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這些女子立志獨身,完成一個儀式可終身不嫁,卻下場凄慘
老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每逢過年回家的時候,相信多數人都有被父母長輩催婚的經歷。這麼大了怎麼還不嫁人啊?年紀不小了找到對象沒啊?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介紹和相親……
有時候被催的煩了,搞不好腦子裡還會竄出獨身的想法。我經濟獨立、生活無憂,完全可以養活得了自己,為什麼一定要嫁人啊?聽起來這是一種比較前衛的想法,可是小編要說的是,這種想法在歷史上不僅有過,還有很多女人曾身體力行,那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自梳女。
歷史上,自梳女是明朝中後期時候出現的。她們走出家門、靠自己雙手工作,養活自己,一輩子保持獨身不嫁人。為什麼叫做自梳女呢?這就和歷史上的婚嫁習俗有很大關係了。
在古代的時候,頭髮被認為是人體最珍貴的部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話就是很好的例子。一個人頭髮的蓄養方式和造型選擇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種反映,這點對於女人尤其重要。
古代女子到15歲時,要舉行笄禮,把頭髮盤成髮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為成年人。結婚以後,頭髮都要被遮掩起來,表示已經嫁人為人婦。通常來說,這個儀式都是出嫁的時候由父母長輩來做的,可是為了不嫁人,有些女性就通過特定的儀式,自己把辮子挽成髮髻,表示永不嫁人,獨身終老。
按照現在的一些觀點來看,自梳女也不錯嘛!自己工作養活自己,不用在家裡看老公的臉色受氣,也不再受父母長輩的催婚啰嗦,可是事實上卻並不是這麼簡單。這背後的艱辛和悲慘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
封建社會時期,由於封建禮法的嚴苛,男女關係不像現在這樣平等。在三從四德、七出等的束縛下,出嫁後女人時常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正是在看到了太多的前車之鑒後,自梳女得以在廣州和珠三角地區興起。為什麼不是在其他地方呢?因為歷史上這一帶由於蠶絲業的興起,許多女工收入可觀,經濟得以獨立。
自梳女從明朝中後期出現一直延續了300餘年,在晚清到民國時期達到了高潮。在現代人看來或許活得瀟洒自在,可是因為封建禮法的壓迫而產生,自梳女雖然避免了家庭不公,卻有著艱辛凄慘的一面。
一旦成為自梳女,就終身不得反悔。日後如果做出反悔舉動行為,就會為鄉黨所不容。平日雖然可以繼續居住母家,採桑繅絲,自食其力,閑時常到「姑婆屋」,也就是舉行自梳儀式的地方與眾姐妹聚會,在生活上互相扶持,親如家人。可是一旦年老或病危,就必須移居「姑婆屋」,絕不能在母家去世。
而且在去世後,父母不得收屍葬殮,由自梳女們用草席包裹,挖坑埋葬;如果村中無自梳女,便被拋入河中隨水流去。
由此可以看出,在歷史上自梳女雖然獲得了經濟獨立、自己養活自己的權利,可是為此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好在後來隨著蠶絲業的落寞和封建制度、習俗的破除,自梳女也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可是話說回來,即使現在男女關係平等,生活中也不乏眾多女強人的出現,可是要想一輩子獨身,現實中的阻力也不是一般的大啊,所以還是努力相親找對象吧!
通俗易懂的語言為你解讀史林,想了解更多歷史,請關注微信公眾號:juzizhoupan,我們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