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到過四會,千萬別說自己喜歡翡翠玉石!
廖錦文先生的《燒雞》與台灣故宮博物院的《翡翠白菜》正好一配。
一
我們都知道翡翠產自緬甸、雲南,卻未必知道它在什麼地方「成器」。告訴您,市面上的玉器,十有七八是四會人「琢磨」出來的。
四會是廣東省肇慶市下轄的一個縣級市,不過,在玉石商人眼中,四會就是「中國玉器之鄉」。全世界大的玉擺件八成來自四會,小的玉配掛七成來自四會。
四會總面積1258平方公里,45萬人中有20萬外來人口,其中18萬人從事與玉器相關的工作。整個城市,頗有一點江南「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的感覺——當然不只是感覺——四會確實是「中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四會有玉器加工企業3000多家。在這裡,我用「企業」二字而不用「工廠」二字,實在是因為,在四會,每一件玉器的「琢磨」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創作——這也是玉器的真正價值所在。
四會有大型玉器賣場13家,中小型的賣場沒法統計。一年之中,7000多噸原石料在這裡變成一件件有著體溫的藝術作品,然後進入尋常百姓家。當然,銷售之後產生的利潤也同時滋養著這座秦朝就設縣的古老城市。
如果您到過24小時不歇業的天光墟玉器大市場,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玉石商人穿梭其中,您就會為這座珠光寶氣的城市魅力所吸引。
萬興隆翡翠珠寶城負責人向深圳物聯網協會創始人戴梅女士介紹情況。
二
如果說真正的中華文明是從文字出現開始的,那麼對玉的崇拜明顯早於文字。
且不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其骨髓化為玉石,且不說女媧補蒼天的五色石原本就是玉石,且不說西王母的瑤池就是玉石所建,單就北方的紅山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和南方的良諸文化(距今約5000-4000年)出土文物來看,玉器就佔了很大分量,其中尤以玉龍、玉鳥造型最多。
而在文字出現之後,玉器更是融入了中國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
祭祀需要用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周禮》)
管理需要用玉。以玉製成「六瑞」,作為封官拜爵之憑據。
穿著需要用玉。當然,只有皇帝及部分近臣才配穿「金縷玉衣」。
佩戴需要用玉。玉璧、玉玦,玉環,玉瑗、玉珪等辭彙一數就是幾十個。
食用也需要用玉。古人信仰「服玉者壽如玉」,所以有屈原的「登崑崙兮食玉英」之句。
日常用品需要用玉。玉碗、玉杯、玉箸、玉枕、玉冠、玉箱等數不勝數。
當然,死了更需要用玉。已經發掘的歷代帝王將相陵墓,沒有一個無玉器陪葬品?
據統計,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錄漢字9353個,其中與玉有關的字達到126個。說句不中聽的話,如果不懂玉,您極有可能在閱讀古文時「不以知其所以然」。
在玉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的中國,四會人有著自己充足的底氣,理所當然。正因為如此,從深圳到四會擔任市長的王偉忠,時間不長就有「卻認他鄉是故鄉」的認同感,這不奇怪;土生土長的四會珠寶玉器產業發展管理中心副主任黃振敏,介紹起四會玉石產業時一臉自豪,也不奇怪;連續五輩人以琢磨玉器為生的「中華玉雕藝術大師」廖錦文說起玉器創作一直滿懷激情,更不奇怪。
四會市漢武玉廠藝術家正在雕刻中。
燭光里的媽媽 黃進智 瑪瑙雕刻
三
一個不產翡翠玉石的地方,居然成為「中國玉石之鄉」?這事兒有點頗費思量。
官方材料介紹說,這裡從清末開始出現家庭玉石作坊,上世紀初得到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之後,這裡的家庭玉石作坊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跨入新世紀,這裡成了「中國玉器之鄉」。至於為什麼玉器之鄉是四會而不是其它地方,還是沒有說清楚。
為這事,我和「中華玉雕藝術大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傳傳承人廖錦文有過交流。據廖先生介紹,廖氏家族玉雕的開拓者廖貴褶於1890年左右在廣州拜師,後來一直在老家肇慶市高要區以此為生。第二代傳承人在香港謀生。第三人傳承人廖漢標全國解放後一直在肇慶工藝廠工作,斷斷續續數十年。他們這一代兄弟姐妹共5人,遇上改革開放的好時機,後來都成為玉雕師傅。
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肇慶工藝廠當年除了玉石雕刻,最主要的業務就是端硯製作。
事情一下就明了了。肇慶作為我國四大名硯的生產基地,這裡聚集了一大批石雕藝人。而隨著中國人毛筆改換鋼筆,硯台的需求量銳減,而玉石的需求量巨增,一批硯台的雕刻師順理成章就成了玉器雕刻師。
這個判斷當然是我自個人推想出來的。不過,跟我四會人交流時,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
據史料記載,六祖慧能曾在此隱居15年,之後頓悟漸修創立禪宗。我作為一個「文中」,有點小小悟道,雖未必是事實,想必大家也能理解——何況在「四方彙集」的四會,包容原本就是它的城市精神。
中華玉雕藝術大師廖錦文先生向深圳市物聯網協會創始會長戴梅女士贈書。
四會市莊家翡翠藝術館《禪 境》系列作品之一。
TAG:習風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