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神仙為何這樣「坐」?——且談道教造像中的順應與堅守

神仙為何這樣「坐」?——且談道教造像中的順應與堅守

文/趙洋

《玉皇心印經》曰:「神依形生,精依氣盈」。道家修鍊本身就秉承著「性命雙修」的原則,最後達到形神俱妙、與道合真的境界。然而,「形神俱妙」卻不僅是修鍊家的一家之言。

事實上,「形神俱妙」本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命題,貫穿於哲學、醫學、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本文將從形神觀入手,簡析道教造像藝術中的吸收轉化。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資料圖)

早在張道陵之前,中華大地已孕育了內涵豐富的神靈信仰,這為道教的出現和發展提供了可發揮的素材。

反過來,將早期神靈信仰的實物體現和後世道教造像作一對比,就能了解部分道教造像之中所體現的形神觀。

坐姿與身形

先秦時期的道家並非只有單純的頭腦思想,其見地與修鍊並行。如《莊子·齊物論》就說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隱,倚靠意;機,同「幾」,傢具,几案或憑几之意。子綦倚靠著几案而坐,消除了機心和二元對立之心。然而,子綦究竟是怎樣的坐姿,這大概並非莊子要表達的重點,所以不甚明了。

但對造像研究而言,坐姿的遷變卻顯得十分重要。對此,我們可以參考漢代畫像磚中的神靈坐姿,推測秦漢之前的情景。

漢畫像磚拓片《西王母與牛羊車》 (提供者:穆晨晨)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收藏了幾塊西王母題材的畫像磚,其中的西王母都以跪坐的姿態出現。在一塊名為《西王母與牛羊車》的作品中,畫面被分割為天上與人間。

人間部分刻畫了牛羊車,而天上部分的主體則為被伏羲女媧圍繞的西王母。漢代藝術家以一個W形刻畫了西王母的雙膝,表現了跪坐的姿態。

據此推斷,早期的道家修鍊活動可能採取跪坐的姿態。但道教造像中,幾乎不見跪坐,取而代之的是垂足坐和跏趺坐。這兩種坐姿都與佛教的傳入有關。

泰山王母池西王母聖像(選自劉慧葵《中華名寺古剎》)

當人坐於高腿傢具時,雙腿自然下垂,形成垂足之坐。從跪坐到垂足,關鍵在於高腿傢具——胡床的出現。胡床來自西域,與佛教相伴來到中原。與此相應,垂足坐最早也表現於佛教藝術之中。

敦煌285窟的西魏壁畫上,菩薩垂足而坐,雙手放於身體兩側。開鑿於唐代的敦煌北大像、南大像以及樂山大佛也都是垂足的。仍以西王母為例,道教造像中的西王母多垂足坐,如泰山王母池和山西純陽宮的明代王母造像。這正是吸收佛教藝術的結果。

至於跏趺坐,其與佛教的關係就更加顯而易見了——佛教禪坐的主流姿勢即為跏趺坐。

《大智度論》卷七云:「諸坐法中,結跏趺坐,最安穩不疲極,此是坐禪人坐法,攝此手足,心亦不散。又於一切四種身儀中最安穩,此是禪坐取道法坐,魔王見之,其心憂怖。

武當山南岩宮太上老君像(選自《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

歷代佛教造像的主流坐姿也都是跏趺坐,而道教造像中也有很多結跏趺坐。

以太上老君為例,如現藏於美國奧薩卡博物館的北魏延昌四年的老君造像碑、上海博物館藏唐代老君造像、龍山石窟元代道德天尊造像、武當山南岩宮元代老君像等都是跏趺莊嚴之相。

道教造像的坐姿改變,究其原因,一方面吸收了佛教元素,前文已述;另一方面也是古人的坐姿習慣及觀念改變所致。

唐代時,跪坐與垂足坐、跏趺坐尚且並行於世。

到了宋代,椅子的廣泛使用基本奠定了垂足坐的主體地位,而跏趺坐也隨著佛教的傳播和耕耘而深入人心,儒生們也開始嘗試跏趺而坐。明儒陳白沙即以跏趺坐的姿勢做儒學裡存心養性的功夫。

明儒陳白沙即以跏趺坐的姿勢做儒學裡存心養性的功夫(資料圖)

跪坐越來越少見了。畢竟,與垂足、跏趺相比,跪坐的姿態顯得比較低矮,不再適合表現道教神仙的神聖性。故而,垂足坐與跏趺坐取代了早期神靈的跪坐,成為道教造像的主流坐姿。

曲憑几與道家精神

垂足跏趺的改變,主要集中於造像形體上的變遷,而曲憑几的保留,就更多地涉及道教和道家的精神追求了。在說曲憑几之前,我們要先講一講憑几及其分類。

憑几,古代傢具。由狹長的案板以及低矮的足組成,與席榻配合,在跪坐中使用。根據案板的曲直,憑几又分為直憑几和曲憑几兩種。一般而言,直憑几有兩足,曲憑几有三足且多呈蹄形。

直憑几(圖片來自網路)

直憑几的歷史較為久遠,且與儒家禮制和宗法等級觀念相伴存在。

漢代劉歆《西京雜記》說:「漢制天子玉幾,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幾,公侯皆以竹木為幾,冬則以細罽為稿以憑之。

河北滿城漢墓曾出土玉人雕像,玉人呈跪坐姿態,雙手平放於直憑几上,顯得恭敬而拘謹。和鼎一樣,直憑几在器具層面之上還被賦予了很多社會秩序、等級規範的內涵。可以說,直憑几體現了儒家的禮樂思想。

相比之下,曲憑几的出現較晚。從考古發掘來看,最早的曲憑几出現在三國時期東吳墓葬之中,但到了南北朝時期,曲憑几就大為流行了。甘肅酒泉丁家閘5號墓的壁畫上就有曲憑几的身影;南京象山琅琊王氏7號墓出土一陶質牛車,車上載有曲憑几。

曲憑几(圖片來自網路)

魏晉時期,世人大多崇尚道家,形成玄學清談之風。比起直憑几所代表的禮制,曲憑几案面彎曲,可以隨意而用,或斜倚、或置於腋下,不再像直憑几那樣恪守規則。

它的氣質更接近老莊「無為自然」的逍遙,是魏晉玄學突破禮教的體現。

形神之間

憑几一物,無論其曲直之間的精神氣質相隔多遠,都是與跪坐搭配使用的。在這個大前提下,已經改變坐姿的道教造像理應放棄才是,但道教並沒有這樣做。

道教反其道而行,有意識地將曲憑几納入自己的造像藝術體系。垂足坐固然無法使用曲憑几,但是很多結跏趺坐的道教造像都會搭配曲憑。三清像表現得尤其明顯。

我們將此現象與中國佛教藝術對比,就更能明了。除去維摩詰造像偶爾使用外,佛教造像在跏趺坐中並不使用曲憑几。蓮花台上的佛菩薩都是直接跏趺,縱然手中持物,也多數置於膝上、腿上或懸空。

道教造像吸取了魏晉名士鍾愛的曲憑几,將其置於天尊的蓮座之上。北京白雲觀三清閣造像和武當山紫霄宮道德天尊像都為明代造像,都保留了曲憑几。

北京白雲觀三清閣元始天尊造像上的曲憑几(選自《中國道教神仙造像大系》)

可惜此時的曲憑几已經不再是必備傢具了,也很少有人認識它。晚明高濂曾感慨地說:「此式知者甚少,廟中三清聖像,環身有若圍帶,即此幾也,似得古制。

道教造像於蓮台之上、跏趺坐之間吸收了不為佛教所用的曲憑几,並作為一種造像傳統保持下去,這足以證明是有意為之,以便於表現造像的精神屬性。

曲憑几是道家「鷗鷺忘機」的體現,也象徵著消融機心和二元對立之後的先天境界。

相比於坐姿改變,曲憑几是道教造像的精神象徵,偏重於神。跏趺坐與曲憑几的結合,正好反映出道教造像在形神之間的某種順應與堅守。

(編輯:柯恩)

歡迎關注全真龍門派祖庭北京白雲觀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爻乂爻微信號,

一個嚴肅而不失趣味性的道教神學研究者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腳上的生命密碼,一病一絕招!
熱情地紀念與冰冷地弘道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