每一場漫長的修行,每一堂缺憾的藝術
近來頻頻提及「愧怍」一詞
一則是因《老王》一課的魂牽夢縈
二則也唯有「愧怍」足以表達我的心情
比如
兩月未更的公眾號
再比如
每一堂課的遺憾
都隨著下課鈴聲的響起而充斥內心
聚焦課堂 同課異構
三大校區
二十一名老師
背後二十一個學科組的支持
百餘名老師的聆聽指導
數百名學生的思維碰撞
專家學者的精彩點評
唯有用心參與、用心準備、
用心學習、用心體悟
方是這次「同課異構」最大的意義所在
《老王》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1)文本梳理,體會老王「活命」的不幸狀態;
(2)文本細讀,從老王與楊絳之間的關係和交往體會老王的偉大人格;
(3)深入理解作者對老王心懷「愧怍」的深刻原因。
2.教學重難點:深入理解作者對老王心懷「愧怍」的深刻原因。
3.教學過程:
一、課前導入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被生活善待,但生活中依然有很多艱辛的、卑微的、無奈的生命,如寒假名著閱讀中,我們認識了一位出自老舍筆下的人物——「駱駝」祥子,也如我們今天即將認識的老王。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楊絳先生的筆觸,一起走進老王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老王的「活命」狀態
師:老王的謀生手段是什麼?(請從原文中的一句話概括)
找到「他靠著活命的只是一輛破舊的三輪車。」
師:請思考,哪一個詞語最深刻的告訴了我們老王的生存狀態?
生:活命。(板書:活命)
師:「活命」跟「生活」有什麼不一樣?「活命」可能僅僅是活著,談不上尊嚴和幸福,就是在生存線上掙扎吧。「生活」是有品質地活著。透過楊絳對老王情況的描述,我們可以體會什麼是「活命」。
艱辛的職業----靠蹬三輪車維持生計
不幸的眼疾----一隻眼瞎,一隻眼有病
貧寒的家境----破破落落的大院,塌敗的小屋
悲慘的命運----兩個哥哥死了,兩個侄兒沒出息,無親人
————物質的苦
他人的態度——不願坐他的車;叫他「老光棍」;
惡意揣測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住那很多年了」(家與房子 home VS house)
——精神的苦
師:這就是活命的狀態!老王就以這樣的狀態度過了一生。楊絳的文字,初看去非常樸素直白,但如果我們細細琢磨,卻大有深意。讀她的文字我們只有沉入詞語里,你才能夠感受到平淡文字底下的、背後的、深藏著的一些東西。
第二部分楊絳與老王
從同學們的探尋中,我們看到了老王凄苦黯淡的一生,他人生中唯一一絲光亮是誰帶給他的?楊絳。
楊絳,何許人也?
楊絳,生於1911年,卒於2016年,享年105歲
她是清華學者,作家,文學翻譯家
她是《圍城》作者錢鍾書的夫人
她被錢先生譽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他們夫婦都是建國初期中國最有學問的高級知識分子。
師:你看,如此博學睿智的女子,她不會像這位車夫周邊的人一樣惡意揣度她,她叫他什麼,讀出來!老王
當你聽楊絳叫他「老王」的時候,你感覺出來楊絳心中什麼樣的情懷?
感覺應該是親切、博大的情懷。街坊鄰居,像一家人一樣。特別的親切。這種親切不僅體現在稱呼上,還體現在兩人的具體交往中,請同學們先找出老王對楊絳一家做了哪些事,體現出老王對楊絳一家怎樣的情感態度?
(在同學們的找尋中,完成板書:傾盡所有、心意、視若至親)
楊絳對待老王呢?
(在同學們的找尋中,完成板書:楊絳 物質幫助 錢 普通朋友/可憐人)
第三部分「活」出高貴的生「命」
在對文本的分析中,老王的高貴品質清晰地凸顯出來,老王的偉大之處在於雖然自己身處不幸,依然以最大的善意對待這個世界;老王對於感恩的虔誠,別人對他十分的好,他便傾盡所有的回饋所有的心意。
楊絳一再追憶與老王的的對話,每每想起他,總會心上不安。老王死時她不安,許多年後,她還不安,一直到了暮年的86歲,她還是不安。於是她寫了《老王》來懺悔。她是怎麼樣剖析自己的呢?看大屏幕,預備讀!
幾年過去了,我漸漸明白: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
通過我們對於文本的分析,此時的你,能夠理解楊絳為什麼愧怍嗎?(引導學生從板書中體會 兩人付出上的不對等,進而理解「愧怍」的深刻原因)
(1)老王抱病上門送禮,以此來表達最深的謝意,而作者卻沒有意識到這是最後一次見面,也沒有完全領會老王的用意,僅以金錢作為回報,與老王沒有進行更多的交流,感覺對不住老王的情義。
(2)從生命、命運、心意、等上來看,楊絳比老王幸運,老王傾盡所有對我們一家好,不求回報,我回想起來對老王精神上的關愛還不夠;
(3)相比老王高貴的精神和無條件的付出奉獻,「我」卻以物質的世俗觀念來對待,我感到自己的精神素養遠在這個命運不幸、面相醜陋的人之下。
同學們,於老王相比,楊絳是幸運的,但身處特殊年代的楊絳一家也是在艱難的生活。文化大革命中,楊絳先生和錢鍾書先生都被打為「反動學術權威」,遭受了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打擊,女婿和女兒的先後離世也成為難以癒合的心靈創傷。深懷苦痛的楊先生,卻把自己放在幸運者的地位上自責,為自己的幸運而不安,為他人的不幸而愧怍。一個人能夠承擔的東西可能有限,但承擔本身已經足夠美好。楊絳的「愧怍」難道就不值得我們產生敬意嗎?
作者的「愧怍」,表現了一個知識分子對待苦難人們的悲憫情懷,彰顯了她敢於自責、深入思考社會的精神,是她人性光輝的所在,也是本文最富有內涵的意蘊所在。
(在黑板上「活命」中板書,使板書成為:活出高貴的生命)
給大家推薦楊絳的幾本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一讀,特別是《幹校六記》
《洗澡》
《幹校六記》
《我們仨》
《走在人生邊上》
作業
板書設計:一家傾斜的天平
活出高貴的生命
老王
活命(苦)楊絳
傾盡所有 愧 生活
心意 怍 給予幫助
視若至親 錢
死可憐人
不幸 生
不幸
課堂結束了
但思考還未停止
教學反思:
《老王》一文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一篇經典散文,出自部編本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本單元主題為發現「小人物」身上的優秀品格,引導人們抵達向善、務實的人生境界。本文主要是通過學習課文,能認識到作者提出要關心不幸者的這樣一個社會問題,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能主動去關心周圍的不幸者。學生在閱讀這篇文本時,能夠直觀地感知到老王的善、楊絳的善,但對於文本的最後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於不幸者的愧怍」一句很難深入的理解,因此在我的教學設計中將對於這這個問題的探討作為本節課的重點。但因為這篇文本可揣摩的點太多,因此忍痛割愛,捨棄了很多值得細細揣摩的語句分析、情感體悟,使得這節課有了不少的缺憾,此外,這節課對於學生活動的設置和思維的拓展也有欠缺。
-END-
倩言萬語
本公眾號發布均為原創
如轉載,請註明出處
獨閱不如眾閱
歡迎閱讀、點贊、分享、關注等明智之舉
TAG:倩言萬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