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的傳承,名族之魂

龍的傳承,名族之魂

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龍」是中華文明的圖騰,龍的造型、紋飾出現在各種藝術品上,它組合、虛擬多種生物優異形象,並經不斷創造、完善,從而成為的能上天入淵,能消災降福,無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藝術形象,並成為華夏先民為表現理想和願望的象徵。這次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龍紋在歷史上歷久彌新的傳承。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餘年的墨綠色C字形玉龍飾,這是我們中華第一龍。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玉豬龍,以及浙江餘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4800年的龍首玉鐲,是玉器上最原始的龍紋,那時候的龍紋大都呈C字形;到了商代,玉器上的龍紋就出現了蘑菇形角和兕形角,文飾刻划上,短直線多,弧形線少,「臣」字眼是商代玉龍的一個重要特徵。

浙江餘杭瑤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5000—4800年的龍首玉鐲

戰國玉龍,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墓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S」形龍,並且戰國是中國玉器史上玉龍最多的一個時期,其製作之精,文飾之繁,堪稱一流。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龍都張牙舞爪,非常兇猛,大概因為戰國多戰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勇武狠斗的精神。春秋戰國就出現了「螭龍」,螭龍的身形如同蛇,這就奠定了以後各朝的螭龍的基本形態。

唐 代是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都非常發達。此時的龍紋裝飾,又有了新的藝術形象。唐龍為以後的各個朝代的龍紋奠定了基本型態,其造型粗壯,呈升騰向上的狀態,象徵著唐朝國泰民安,國力昌盛的狀態。唐代的動物體態豐滿,鳥類展翅欲飛,表現出騰飛高原的氣勢。具體到唐龍的特點,龍嘴開闊,其嘴角超過眼梢。上唇翻卷,龍牙形如梳狀。唐龍動態為多,大多呈升騰狀,少數也有靜態卧伏呈休息狀。

宋 代的龍常帶有唐代遺風,「宋龍」的身軀比「唐龍」稍細,龍的背脊和腹部都有陰刻線表示,嘴巴呈張開狀,嘴角與眼梢齊平,龍嘴沒有了梳子狀的牙齒,但上唇往往用厚唇表示。宋代出現了素身龍,在龍身上下出現兩條陰刻線表示龍腹與龍鰭。也有用斜方格紋代替表示龍鱗的。 宋代的輔助文飾較多「品」字型雲紋和串枝雲紋,常被稱為「花間行龍」。

唐代龍紋璧,上海博物館藏

宋代的玉龍與品字形雲紋

「元龍」的特徵是小頭、細頸、蛇尾,毛髮稀少並呈迎風飄拂狀,龍尾如火焰紋,相對與「唐龍」的爪的肥壯,「元龍」爪卻細而銳利。在刀法上,元代出現了深刀、重刀。綜觀「元龍」的特徵顯示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以後,對於以龍為象徵的中原文化既不能消解它,又不願意張揚它的心態。所以,元代的統治者就把「龍」的兇猛壯碩的特點予以削弱和虛化。

明早期的龍

龍紋有一個從簡樸到繁華,從宗教化向藝術化,從隨意性向規範化發展的過程。龍紋造型、體態、紋飾的變化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內在的審美特徵,每個朝代龍的變化通常也都還有非常複雜微妙的時代契機因素,但今天的龍,已經從紅山時期的「神化」而變成今天的「人化」,已經從古代的兇猛演化成了溫和、大氣,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理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賢雅齋 的精彩文章:

出世與入世藝術
董其昌書畫作品欣賞

TAG:賢雅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