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品帖:《寒食帖》里的東坡感懷

清明品帖:《寒食帖》里的東坡感懷

清明雅趣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蘇軾《寒食帖》

清明來臨,不妨品一品《寒食帖》,看看東坡筆下不一樣的人生感懷……

清明品帖:《寒食帖》里的東坡感懷

寒食帖

歷史上,寒食節與清明節有著極大關聯。

先說說寒食節是怎麼回事。史籍記載,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因「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其臣子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在晉文公窮困之際,介子推割了一塊腿上的肉與野菜同煮成湯給他。晉文公歸國後終成一代明君,可介子推攜老母隱居於綿山,不願誇功爭寵。為逼介子推出山露面,晉文公放火焚山,介子推最終與母親一同被火焚於柳樹之下。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於綿山,並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

這便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介子推死後的第二年,晉文公率群臣前往綿山祭奠,卻看到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我們會想到歷史上很多名人留下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方面例子很多。其中,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之一的蘇軾《寒食帖》,既生動展示了寒食節與清明節的緊密關係,也揭示了這位北宋文學家被貶黃州在第三年寒食節中的獨特心境和人生況味。

「《寒食帖》,是蘇東坡書法生涯中的代表性作品,不僅如此,它在書法界歷史地位上相當之高,特別是在行書這個領域,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之作。其中的用筆、結構、章法,都堪稱完美。」四川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鍾楊琴笙介紹道。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從《寒食帖》中,人們可以窺得「千古文豪」蘇東坡背井離鄉的蒼涼苦楚,以及貶謫黃州的抑鬱不得志。蘇東坡筆下的清明,究竟是怎樣一番愁苦滋味?黃州又是怎樣成為他人生轉折點的呢?

烏台詩案 蘇軾被貶黃州

蘇東坡

公元1101年,被貶異地多年的蘇東坡遇赦北歸,花甲之年的他明白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提筆寫下《自題金山畫像》,將自己幾起幾落的人生坐下結論。「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東坡寫完此詩不過兩月,便乘鶴西去,與世長辭。

黃州,是蘇軾被貶之路的起點,也是他人生道路中的轉折點。而這一切的開始,都源於一場新舊派之間的政治鬥爭——烏台詩案。「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作為蘇軾的弟弟,蘇轍道出了出當時,蘇軾成為眾矢之的最主要的原因。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宋神宗趙頊即位不久後推行改革頒布新法,想要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困境。以王安石為代表的革新派,與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在朝野中明裡暗裡交鋒不斷。作為守舊派的擁護者,蘇東坡曾多次上書宋神宗,明確表達自己對變法的反對態度。

結果是,43歲的蘇軾由徐州貶調到湖州。臨行前,他例行公事作《湖州謝上表》,在略敘自己為官毫無政績可言,又感皇恩浩蕩後,又不免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該文本無他意,卻不想被革新派人士曲意歪解,為蘇軾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更是從蘇軾的詩文中尋找隻言片語來斷章取義,列出蘇軾「初無學術,濫得時名,偶中異科,遂叨儒館」四大可廢之罪,請求將蘇軾除以極刑。

七月二十八日,在湖州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途經揚州江面和太湖時,蘇東坡一度想跳水自殺。到京後,蘇軾被關押在御史台院內,因官署內遍植柏樹,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這便是「烏台詩案」的由來。

在這裡,一代文豪蘇軾熬過了103個日月,每一天都生活在生死的擔憂之中,每每面臨被砍頭的絕境。「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蘇軾自以為逃不過生死之劫,便寫下此詩與弟弟蘇轍訣別。

十二月二十九日,宋神宗下發聖諭,將蘇軾貶下黃州,充任團練副使。並規定其但不準擅離該地區,無「簽單權」(簽署公文的權利)。至此,轟動一時的「烏台詩案」結束,這個被稱為北宋時期最大的文字獄終於落幕。蘇軾歷經大起大落撿回一條命,前往黃州開始了他人生的新篇章。

黃州三載  潦倒書寫《寒食》

烏台詩案後,蘇軾被下令「本州島安置」,這就意味著他沒有任何參與公事的權利。對於一個滿懷政治抱負之人而言,這與流放並無太大的區別。《寒食帖》寫於蘇軾去黃州的第三年,不難想像出蘇軾當時面對的困窘:謫居黃州,生活潦倒,失意苦悶。

鍾楊琴笙對《寒食帖》評價極高,他認為,《寒食帖》全帖由兩首五言詩組成,全文17行,共129字。一曰:「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與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二曰:「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細看《寒食帖》中的詩句,可以說是字字扎心,句句泣淚。無論是「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還是「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字裡行間滿滿都是苦楚與悲情,讓人不忍讀之。

除此之外,在黃州居住的第一年時,蘇軾曾在《江城子·黃昏猶是雨纖纖》中描寫自己:「孤坐凍吟誰伴我,揩病目,捻衰髯。」當時四十有三的他,「病目」又「衰髯」,似乎已經能看到生命的盡頭。

不光如此,《寒食帖》中的另一首詩還寫到其「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可見其窘迫的經濟狀態。更令人傷心的是一句「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離家千里的蘇軾甚至不能在自己的亡妻王弗的墳上祭祀憑弔,頓感心死如灰。

《寒食帖》寫於緬懷先人的寒食節,難免會多一些心境悲涼的感傷之情。但蘇軾在黃州的那三年,真的只有貧苦,卻無半點歡喜嗎?也不盡然。在黃州,蘇軾不僅寫下了流芳後世的《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他還體驗了一把農夫的生活。

元豐三年(1081年),蘇東坡正式務農。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描寫到蘇東坡的農場:「東坡農場實際上佔地約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後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一首家喻戶曉的《定風波》寫於元豐五年的春天,也是蘇軾來到黃州的第三年,可以說與《寒食帖》同期而著。不同的是,此詩中所表達出的曠達脫俗的情懷,讓人頓時感受一種不畏坎坷的胸襟氣度。

世人多拿《寒食帖》中的詩文來感嘆蘇東坡被貶黃州時的心灰意冷,其實在該帖背後,他也不乏瀟洒歡喜的心情。不管是自稱「東坡居士」,還是寫下傳世名作,都能看出他的豁達。只是在《寒食帖》中,後世從詩句李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悲苦之情。「雖然蘇軾在寫《寒食帖》時,正是他人生中最不好過的幾年,既凄苦有貧困。但是,在他的書法中,卻沒有絲毫悲憫之感。而是大筆一揮、洋洋洒洒,筆調中透露出積極樂觀的心態。」鍾楊琴笙分析說到。

留紙數尺  以待後人題帖

黃庭堅題跋其上

世人大多都知蘇東坡,知道「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知道「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也知道「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表示,蘇軾作為大文豪和詩人的形象深入人心。

不光如此,蘇軾更是一位書法家、畫家和美食家。就拿書法來說,蘇軾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北宋書法「宋四家」。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蘇軾曾這樣評價道自己對於書法的理解,又言:「天真爛漫是吾師」。觀看其作品,更著重寫意,信手拈來又浩浩蕩蕩,變化多端不可測。而《寒食帖》的誕生,無疑是其行書中的巔峰之作,是其詩文創作與書法創作的合二為一。後人對《寒食帖》讚譽頗高,歷代名家也是推崇備至。於是《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也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古代的文人沒有朋友圈,那麼當一幅曠世奇作問世時,他們是怎樣「點贊評論」的呢?那就要通過書畫作品上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提詩留款、藏家印章、觀者題跋來表現了。一件書法作品,流轉在不同人的手上,都會留下他們的印記,人們甚至能看到其中古人跨越千年的對話與對作品的評價。

據明代董其昌所言,東坡作書,故意留紙數尺,自謂「以待五百年後人作跋」。第一個題跋留下「評論」的人,正式蘇東坡的好友,「宋四家」之一的黃庭堅。只是這黃庭堅的題跋寫的實在有趣,先贊其「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盛讚此卷於詩勝過李白,於書兼有唐、五代諸家之長。而後又忍不住偷偷吐槽道:「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表示如果讓蘇東坡再寫一遍的話,他未必還能寫這麼好。更令人捧腹的是,黃庭堅的題跋寫得比原帖字體還大,筆走龍蛇,頗有與東坡一爭高低的心態。

此後,《寒食帖》上的「點贊」與「評論」也愈來愈多,之後流轉於不同人手中,收藏者眾多。到了元代,又被進貢給皇帝元文宗,蓋上了「天曆之寶」的皇家藏印。明朝中晚期,這件寶物流出宮外,董其昌得見驚嘆不已,在其上寫下題跋:「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

直至清朝,先後經由納蘭容若、乾隆皇帝等人手中,被蓋上一個個硃紅色的藏印。

「生世」坎坷  戰亂之年「逃生」

《寒食帖》遭遇了哪些「顛沛流離」,它的下落如何?

鍾楊琴笙介紹,《寒食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近代以來,該作品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幾次從大火中逃生,才免於被付之一炬的災難。這幅傳世名作的一生,也如同書寫它的作者一般跌宕起伏。接下來,就來看看這幅作品是怎樣在亂世之中得以保留下來的。

《寒食帖》誕生之時最初為蜀州江源人張氏所藏,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當時由於張浩與黃庭堅相識,便攜詩稿到四川眉州,也就是蘇東坡的家鄉拜訪其老鄉黃庭堅。黃庭堅見到《寒食帖》之時嘆為觀止,提筆寫下題跋,才有了上文中的內容。

張浩對《寒食帖》視若珍寶,其後人也是世代珍藏。傳到侄孫手中時,其又在後面以寸楷加了長跋,點評道:「可謂絕代之珍矣」。元代期間,該作品被收入宮闈,為皇家所擁有。到了明朝後期卻又流出宮外,歷經風霜又余清朝輾轉回到宮牆內,之後被藏於圓明園。清咸豐十年(1860年)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現在人們所見的《寒食帖》,能看到其下方燒痕。

馮展雲去世後,該帖為盛伯羲所密藏。之後又被完顏朴孫購得。1917年在北京,曾舉辦書畫展覽會,《寒食帖》在該會上展出一時轟動四方,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

1918年,作品又輾轉到顏韻伯手中。四年後,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於是該帖流出華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暫居日本。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受此天災影響,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著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

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次郎家中數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次遭到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遠離故土,一直是華夏兒女牽掛之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的王世傑私下囑咐友人在日本尋訪《寒食帖》的下落,以重金購回。

王世傑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於是,《寒食帖》在多年之後歸回故里,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不管是清明節,還是寒食節,都是祭奠先人的日子,極具中國傳統的韻味。在這個時候,大家可以讀讀臨摹《寒食帖》,也算是緬懷蘇東坡這位千古名家最好的方式了。《寒食帖》中,不僅有中國古人文人身陷囹圄卻,卻悠然自得的樂觀心態;還有著在行書書法領域中的巔峰之勢,著實很有必要去品讀。」鍾楊琴笙認為。

梨花風起正清明,在這落雨紛紛的時節,遙想蘇軾當年在黃州舉目蒼涼,悲憤之餘寫下此《寒食帖》,卻不想成為千古名作,流芳後世數千年。清明節,閑適無趣之時不妨品一品《寒食帖》,看看蘇東坡筆下不一樣的清明感懷。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樂山綠心火過大佛峨眉 每天4萬人賞十里桃花
3月13日早盤:關注業績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