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有多久,沒有坐下來靜靜讀完一本書了?

你有多久,沒有坐下來靜靜讀完一本書了?

閑論「整本書閱讀」

郗曉波/文

前兩天有一熟識的語文老師發一簡訊,幾句寒暄之後說,「下一步語文教學就是加大整本書的閱讀。」我已經從「淡出語文江湖」過渡至「退出語文江湖」了,雖然我依然經常寫點小文章掛在博客上,但這些文章基本都與語文教學沒有關係,故而對語文江湖的各種風雲變幻,各路英雄豪傑都頗為生疏了,不明白所謂「加大整本書的閱讀」具體指的是什麼。竊以為,課外似乎不存在加不加大整本書閱讀的問題,學生在課外是讀整本書,抑或讀半本書,抑或是讀一個片段,抑或不讀書,壓根也不在語文老師的控制範圍內。那意思就是說語文教學要在課堂「加大整本書的閱讀」了。所以,我回一簡訊說:學生閱讀一則作文材料都切不中脈搏,閱讀整本書有點拔苗的味道。」

我是很贊成「整本書閱讀」的,有文為證。2015年我寫過一篇博文,題目即《完完整整地讀書,讀完完整整的書》(後附),也是有感於學生碎片化閱讀,更認識到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整本書閱讀能帶來什麼好處?簡單地說,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你讀得越多,你就知道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在日後的任何工作中都會輕鬆勝任。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因為閱讀能力的核心就是理解能力。比爾?蓋茨之所以雄踞世界首富13年之久,與他小學四年級通讀《大英百科全書》不無關係。比爾?蓋茨的智力超群,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維,整本書閱讀是開拓思維極為重要的條件。

據說,英國常舉辦一種有關閱讀的考試,考試結束後便會宣布有多少人「不能閱讀」。什麼是「不能閱讀」呢?這與不識字的不能閱讀不一樣,它的意思是說,我們給他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時,他看過之後,卻弄不太明白這本書或這篇文章說了點兒什麼意思。這就叫「不能閱讀」。我們學生的閱讀能力很有退化趨勢,不用說閱讀整本書了,你給他一篇文章或一段材料看,很多學生看過之後弄不清楚這篇文章或這則材料說什麼意思。2015年高考實用類文本閱讀《朱東潤傳》節選的一段,因為題型有了一些變化,很多考生弄不明白了,2014年實用類文本全省均分13.5分,2015年成了7.85分。甚至作文的材料沒有在立意上明示(僅暗示不行),很多考生就難以從材料里提煉出「符合題意」的觀點來,跑題者多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很贊成台灣教授李家同的觀點,由於缺乏整本書的閱讀,所以,「學生的文化刺激太少。大量閱讀就是文化刺激的最大的來源,文化刺激對腦部的思考與活化非常重要。」我們的學生學習的時間雖然越來越長,但博覽群書的時間幾乎都被做題擠佔了,尤其是弱勢家庭的學生,從根本上就缺乏接觸大量文化刺激的機會,結果形成兩點影響:一是普通常識不足,一問三不知。在做題、寫作文時知識捉襟見肘,因為語文沒有什麼不與普通生活常識以及個人的人生經驗相聯繫的。在高中學習明顯後勁不足。二是缺乏自己的認識,對任何問題都沒有自己的看法。思想做不成肉包子,沒法讓學生直接吃成有思想的人;書讀得多了,才會慢慢增長自己的見識。學生越是學習困難,也就是他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多閱讀,多讀整本書;但事實正好相反。

整本書閱讀很重要,但要想在課堂上進行整本書閱讀,就覺得不但不容易,甚至就不現實。當然,現實中也有第一個吃螃蟹者,印象中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有所名校(記不清具體學校名稱了),課改的風頭最強勁,曾有過經典名著教材化的革命壯舉,初一學習《水滸傳》,初二學習《紅樓夢》……但也如魯迅先生所言「終不知後事如何」,估摸不太行得通。語文教材對經典作品一般都是從整本書中摘選精彩片段,編入教材。教學以由點及面的方法,引導學生窺見整本書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涵。譬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等。即便是長篇文章,也是節選其中一部分編為課文,譬如《寡人之於國也》《逍遙遊》等。高中舊版教材曾選有《阿Q正傳》,小說共分九章,我曾一堂課解讀一章;如果以《紅樓夢》作為教材,那有100回,一堂課解讀一回,差不多夠學習一年了。即便是課堂解讀這些名著,也需要學生先在課外預讀,否則,45分鐘只能讀讀課文。如果課堂上語文老師不細讀,不揣摩文字,僅僅讓學生浮光掠影地看一遍,那其實什麼收穫也沒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卜克貓 的精彩文章:

當父母已找不到誘餌來激勵下一代,未來30年如何拼爹?

TAG:卜克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