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工智慧「搶飯碗」,《勞動法》的變革該順勢而為

人工智慧「搶飯碗」,《勞動法》的變革該順勢而為

現今,我國已經進入移動互聯網技術時代。作為第四波科技革命先導的人工智慧(AI)技術,很早就引起發達國家關注。德國早於2010年便提出人工智慧是其十大未來倡議項目之一;美國於2016年10月發布了《為未來人工智慧做好準備》和《美國國家人工智慧研究與發展策略規劃》,詳細闡述了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及人工智慧給政府工作帶來的挑戰與機遇;2017年11月15日,我國科技部召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暨重大科技項目啟動會,目標是在2030年成為世界領先的人工智慧創新中心。

原文:《人工智慧驅使勞動政策法制的變革》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塗永前

科技發展不必然導致失業

二十一世紀,工業4.0(Industry 4.0)時代曙光初現,其典型特徵是「智能化」。此時,具備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能力的人工智慧載體極有可能在大數據量的積累達到質變的奇點(singularity)。由此,有必要對每一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就業和福利產生的影響進行考證。

從英美等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經驗來看,就業狀況如何最終取決於一國能否制定出與本國經濟發展相匹配的法律政策而不是「自然」的力量或技術。更確切地說,過去機械自動化所帶來的失業問題遠遠不如過去的一些國家經歷大戰後所面臨的就業衝擊複雜。美國二戰後的發展經歷告訴我們,失業既不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也不是技術進步造成的,政治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戰後的英國,當時有42%的勞動力即將面臨失業。但英國通過幾個政策和法令改變了戰後可能出現的失業潮,其主要手段是通過政府補償私營部門,大力進行公共投資,讓企業和資產所有者承擔公平份額的稅,並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投票民主化政策。與此同時,對公司治理進行了深刻改造,其主旨是通過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化引導有效需求,並進而推動充分就業。

過往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人類不僅沒有因為科技發展造成大量失業和社會發展的停滯不前,而是從科技進步中不斷獲益,實現了人類的顯著發展。畢竟,機械化、智能化都是機械性學習,擁有數據處理能力並不等於擁有像人類那樣生產知識的能力。眾所周知,電腦可以用來玩遊戲,但是它卻不能創造、發明遊戲。在機器智能的奇點沒有出現之前,一般來說他們是不具有人類所具備的批判性思維、情感及意識的。它們遵從的是人類設定的規則,卻並不具有解釋或質疑規則的能力。

技術變化和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不一定能平等共享

2016年12月20日,美國政府發布了《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報告。該報告肯定了人工智慧對總生產率增長的貢獻,也指出其影響的樣態和速度尚存不確定性。該報告為解決人工智慧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提供了三大策略:1.投資和開發人工智慧,以收穫更多利益;2.教育和訓練美國人為未來的工作做好準備;3.在這個轉型中幫助勞動者,確保他們能廣泛地受益於技術的增長。

技術提升生產率的一個主要方式是減少單位產出所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生產率的提升讓工人能夠負擔起更多的消費品和服務,但社會不均衡及不平等程度可能也會上升。尤其是最近幾十年,這種不均衡、不平等甚至抵消了那些增長。誠然,人工智慧驅動的自動化或許能幫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並創造能廣泛提升美國生活的新潛力。然而技術變化和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並不一定能平等共享。這既取決於技術變革的性質和速度,也取決於工人為獲取由生產率提升帶來的福利而進行談判的能力。

整個二十世紀末期,技術變革通過各種不同方向產生作用。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增加了相對生產力,這也是基於技術的科技變革的例子。這一波技術進步,人工智慧驅動下的自動化正在顛覆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也要做出調整。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創新必有回報,否則它不會被社會採納。但是,單憑市場力量本身,無法確保人們共享創新所帶來的收益。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在未來十年中對於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將持續向著技術型職位發展,正如計算機化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在近幾十年內的發展做到的一樣。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工資與技能是強相關的,這意味著對低級技術的需求大幅下降,對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幾乎沒有下降。在可預見的未來,關於引導技術變革的方向上,經濟激勵和公共政策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給予適當的關注和正確的政策與制度響應,先進的自動化可以兼容生產力、高水平的就業和更大範圍的共同繁榮。但是,一些衝擊帶來了更大比例的失業。這份報告倡導提出政策來教育和培訓新的工作者進入新的工作崗位、幫助失業人員重回就業市場並積極應對不平等。即使沒有人工智慧所驅動的自動化,這些政策也是很重要的。但因為人工智慧正在對經濟帶來重大的變革,所以這些政策也就更加重要了。至於勞動者的薪酬待遇問題,其實它取決於對技術水平的要求程度,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科技所起到的作用。此外,薪酬還取決於對不同技術水平勞動力的供給,而這一因素會受到教育機會和文化程度分布的影響。決定薪酬的因素還有勞資雙方的集體談判、最低工資法和其他一些影響工資設定的制度和政策。

新技術革命背景下我國教育及勞動政策法律的應對

在國家政策層面,就人工智慧的發展而言,首要任務當然是確保網路安全,並具備高效精準的信息監測操控能力。從國家發展長遠考慮,還需要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尤其是落後地區的各項投入,不斷縮小發達地區與落後地區教育水平的不均衡發展局面。同時對於已經畢業和已經就業的學生也提供此類學習新技術知識的條件,這包括擴展就業驅動的培訓和終身學習的機會,以及為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指導以完成工作過渡。根據我國目前的教育發展現狀,我們在做好人工智慧基礎教育普及的同時,加強人工智慧高技能職業教育和創新教育顯得更為緊迫,應革除傳統鼓勵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的缺陷,將課程和教育重點置於推動創業和創新的技能上。此外,廣泛參與與主要工業化強國在人工智慧等新興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我們需要制定符合國情的產業政策,侍時機進行科學立法,鼓勵企業使用人工智慧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鼓勵校企合作,根據高技術產業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能夠應對新技術革命的高技能人才。

近些年來,我國製造業面臨來自欠發達國家的競爭。製造業需要進行自動化改造,工人也需要更新技能。首先,要繼續完善全社會普及的、均衡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社會保障的現代化,為勞動者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其次,需要積極引導企業提供相應的勞動保護,並鼓勵和支持從業者通過自身合法勞動增加收益。對於新業態從業者,要儘快出台勞動基準法,對相關勞動者的權益進行保護。對於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非正規就業勞動者群體,評估其職業類型,鼓勵成立工會組織。同時,就《勞動合同法》的解僱制度展開研究,謹慎設計解僱勞動法律制度。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推廣和應用,要兼顧其替代普通勞動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待到人工智慧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或者相關專門法中就機器人的應用和發展進行原則化、進而不斷細化的規範,對於濫用機器人者,責令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進而達到實現規範機器人的發展和應用的目的。在更長遠的未來,隨著人工智慧機器人應用的普及,為應對失業者劇增導致的社會保障壓力增大,有可能真的需要考慮對機器人所有者進行徵稅,從而支付因人工被替代可能造成的個人收入空間被壓縮而增加的社會保障成本。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03期第3版,轉載請註明出處,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今日

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從青年走向成熟,四十年間「歷史與現實」教會了我們這些……
引得孔雀「築巢產卵」,人才競爭的規劃必須跟上腳步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