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Nano Energy: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的直流摩擦發電新機制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Nano Energy: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的直流摩擦發電新機制

【引言】

機械能-電能轉換技術被認為具有廣泛的運用前景,特別在微型化感測器、可穿戴電子器件及攜帶型設備的自供電方面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其中,摩擦納米發電技術(TENG)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傳統的摩擦納米發電技術基於介電材料之間的摩擦起電(contact electrification),往往能夠獲得高電壓(靜電荷積累)。然而由於常用聚合物材料的高阻抗,基於介電質位移電流(dielectric displacement current)原理產生的瞬時電流往往非常微弱。同時,其產生的交流電必須通過整流轉換為直流電加以利用。

【成果介紹】

2017年,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加拿大首席傑出科學家(Canada Excellent Research Chair),國家「外專千人計劃」專家Thomas Thundat 教授課題組博士生Jun Liu(劉駿)在一次偶然的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實驗中,發現在金屬-二維半導體材料摩擦體系中存在一種特殊的連續直流電生成現象(J. Liu, et al. Nature nanotechnology 13 (2), 112)。近日,劉駿博士等人通過原子層沉積技術(ALD)對界面氧化層厚度的精確調控,發現了直流電流隨金屬-絕緣體-半導體摩擦體系中絕緣體厚度的指數衰減關係,驗證了摩擦直流電的量子隧穿機制。基於這一發現,他們在宏觀體系中成功驗證了硅基材料的直流發電機雛形,硅材料表面1-2 納米的氧化薄層提供了一個天然的電子隧穿通道,其連續直流電流密度高達10 A/m2。該項成果以題為「Sustained electron tunneling at unbiased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triboelectric contacts」在線發表在Nano Energy。合作單位有阿爾伯塔大學材料系系主任Ken Cadien教授課題組,韓國Sogang大學Jungchul Lee教授課題組,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千人計劃」專家胡志宇教授課題組。

【圖文導讀】

圖1摩擦直流電的電流輸出特徵

(a) 導電原子力顯微鏡(C-AFM)原理示意圖

(b) p型硅樣品的摩擦直流電C-AFM輸出信號(探針作用力對電流輸出影響)

(c) 探針作用力對探針-樣品接觸面積和形變影響

(d) 有效氧化層厚度對C-AFM電流輸出值的影響

(e) 宏觀體系測試示意圖,演示用探針為萬用表探針

(f) 和 (g) 分別為往複摩擦和連續旋轉摩擦示意圖

(h) 和 (i) 分別為往複摩擦和連續旋轉摩擦條件下的短路電流輸出信號

(j) Si表面氧化層厚度對輸出電流的影響,其指數型衰減趨勢與電子的量子隧穿機理一致

圖2摩擦直流電的電壓輸出特徵

(a) 和 (b) 分別為往複摩擦和連續旋轉摩擦條件下的開路電壓輸出信號

(c) 和 (d) 分別為摩擦(非平衡)和靜止(平衡)狀態下的界面能帶圖

(e) C-AFM體系中外加偏壓對輸出電流的影響

(f) Si表面氧化層厚度對開路電壓和界面電場的影響

圖3金屬功函數對界面電勢差方向的影響

(a)-(c) 分別為銅、金、鋁材料探針對摩擦界面電勢差方向的影響

圖4硅基摩擦直流電機雛形的性能表徵

(a) 單針摩擦系統在不同負載下的電流電壓輸出

(b) 單針摩擦系統在不同負載下的電流密度和功率密度輸出

(c) 單針系統在硅材料上產生的摩擦直流電對電容器進行充電

【小結】

金屬-絕緣體-半導體摩擦系統中基於量子隧穿效應直流電效應的發現,為摩擦電的利用打開了新思路,對摩擦界面的基礎物理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利用其原理進行規模化探索具有巨大的運用前景。

文章鏈接:Sustained electron tunneling at unbiased metal-insulator-semiconductor triboelectric contacts (Nano Energy, 2018, DOI: 10.1016/j.nanoen.2018.03.068)

Thomas Thundat教授簡介:

Thomas Thundat教授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加拿大傑出首席科學家(Canada Excellent Research Chair),兼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帝國創新教授」(Professor of Empire Innovation),中國「外專千人」計劃專家。直至2010年,他是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員、納米科學和器件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同時擔任田納西大學研究教授、法國勃艮第大學客座教授、印度理工學院傑出教授、印度班加羅爾理工學院百周年教授。他於1987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曾發表400餘篇學術論文、80餘部書籍章節/會議論文和40項專利。 Thundat博士曾獲眾多獎項,包括美國能源部的青年科學家獎,R&D 100獎,ASME先鋒獎,發現雜誌獎,FLC獎,科學美國50獎,Jess Beams獎,納米50獎,Battelle傑出發明人獎,以及許多ORNL獎項(發明,出版和研究與開發)。Thundat博士是美國物理學會、電化學學會、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國家發明家學院會士。Thundat博士是微機械懸臂樑感測器的奠基人之一,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基於微機械感測器的物理、化學和生物感測技術,能量轉換、存儲和傳輸的新方法。專長包括物理和界面化學,生物物理學,固液界面,掃描探針顯微鏡,納米級現象和量子限制原子效應。

本文由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Thomas Thundat 教授課題組供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材料人 的精彩文章:

Adv.Funct.Mater.:具有靜電紡絲纖維的相變材料促進神經突生長
廈大ACS Nano:納米通道界面設計在能源利用領域的應用

TAG:材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