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玻是怎樣煉成的
但凡提到彩玻,許多人的眼睛都會發出莫可名狀的光芒。蓋因那種飽滿的色調輔以明暗光線或是不同角度陽光的渲染,美得不可勝收。可以說,對某些人而言,教堂最大的亮點就在於彩玻花窗,——比如我,——不管其繪畫主題是什麼,總能引得我駐足讚嘆不已。
那麼,彩玻花窗是怎麼製作的呢?
Step 1:畫圖紙
彩玻花窗並不是我們(好吧,其實是我)以前以為的那樣,燒好一塊玻璃,畫師拿筆在上頭刷刷作畫。
蓋因早年玻璃的製作工藝沒有那麼先進,難以製成如今那種大片平整又透射度均一的玻璃。在很久以前,玻璃乃是貴族才能使用的玩意兒,而器物以小件為多。是故這麼一隻小小的其貌不揚的玻璃魚,也能和眾多金器象牙一起被作為阿富汗的國寶展出了。
(魚形玻璃瓶,公元一世紀;攝於阿富汗珍寶展)
所以早些年的彩玻花窗也是小扇小扇的,約莫相當於現在有些人家的排氣扇那麼四四方方的一小塊。
然則宗教或是皇家的需求總是要氣勢恢宏的,怎麼辦呢?於是勤勞的古人們就開動了腦筋:雖然技術上不能一次做好一整塊,但我可以把若干塊拼起來唄!
事兒就這麼成了。
既然要拼接,那就得像裁縫做衣服一樣,首先,得按照客戶的需求畫好圖紙。
呃,由於我太懶,所以就將就做個示意圖給大家看看咯。
(示意圖,畫草稿;原圖攝於V&A博物館)
Step 2:燒制玻璃
既然有了圖紙,那麼接著就該來做各個部件啦。
從上圖清晰可見這一塊彩玻花窗乃是無數個小塊拼就的,所以只要把玻璃切割成適宜的大小,然後就可以像拼圖一樣組裝起來啦。
在那些沒有大型生產線的年代,玻璃主要是靠燒石英礦。光是石英礦燒制出來的玻璃往往自帶著綠色,和彩玻成品那艷麗奪目的顏色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光石英礦燒出來那種綠瓦瓦的顏色光看看也是醉了,而且表面並不光滑、其中還有氣泡,活脫脫一件殘次品,離賞心悅目差了十萬八千里遠。
那麼熱心的觀眾就會問了,那些花花綠綠的顏色是怎麼來的呢?
玻璃本身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純粹的二氧化硅是沒有顏色的,——其實水晶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正如同那些五顏六色的水晶之所以色彩斑斕,乃是因為他們不純潔,——中間所含的雜質決定了水晶最後的顏色。
所以要想獲得五顏六色的玻璃,還得往其中加點料。
石英礦燒制的玻璃之所以帶綠色,是因為其中含有鐵雜質,所以如果想更綠,那就加入含氧化鐵的色料。含銅的氧化物會使玻璃呈現藍綠色、含鈷則呈現深藍色、含金則形成紅色(果然紅色自古以來就是極其高貴的顏色啊!!),而硒可以使得玻璃呈現淺玫瑰色。另外利用顏色互補的道理,以鈷的藍色與淺黃互補、或以硒的淺玫瑰色與淺綠互補,都能得到透明色。
此外,雖然把高溫的玻璃溶液注入冰冷的金屬模台可以使玻璃產生厚實多樣的紋理,這種玻璃也被稱之為「教堂玻璃」,然則此乃今人擅用的手段。在古代,最開始是用土石類材料製作瓶裝的胚心,把玻璃液敷於其上,待厚度均勻後把胚心剖開反覆壓平;到了16世紀以後逐漸流行把玻璃溶液吹入瓶裝模具,然後轉動模具用離心力讓溶液均勻分布,然後再把模具剖開,——像不像離心機+范鑄法的結合?
我們猜想的那種在玻璃表面塗色的方法固然也是製作彩玻的一種選擇,不過因為表面塗色比較容易脫落,所以並不為教堂所廣為採納。當然,表面著色之中也有一種成本極高的「紅閃玻璃」,即是把胚心法製作的無色玻璃在半溶解的狀態下注入到裝著紅色玻璃溶液的模具中,這樣就能使玻璃穿上一層紅色的外衣。這種「紅閃玻璃」的顏色不均勻、富於變化,且在後期加工時可以暴露內部的透明玻璃,產生驚艷的藝術效果,大家經常見到的花窗上的聖徒外袍就是這樣做出來的啦,——當然,造價乃是不菲的(紅色是金做的啊!!!)
(我大概就是「紅閃玻璃」啦?(^?^*);攝於V&A博物館)
Step 3:動手拼起來
各種彩色的玻璃都弄好了,按照圖紙切割成想要的形狀了,下一步,就該拼圖啦!拼好往牆上一掛,就OK啦!
等等,是不是少了什麼?
回憶一下自己拼圖玩的過程,是不是拼好的圖非常脆弱,稍微一點外力就四分五裂打回原形了?
紙塊尚且如此,換做是教堂里那牆面似的巨幅彩玻花窗,嘩啦一下成碎片了,上帝的顏面何存?
所以,我們還要牢牢地把玻璃塊都固定好。
再來看一眼這塊彩玻,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那一根根形如盤虯的黑線條。其實那不是因為這塊彩玻被打碎過,這些紋路,就是拼接的證據。——每一塊玻璃都會被鉛條包裹,並刷上黏著劑用於固定玻璃。
(又來當示意圖;攝於V&A博物館)
之後就可以根據需要在建築物內側的一方用漆料進行細節的繪製比如頭髮的紋理、衣服的皺褶一類。晾乾完事兒之後,再刷上一層脂質用於保護表面及固定顏色。
於是彩玻花窗就做好啦!
嗆~!
(攝於劍橋聖瑪麗教堂)
特别致謝:
本文彩玻花窗製作全過程信息來自於V&A博物館中的視頻展示;細節和不能回憶的部分由維基百科和WikiHow補充。
TAG:Makap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