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泠泠七弦聲:洋洋乎若流水,巍巍乎若高山

泠泠七弦聲:洋洋乎若流水,巍巍乎若高山

流水

傳統名曲精粹-古琴曲

劉赤城

00:00/08:04

一談起古琴,大部分人都會想起伯牙子期的典故,都會憶起那一段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後又引申出樂曲高妙、相知可貴、知音難覓、痛失知音、閑適情趣等典義。千年後依舊是琴界的美談,令繼往開來的學琴人心馳神往之。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關於古琴的神奇傳說有很多,相傳伏羲作琴、神農作琴、黃帝造琴、唐堯造琴等;舜定琴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紂又增一弦為七弦;曾一度被譽為治世之器。可見古琴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高山流水圖

古琴在中國古代地位極高,一般都是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之器,普通布衣之族很難把玩,古琴也是擁有其獨特記譜方式和文字的樂器。其傳承路勁基本被當世貴族名流等壟斷。普通人即使接觸到琴譜也是「目不識丁」。

古琴記譜方式之減字譜

中國最著名、最古老的樂曲之一《高山流水》,相傳為伯牙所作。《高山》和《流水》原為一曲,最早源於春秋時期伯牙、鍾子期知音結友誼的故事。後至唐代被分為兩支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

古琴曲《流水》表現的是點點清泉彙集到江湖大海的意境,善彈琴的伯牙和樵夫鍾子期正是因為這首曲子相識,並使知音一詞流傳千古。古琴音樂使聽者有「繞樑三日」之感,關於古琴的神奇力量古代有很多傳說,伯牙彈琴能讓水下的沈魚跳出水面,孔子聽琴「三月不知肉味」,最為傳奇的是有關東漢書法家蔡邕聽琴的故事。

《流水》一曲如瀉玉涌珠,似狂草潑墨。淙淙的山泉,潺潺的溪水,滔滔的江河,匯成滾滾洪流,一瀉千里。管平湖大師所錄音的《流水》古曲,曾用一把宋代的古琴「鳳鳴」演奏《流水》,被錄入「地球之音」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播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

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

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段:

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複,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

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

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 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後記,1910 年 。

第七段:

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

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

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如果您也喜歡古琴等傳統樂器和文化,歡迎關注天涯七弦,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涯七弦 的精彩文章:

TAG:天涯七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