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佛光明,帶您一覽中國古代佛教金銅造像

金佛光明,帶您一覽中國古代佛教金銅造像

金佛光明

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展

展覽時間

2018年3月28日—2018年5月20日

展覽地點

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區精品館

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

這個古印度出生的孩子,

在東土受華夏文明的滋養

不斷成長。

早期,佛教和當時印度其他教派一樣是反對偶像崇拜的,後來為了便於傳播佛教義,遲至公元一世紀,在耆那教和婆羅門教的影響下,便也以石雕造像來教化大眾。

從印度出土的實物看,此時的造像有兩個顯著特點:形象多為體魄強健的偉丈夫形態;造像的題款多為「菩薩」,而非「佛陀」,這也反映了當時兩者的區分並不明顯。

佛坐像 383年

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

差不多同時,佛像也隨著傳教者進入漢地。初傳漢地的佛教造像似乎和金銅有緣。史載,漢明帝劉庄有天晚上做夢,夢見一高大的金人從西方飄然而至,繞屋飛行不絕。早朝時,有大臣解釋是西方大神佛陀。明帝於是派遣使者西行求法,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帶不期而遇前往東土弘法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以及為他們馱經卷和佛畫像的白馬。到洛陽後,明帝給了他們極高的禮遇,在西雍門外造了一座「卿」才能享用的「寺」,因白馬的功勞和聖靈,取名「白馬寺」。據說,白馬寺曾供奉過一尊成人拇指大小的金銅佛,就是根據明帝夢中金人模樣製作的漢代佛像。

洛陽白馬寺山門全景

雖然這段東漢早期的佛教傳播史料不被史家看好,但長江三峽出土的延光四年(125)銘青銅搖錢樹殘件上的佛像,證明了至少在東漢中期已開始鑄造金銅佛像了。

東漢搖錢樹榦青銅飾佛

搖錢樹是漢代神仙思想的物象反映,其樹榦上出現佛像,反映了佛教初入中國時仙佛共存的基本面貌,同時亦成為我國金銅佛教造像早期遺物。

從兩漢到三國西晉,無論是青銅還是陶瓷、石刻的佛教造像,都與神獸、神人並列於同一器物上,被當作一般的神明來奉祀,以中國特有的方式來膜拜。

隨著《僧祗戒心》等佛教儀軌的弘傳,單體佛造像開始出現。據史料記載,三國笮融曾造金銅佛像,西晉時高僧竺法護在洛陽造菩薩金銅像12尊,但都沒有實物傳世。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有明確紀年的單體金銅佛像是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館收藏的十六國時期後趙建武四年(338)銘款銅鎏金坐佛造像。

十六國佛立像

造像身著犍陀羅式通肩佛衣,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所持法物亦非常見的持凈瓶或結手印的樣子。整體風格受到了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同時又融入了中土審美情趣和表現手法。據此推斷,造像時代應為西晉十六國。

十六國銅鎏金佛坐像

坐像通體鎏金,佛祖面容端莊,俯視前方,雙手於小腹前結禪定印。台座前兩隻護法獅子張口昂頭,牙齒清晰可見,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坐像中的上乘之作。

此後,儘管青銅作為戰略物資,在戰亂年間受統治者嚴加管控,被嚴禁用於民間鑄造金銅佛像,但佛教的護生理念直指人心,蘊慰著亂世之際命如螻蟻的平民百姓的心靈,反而催生了金銅佛像的鑄造和傳布,同時造像的形象也變得內省而慈祥。

唐代詩人杜牧《江南春》中寫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描述的就是南朝佛教藝術的盛況。南朝雖經宋、齊、梁、陳四朝,然而政治中心一直是今天的南京,政權更迭並未影響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造像也隨之發展而變化。南朝造像普遍形體瘦削,氣質溫雅。佛身不穿印式袈裟,而著褒衣博帶式的袍服,胸前露出帶結,類同南朝文人衣著樣式。

南朝飛天兩身飾件

飛天頭戴高冠,神情喜悅,秀雅端莊。雙手舉胸前作吹奏樂器狀,衣帶飛舞,鮮花花朵散落衣間,有著宗教特有的儀式感。頗有南朝「秀骨清像」的特點。

唐代是佛教造像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盛唐的佛像氣度不凡,面相豐滿而圓潤,佛像頭部皆飾螺發,頭部高昂,展現了既內省又開朗、既沉靜又溫和,既有出世神韻,又有入世情懷的天朝盛世的精神面貌。

唐鎏金獅子

雄獅青銅鑄造,扭腰甩頭,張口獠牙,目瞪前方,兩耳豎起,胸口寬厚肌肉凸起,身披錦鞍馱寶瓶,四蹄蹬地威猛雄勁,勢不可擋。獅子非中國本土所產,西漢時已入貢。唐太宗貞觀九年,康居國進貢獅子,唐太宗命浙東籍寵臣虞世南作《獅子賦》。這時各國已大量進貢,唐朝也是塑造獅子最輝煌的時代。

唐卧姿菩薩像

菩薩呈側卧姿式,極為少見。頭束高髮髻,面相飽滿清晰,秀目微閉俯視人間冷暖。身軀呈現S型,豐腴,華貴。跣足而卧,腳部輪廓清晰,姿態萬千,威儀而祥和。

形式服務於內容,佛教傳布過程中教義的變化直接導致造像的改變。由於重文,宋代的文化前所未有的昌盛,佛教完全被改造成「披著袈裟的老莊」,其造像也與古印度的梵相大相徑庭,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中國面貌,變化最大的莫過於布袋和尚(彌勒)、泗洲大聖(觀音)、女相觀音、羅漢等,這些形象與現實中的真人並無二樣,但道行極高,神通廣大,救苦救難,深受百姓的膜拜。

宋洛迦水月觀音像

觀音頭戴化佛冠,髮辮披肩,菩薩呈遊戲姿坐於普陀洛迦山中。身姿優美,曲線纖細,神情安祥慈悲,是典型的漢傳佛教造像,為宋代造像中的精品。布怛洛迦,觀音菩薩道場,位於南印海上,又譯為普陀洛迦、布達拉等。意譯為光明山、海島山、小花樹山等。浙江省的普陀山,西藏拉薩的布達拉,均由此得名。

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佛教造像也深受唐宋漢地造像的影響,但因地域文化不同,這些地方的佛教造像肩部寬闊,胸肌鼓起,有偉昂剛健之勢,與南方造像注重內省、平易近人的神態形成明顯區別。

遼佛坐像

大日如來,即毗盧遮那,意為照耀,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東晉佛陀跋陀羅《六十華嚴》譯為盧舍那。青銅造佛坐像,寶珠狀肉髻低平,奇特的是肉髻頂部向上伸出兩片葉狀物。佛祖雙臂上舉,腕部戴鐲,雙手手指於頭頂上部連接,結跏趺坐。這類形制的佛像十分少見。

元明清時期,佛教造像的形態向著官方和民間兩個不同方向發展。官方因統治的需要崇奉西天梵相的藏傳佛教造像;民間膜拜漢傳佛教造像,並依照宋代的樣式造像。但由於思想的鉗制和文人地位的下降,民間想像力和創造力大不如宋,造像僅僅是膜拜對象,並不追求藝術水平,因此造像藝術大有「今不如昔」之慨。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還將關公拉入釋班,將其作為武財神和伽藍菩薩供奉,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大理國漆金迦樓羅坐像

造像通體鎏金,跏趺於束腰式蓮台上,面呈雷公之狀,眉眼、鼻嘴如鷹,眼光俯視,兇悍無比。護法裸上身,顯露鋼筋鐵骨般身軀,霸氣十足,下身穿羊皮短裙緊裹軀體,身體筆挺,氣勢逼人。

北周鎏金菩薩立像

造像飾桃型頭光,頭光滿刻火焰紋,戴冠束髻,曲眉直鼻,面部豐滿。雙層項鏈,瓔珞珠寶繞身,飾臂釧手釧,右手楊柳枝播撒聖水,左手凈水瓶內裝天河。跣足立於高浮雕覆蓮台之上,蓮台下壺門四足佛床。觀音通體鎏金,金水厚重,雍容華貴,儀態萬方,如此完整大美之北周金銅造像實乃難得至極也。

北齊鎏金一鋪三尊立像

主尊面相方圓,面帶微笑,頷首下視,頭靠圓形蓮瓣頭光,戴蓮葉式寶冠,有寶繒自頭冠兩側下垂及肩,著佛衣,戴長串瓔珞至腹前交叉穿過圓形寶環,施無畏和與願印。背靠巨大舟形背屏,上有陰刻火焰紋,跣足站在覆蓮式圓台上。圓台下為榻形方座。圓台兩側各生出一枝忍冬,忍冬上各有脅待菩薩,後飾頭光,高髻,面長圓,著佛衣,均雙手合十,赤足立於主尊兩側衍生出的忍冬枝蔓上。

此尊造像從特徵看,屬於典型的河北地區風格。北齊時的造像實可為隋代的先驅,其手法由程式化的線形,漸入於立體的物體表形法,其佛身軀漸圓,衣褶仍保持前期遺風。

大理國不空罥索觀音坐像

不空罥索實為觀世音菩薩諸多化現之一,即見解脫觀音像,以慈悲之罥索愛護接引眾生,其心愿不落空。此尊不空罥索觀音像,頭戴寶冠,紋飾繁縟緊密,繒帶在冠側打蝴蝶結,兩耳飾珠,髮髻高束,雙目微閉,神色和藹沉靜。身披天衣,衣帶飄然繞於兩臂。胸前佩飾瓔珞,短裙套腰,下身長裙褶褶相迭。胸掛項鏈,兩根連珠瓔珞穿環而過,佩戴手釧,雙手胸前合十。另外兩隻手左手持罥索,右手持念珠,自然垂於膝上。莊嚴大氣,優雅恬靜。

大理國造像風格獨特,但受漢傳佛教的影響至深,仍屬漢傳佛教造像系統。

五代文殊像

文殊菩薩頭戴化佛寶冠,束髮髻,髮絲清晰可見。兩耳有輪,雙眉間有白毫,柳葉眉,丹鳳眼,高鼻樑,櫻桃口,臉頰圓潤,面部表情閑適優雅,左手托凈瓶,右手持法器,半伽於寶座之上。

所騎猛獅呲牙瞪眼皺眉頭,頸部掛法鈴,身披錦鞍,四肢雄壯,鋼爪兇狠鋒利,頭部左甩,欲踏雲端征程,威猛無比。文殊恬靜自得,法獅張牙舞爪,一靜一動極富畫面感。依照佛教典籍所載,文殊菩薩是過去世無量諸佛的老師,曾經引導無數的修行者證得佛果。

北魏實心銅鎏金胡跪式童子像

造像通體鎏金,腦袋比例明顯大於正常人,光頭,大耳,高眉,深目,豐頤,顴骨凸起,鼻子和面目其它部位相比明顯偏大,雙唇抿而內收,顯示出西域血統。著僧袍,左膝蓋跪地,衣角搭於左臂,右腿內曲下蹲,雙手合十於胸前做出十分虔誠的樣子,為胡跪姿勢。

造像面部表情刻畫已入臻境,衣服線條簡練,流利順暢,整體造型設計出神入化,體現北魏高超的鑄刻水平。

漢傳佛教造像是民間收藏的一個熱點,此番,我館專業人員從劉雍先生珍藏的近260件金銅造像中精選了108件進行展出。佛像的斷代、名稱均按劉雍先生的意見標註,雖是一家之言,也是十年的心得積累,拋磚引玉,希望進一步喚起社會大眾對漢傳佛教造像的認識和關注,推動漢傳金銅造像研究。

同時,《金佛光明——劉雍珍藏古代漢傳金銅造像集錦》一書也編撰完成,首開漢傳佛像金銅造像單獨研究之風,細化了漢傳佛教造像研究,對收藏和研究漢傳佛像是極有裨益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私享藝術 的精彩文章:

文人遺韻:蒲華、吳昌碩的寫意藝術
康熙皇帝御筆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冊

TAG:私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