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超級白左喬姆斯基 解構美國夢終結的10個觀點
財富與權力
喬姆斯基解構美國夢終結的10個觀點
[美]諾姆·喬姆斯基 著
楊文展 譯
獲獎紀錄片《美國夢的安魂曲》
訪談文字原稿呈現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喬姆斯基長達四年之久的訪談記錄。作為當代最深刻、最富有現實關懷與批判精神的思想家,喬姆斯基對美國社會的演變有著深刻的觀察與洞見。他認為「不平等」已成為當下美國社會的基本狀況,財富與權力不斷集中於極少數人之手;人們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中產階級最終將走向滅亡,美國不再有夢。他在書中披露了美國政府及巨富商賈控制社會財富和權力的10種手段,直擊民主政治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中的結構性衝突。
【作者簡介】
諾姆·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1928年12月7日—),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哲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榮休教授。他的《生成語法》被公認為是20世紀理論語言學研究領域最偉大的貢獻。
同時,喬姆斯基被公認為當代傑出的思想家和政論家,是當代反西方霸權主義的泰斗,被譽為「最偉大的持不同政見者」,一直受到西方政治界和知識界的極大關注,他的著作在西方知識精英群體中擁有廣泛的讀者和支持者。
【編輯推薦】
1. 資本主義統治的10種手段:這是一本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書,卻沒有大部頭理論著作的艱深晦澀,喬姆斯基直指美國資本主義制度下集中財富和權力所運用的10種手段,深入淺出地分析了諸多社會問題的產生與演變,直陳阻礙人類未來發展的根本癥結所在。
2. 喬姆斯基的學界泰斗身份:當今最重要的思想「戰士」、年近90高齡的喬姆斯基首次面對公眾,以系統性對話形式痛戳美國社會對「不平等」的麻木,是了解現實世界「不平等」的絕佳入口。本書也是第一次將喬姆斯基的系統性政治思考集結成冊,有別於以往論文和文集形式的出版物。(喬姆斯基自稱沒有體系化的政治思想,所以本書的匯總,提供了接近喬姆斯基政治思想的最佳途徑。)
3.美國夢的幻滅與中產階級危機:在批判資本主義制度的同時,喬姆斯基的關注點一直聚焦在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和下一世代的人類發展上,因此本書並不是冷冰冰的理論,而是充滿了現實的關懷,值得每一個關注現實、思考未來的人閱讀。針對中國的城市中產階級,身處不安與焦慮之中,又或許稍許尋得一些安穩的生活時,本書也是一本「近處的歷史」,讓人看到想往的美式理想主義並非完美,理解美國中產階級衰落背後的來龍去脈。
【十個觀點】
1、削弱民主權力
為了防止形成「多數人的暴政」式的民主,詹姆斯?麥迪遜認為應該傾向於將權力交到富人手中。所以美國憲政制度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防範民主權力的擴張。
2、塑造意識形態
20世紀70年代,《鮑威爾備忘錄》呼籲商業界利用其控制的資源擊退民主化浪潮。權貴階層擔心「過剩的民主」正在滋生,希望建立起更好的灌輸教化體系來控制輿論,促使民眾退回到消極狀態中去,只留下 「合時宜、識時務」的人。
3、重塑經濟模式
經濟金融化和離岸外包造成財富和權力集中這一惡性循環的主要誘因。美國製造業領域內的失業率幾乎與大蕭條時期持平,工人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大環境下更容易被控制,這也是格林斯潘解釋的他掌管下美國經濟運行順利的原因之一。
4、轉移賦稅負擔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更早,富人被課以重稅。比起現在來說,企業稅和紅利稅都要高得多。如今的稅收制度只依據工資收入和消費支出——而不是依據紅利等只有富人獨有的收入來收稅。富人繳稅少了,卻加重了勞苦大眾的負擔。
5、破壞社會團結
社會保障制度是基於團結互助這一基本原則,所以權貴認為民眾的「同情心」必須被清除。他們通過撤資讓醫療、教育等系統私有化,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正遭到破壞。
6、掌控監管體系
被監管的企業實際上是監管機構的實際控制者。企業提供各種各樣的賄賂,提供工作機會或是其他,而對於監管者而言,順應權貴階層的意願有利可圖,最終導致了理論上所謂的「規制俘虜」的局面。
7、操縱選舉活動
財富的集中自然導致政治權力的集中。能對政治體製造成重大影響的是企業與投資者,而不是普通選民。聯合公民案之後,企業在資金使用方面沒有任何束縛,他們花錢資助候選人時,也為自己買下了一條特許通道。
8、馴服底層勞工
在美國,精英階層中反對工會的情緒異常強烈。工會和勞工組織之所以會被打壓,是因為它們本身就是一股民主化的力量。他們在保障工人權益的同時,也為其他普通民眾爭取權益而不懈努力。這擾亂了特權階層的美夢。
9、製造虛幻共識
國家必須由「聰明的少數派」統治,絕不能讓民眾來做決策。民眾愚不可及,因此要製造出一種共識——使他們普遍同意我們所做的決策,把他們局限在他們應該待的地方。這也正是公共關係行業的目標。
10、架空全體民眾
政策與公眾態度是不相關的,而與商業利益密切相關。富人們在管理著這個國家,他們能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全民的福利是次要的,有時甚至可以被忽略。
【內文試讀】
美國夢的一種註解
我剛記事時恰逢大蕭條時期(the Great Depression),那是一段遠遜於今日的殘敗歲月。然而即便是身處彼時,人們心中依舊充滿「定能共克時艱」之感,滿懷「世事皆能向好」的期待。「今天也許沒有工作,但明天就會有很多事情等待我們去做,大家共同努力,就能攜手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當時,許多政治激進主義者宣稱他們會帶領人們進入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世界: 一個更加公正、平等、自由的未來,一個專制階級結構被消解的未來。當時的人們普遍感覺「這樣的未來一定會到來」。
舉例而言,我的家族成員中大部分人當年都是失業的工人階級。當時如火如荼的工會運動本身既反映了人們積極樂觀、滿懷希望的心態,同時也是這一心態的來源,這恰恰是當今這個時代所缺失的。今天,人們普遍感到好事不再重現,一切都已終結。
與其他大部分「夢」相似,美國夢也包含著大量荒誕的元素。如霍雷肖·阿爾傑式的白手起家故事(Horatio Alger story)霍雷肖·阿爾傑(Horatio Alger): 美國兒童小說作家。作品有130部左右,大都是講窮孩子如何通過勤奮和誠實獲得財富和社會成功。——譯者注,就是19世紀美國夢的組成部分——「儘管眼下一貧如洗,但通過辛勤工作,我們必將尋得出路」——一定程度上說,此言不虛。就拿我父親來說,他1913年從東歐的一個貧困村莊來到美國,起初只在巴爾的摩的一家血汗工廠里。隨時間推移,他不斷追求進步,直到能去讀大學並取得學位,最後甚至還獲取了博士學位,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在當時,有許多人都像我父親一樣做到了這一點。早年,對那些來自歐洲的移民而言,在美國能獲得在自己的原籍國所無法想像的財富、特權、自由與獨立。
時至今日,這種故事已經無法複製。實際上,今天美國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還不如歐洲。儘管在政治宣傳與說教的攻勢下,美國夢依然存在。在每一場政治演說中,你都能聽到,「給我投票吧,我一定會重新喚回美國夢」。他們用相似的字句不斷重申——那些在有意無意中摧毀了美國夢的人也敢這麼說。然而這「夢」終究是要延續下去的,否則如何使美國人民——這些來自有史以來最富足、最強盛國度的優越感十足的人民——有勇氣去面對周遭的現實生活。
現在的不平等狀況是空前的。如果就總體的不平等而言,當下美國處於建國以來最糟糕的時期。深究下去會發現,這種不平等源自擁有巨額財富的一小撮人——這些人還不到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一。
在19世紀90年代的鍍金時代(the Gilded Age)、20世紀咆哮的20年代(the Roaring Twenties)等時期,都曾出現過類似的局面,但都遠不如今天這麼極端。仔細觀察現有財富分配狀況的話,你會發現不平等主要來自於極端富裕階層——在總人口中僅佔千分之一比例的極端富裕者。這一結果是源於30多年來社會與經濟政策的轉變。再深入解析,就會發現: 這些年,政府政策僅僅是為了給富裕階層提供巨大利益而制定或修改的,毫無疑問,這完全背離了廣大民眾的意願。而對於大多數民眾而言,這30多年來,個人的實際收入分文未漲。從這個角度看,作為極具美國特色的一個群體——中產階級,正在遭受嚴重打擊。
階級流動性是美國夢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就是: 你可能生來貧窮,但通過努力工作,就能夠變得富有。階級流動意味著人人都有機會從事體面的工作、買房置地、擁有愛車、孩子們都能去學校讀書……
而今,這一切都已崩塌。
7 操縱選舉活動
誠如我所言,財富的集中自然導致政治權力的集中,尤其在選舉成本不斷飛漲之時。當花錢買選票的能力快速增長,民主制度也就被撕了個粉碎。以聯合公民案(Citizens United)聯合公民案: 即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是由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的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訴訟案。最高法院判定限制商業機構資助聯邦選舉候選人的兩黨選舉改革法案的條款違反憲法中言論自由原則。——譯者注為例,這是2009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做出的具有重要意義的裁決。這事自有其歷史淵源,你必須得把歷史因素考慮進去。
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中一則條款寫道,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任何人的權益都不能受到侵犯(實際上一模一樣的話也出現在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中,只是在第十四修正案中,其內容得到進一步擴展),其用意很明顯,就是為了保護被解放的奴隸。這則條款彷彿在宣告奴隸得到了法律的保護。我認為這一條款從未在被解放的奴隸身上用過——即便有也是極少數,反倒是在商業界應用了,也就是說: 不經正當法律程序,企業的權益不能受到侵犯。此舉可謂是對古典自由主義原則的直接攻擊,也曾被當年的保守黨人譴責過。但是這一趨勢一直延續至20世紀初,「企業也像自然人一樣擁有自身權益」逐漸成為公認的論調,其內涵在整個20世紀里還得以不斷擴展,直到最終,企業在法律面前也被視作擁有「獨立人格」。
參見第106頁,2010年1月21日「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書節選。
企業人格
企業就是國家創作的一種法律擬制(legal fictions)法律擬制: 指法律中用「視為」二字,將甲事實看作乙事實,使甲事實產生與乙事實相同的法律效果。——譯者注,企業也許是善的、也許是惡的,但是稱其為「人」實在是有些聳人聽聞。舉個例子,看看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比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是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的簡稱,由美、加、墨三國組成,經過幾年協商,於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譯者注。這種協定賦予企業的權利要遠大於個人所能獲得的。假如通用汽車在墨西哥投資,企業將享有國民待遇,即與墨西哥本國企業享受同等待遇。可如果是一個墨西哥人跑到紐約想要獲得國民待遇,用不著說也猜得到結果。因此,當人格的概念被擴展、將企業涵蓋進來,實則是對其他人和機構的限制。
根據憲法第十四修正案: 只要是個「人」,就算是非法入境移民也是無法被剝奪權益的。不過,在長期積累的智慧與經驗的幫助下,法院已把這條內容成功「抹去」,只要判定這些移民不是「人」就行。這些非法入境移民就住在我們周圍,為我們建造高樓大廈、修剪草坪等,他們都不是「人」,通用電氣公司反而卻是「人」——一個不朽的、擁有強大實力的「人」。這種對於基本道德和清晰的法律條款的嚴重曲解,實在是讓人難以置信。
企業贊助的選舉
20世紀70年代,在法院對巴克利訴瓦萊奧一案的裁決中,金錢代表了一種話語權。而2010年聯合公民案中,法院認定企業的言論自由不應被限制,所謂的「言論自由」就是說企業可以想花多少錢就花多少錢。這意味著本來已經在花錢買選票的企業,現在能更加放肆地為所欲為。對於殘存的民主制度而言,這無疑是一次極大的打擊。
此案的裁決過程也很耐人尋味,比如大法官肯尼迪那張關鍵的搖擺票(swing vote)搖擺票: 指對選舉結果起決定性作用的獨立選票,關鍵選票。——譯者注。他在判決書中說,「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被賦予言論自由權——這是一家企業——那麼為什麼通用電氣不能隨心所欲地花錢呢?」理由很簡單,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確擁有言論自由權,那是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家理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這本來就是新聞媒體應該做的。而通用電氣只是一家為自己的總裁、部分股東和某些銀行賺錢的企業罷了。這樣的判決居然無需披露就獲得通過,因此給了企業無限的自由。
參見第107頁,1976年1月30日「巴克利訴瓦萊奧案」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書節選。
這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書,將國家置於如此境地: 商業界的勢力範圍大面積擴張,遠遠超出了其以往固有的領地。這也是惡性循環的一個組成部分。最高法院的法官都是由保守的總統任命的,而總統能上台又是因為擁有來自商業界的資金支持,這就是惡性循環的運行模式。
政治學家托馬斯·弗格森(Thomas Ferguson)是研究競選經費方面的一流專家,發展出一套「政治投資理論」(the investment theory of politics),該理論表明: 對政治體制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是企業與投資者,而不是普通選民。就是說,候選人將繼續使用數十億美元的競選經費,民眾對此無能為力,尤其是在聯合公民案發生之後,企業在資金使用方面不再有任何束縛。想要參與這種政治遊戲的話,就得深入到企業體系的核心地帶中去。
為競選活動提供資金支持並非只是為了讓候選人進入政治舞台,當你花錢資助一位候選人時,其實買下的是一條通道。每一個資助人都清楚地知道這一點。候選人自然會給你留出特許通道,因為他們希望能繼續得到資金支持。而當候選人贏得選舉,特許通道就意味著你的企業律師能直接找到立法委員會的工作人員——法律條文的編纂者。他們往往連法案中有些什麼內容都不清楚,企業律師用未經證實的數據、所謂的論據以及大量的資料把實際執筆的工作人員砸暈,從而基本上使自己成為制訂法律的人。因此,政府所謂的政策更像是由企業的說客和律師們寫出來的,正是因為他們資助了選舉,獲得了特許通道。
投票箱之外
根據我個人的觀點,每四年一次的華麗的選舉大秀,選民實際上只需要10分鐘時間就能完成參與。第一分鐘應該用來學習數學,數學方面的問題極其簡單。如果你碰巧身處一個搖擺州,也就是選舉結果不確定的州,不投票給希拉里·柯林頓,就等於把票投給了特朗普,就是這麼簡單的數學問題。因此,我們花1分鐘就能解決。接著再花2分鐘仔細審視一下兩黨的優點,不僅是觀察候選人,更要去觀察他們背後的兩個黨組織。我個人的觀點是,在當前形勢下,這事得用去2分鐘。剩下來的時間,你需要做的就是走近投票箱,按下手柄。
與此同時,用完這10分鐘後,是時候轉而關注真正關鍵的方面了。核心問題自然不是選舉本身,而是要以持續不斷的努力來發展和組織積極主動、專註投入的群眾運動,為了某些必須完成的任務不懈鬥爭。那些任務不止包括示威、向候選人施壓等,也包括構建一套有實際意義的選舉制度。僅僅依靠每四年去投一次票,不可能建立起功能健全的民主體制,也不可能組建一個黨派。
假如想在現有兩黨制之外建立一個第三黨派、一個獨立黨派,只是每四年去投一次票遠遠不夠。你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逐漸發展出一整套體系、制度——從學校董事會到市參議會再到州議會,最終一路上升到國會。有些人很理解這種做法,他們被稱作極右分子(the Far Right)。這也正是茶黨(Tea Party)茶黨: 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草根運動,茶黨運動是右派民粹主義運動。——譯者注組建起來的方式——靠著大量資金和充分的思考——這種方式行之有效。可惜的是,那些打算組建一個獨立而激進的政黨的人從未採取這種方式。那是因為他們一直被宣傳攻勢洗腦,認為所謂華麗的選舉大秀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你當然不能忽視選舉——這是實際存在的——但是,如我所言,選舉只需要10分鐘。而其他事情呢——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需要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實現。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