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的背景:東漢王莽為什麼要改制
關注「歷史故事」,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各地起義不斷。王莽登基後,意圖通過改制來緩和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
西漢中期土地兼并,流民問題慢慢地出現了,失去土地的農民越來越多。當時董仲舒上書的時候就明確說出來了,漢書裡面記載,叫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土地兼并是每個王朝中期一般都會開始,朝廷也都會用各種方式來抑制它,拖上一段時間,西漢中期的情況就是這樣,但是這個問題後來沒真正解決,這跟漢武帝的戰爭直接有關係,漢武帝反擊匈奴非常必要,但是反擊匈奴有後遺症。
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反擊匈奴也給帶來很多問題。其中就是經濟的衰退、民生的凋敝。當時歷史記載,漢武帝打了匈奴以後到了什麼程度,國家叫做國庫虛耗,海內虛耗,實際上就是老百姓也沒錢了,政府也沒錢了,戶口減半,人口減少了一半。我們知道 在農業社會裡面,人口是最重要的生產力, 沒有青壯年了你還耕什麼田,都荒廢了,這個帶來了什麼問題,老百姓生活資料沒有了,生產資料沒有了,那他只能依附於那些豪強,或者說成為流民,豪強地主土地越來越多。
這個問題漢武帝的後期就出現,越來越嚴重,漢武帝以後,短暫的中興叫「昭宣中興」,但是時間很短,到了漢元帝,漢成帝,覺得這個問題要改,但是他們改革思路有問題,當時他們覺得,漢武帝也好,漢景帝也好,包括漢宣帝也好,覺得自己父輩做了大量工作,為什麼效果不是太好,他們簡單地認為,是其父祖搞了法家那一套,內法外儒,表面上是獨尊儒術,但實際上做的是法家的東西。
現在漢元帝認為還是儒家的仁政德治是最好的,所以他純粹的用儒家。儒家作為一種政治理念當然是很好的,從孔子以來一直到歷朝歷代影響也很大,都是很好的,但問題在於,儒家有時候操作層面並沒有落實。
它是一種理想態,而不是一種現實態,這樣一來以後,不能解決問題,光是成為一種形式上的一種提倡,所以一個問題沒有解決。
王莽,我們知道他是外戚,他姑姑當了皇后,王太后,這種背景下,他實際上應該說是是很早就進入政治,對西漢社會的問題,土地兼并,民眾流離失所的問題他是看到了。所以他知道不改變不行,他後來慢慢地進入了權力中樞,最後當了攝政王,他的權力越來越大,因為他姑媽都控制不住他了,他姑媽還是忠屬於劉家天下的,但是這時候王莽氣候已成了,最後他就用新朝取代了西漢。應該說王莽代漢,用儒家觀點來說,就是說篡漢,我們不管,不說篡,哪個人當皇帝都是可以的,對老百姓,對民眾好都可以。王莽代漢以後,他看到這些問題,認為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土地高度集中,少數豪強手上,把普通老百姓,弱勢群體剝奪了還剝奪,而這些富人是錦上添花,政府根本沒對弱勢群體雪中送炭。
所以他覺得這是第一個問題,即土地問題。第二個問題,是老百姓的人身自由問題,所以他覺得這兩個是最大的問題。實際上在漢朝,王莽「篡」漢之前漢平帝時代,也有好多人已經看到了這個問題了。他們也想改變,比如說非常有名的一個大臣叫師丹,他當時就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叫做限田限奴議,限制土地兼并,限制老百姓轉為奴隸。
王莽他現在有權了,已經成了真正的統治者的時候,這時候他覺得正是他要核心解決的問題,當然他還有其他的問題,也是跟它連帶著的。所以王田,他說你這個田,你們的田,說到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都是國家的。
儒家詩經裡面理念就明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雖然名義上你佔了土地,但是歸根結底,是國家的,所以改成王田。你的老百姓,說到底都是國家的子民,奴隸多難聽,奴婢多難聽,就改名叫做私屬。應該說,他主觀的動機,的的確確是想解決當時影響社會不安定導致社會矛盾激化的兩個核心問題。
喜歡閱讀歷史故事,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ishigushi(歷史故事)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高儼怎樣成為北齊最年輕的權臣的?又有何結局?
※中華名案 中國古代名案歷史小說國學經典文白對照正版包郵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