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通絡葯在唇風治療過程中的思考

通絡葯在唇風治療過程中的思考

唇風,西醫稱剝脫性唇炎是由化學物,日光或不明原因所致的口唇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現為紅腫、滲出、結痂及脫屑,多見於下唇。本病與中醫「唇風」、「緊唇」、「驢唇風」相類似。《外科證治全書》記載:「唇風多生下唇,初發癢紅腫,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無皮之狀,此脾經血燥也而重被風邪寒濕之氣搏於瘡,則微腫濕爛,或冷或熱,乍愈乍發,積月累年」。

筆者對於本病的認識來自臨床過程中的兩例唇風患者,剛開始診治一個9歲的孩子唇風1周,用了祛風散鬱熱,清熱除濕潤燥的方法治療,療效不明顯。在後來的診治過程中發現孩子舌底迂曲明顯,所以加了一味地龍。孩子媽媽複診時說吃藥的第二天口唇就明顯見好,這也太快了!我回頭去看這次的方子就注意到了地龍這味葯。暗自思索,唇風乃是皮膚表絡的問題,蟲類葯活血通絡走皮絡,加之孩子身體輕靈、病程較短,才會有這樣的療效。

這讓我想起了我曾經經歷的一個病人,她是面部干癢暗紅起皮屑間斷1年之久,痛苦異常。向我諮詢病情,當時心裡對這個問題沒有太大把握,所以簡單解釋並交代注意事項之後讓病人走了。大概1周之後偶然間又見到這個病人,見她面部的問題已經好了80%,就要來方子看。發現另一位中醫大夫用的是消風散(養血潤燥,祛風除濕)為主,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方子里用了烏梢蛇15g。是!蟲藤通絡走皮表,皮膚表面的乾裂起皮跟土地的板結乾裂不是一樣的嗎?土地乾結了我們用鋤頭疏鬆疏鬆土地再澆澆水,土地就生機勃勃了,人的皮膚也是一樣的!

後來,我在《張八卦外科新編》中看到有關唇風的記載內服荊防生四物湯(荊芥、防風、生地、赤芍、當歸、川芎)加苦參、烏梢蛇、炒僵蠶、地龍等,外用紫歸油外塗來治療慢唇風全方用祛風葯外散鬱熱,用生四物湯養血潤燥,加活血通絡走皮膚的蟲類葯,思路整體而全面。若是流水較重加用苦寒燥濕的苦參,若是大便乾結難下、數日不排,可短期使用大黃、芒硝攻下。

日後在我接診這樣一位女性唇風患者的過程中,我把以上的認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

下附病例一則:

鄧某,女,32歲,產後口唇乾裂紅腫結痂2年,每於吃羊肉後加重,納可,眠差易醒,二便調。平素月經量少,面部雀斑。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舌底迂曲,雙脈細滑偏弦。

中醫診斷:唇風;

中醫辨證:濕瘀阻絡兼氣血不足;

治法:祛風除濕,活血養血通絡。

處方1內治:荊芥10g防風10g柴胡10g生地10g赤芍15g當歸15g地龍15g炒僵蠶10g苦參10g生薏苡仁15g梔子10g豆豉30g生甘草6g

7劑,日1劑,水煎400毫升,早晚溫服。

處方2外治:紫歸油(當歸15g紫草3g香油120g黃蠟15g配置方法:前二葯與香油同熬,待葯枯慮凈,將油再熬,入黃蠟,化盡,倒入瓶中)頻抹。

服上方7劑,上證顯著減輕,後加減服藥20餘劑,痊癒。

在治療唇風的過程中發現,本病多怕風,遇風吹後加重,雖為小病,而患者十分痛苦。《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即是指血分有熱導致痛癢癥狀,唇為脾胃之外候,風燥傷脾,唇失滋養,加之本身之氣血不足才導致燥裂脫皮而癢,血分積熱不散內郁,故灼熱流水。所以,在治療上用荊芥、防風發散外在之鬱熱,生四物湯養血潤燥,蟲類葯活血通絡息風更是使諸葯直達病本,我在治病過程中喜用地龍、炒僵蠶,因二味藥性涼,有疏散風熱的作用。

橘井中醫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問診 的精彩文章:

TAG:中醫問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