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紙上談兵-冷兵最後的風華

紙上談兵-冷兵最後的風華

冷兵最後的風華

火炮在宋代的戰場上開始發揮了威力。到了明朝,單兵使用的火銃也已經相當普及,可說和冷兵器漸漸平分秋色。

當然,那時還是火繩槍的時代,因為火銃的彈藥裝填相當費時,冷兵器仍然不能被完全取代。

首先得科普一下。

早期的槍,叫做前膛槍。因為它只能從前面裝填。

這個時期又分為前、後兩段。前期是火繩槍,後期是燧發槍。

後來發明了子彈,從後膛裝填,才形成了今天手槍、步槍的基本樣貌。

火繩槍 (圖片來源於網路)

火繩槍是最早期的槍。從槍管前面填入黑火藥和彈丸,再用引火索點燃槍膛之後擊發。

引火索就跟燈芯一樣,不能熄滅;萬一受潮,只能作廢,非常麻煩。

法國的「三個火槍手」,就是描寫這時候的名著。

為了增加了解,如果要再形象一些,不妨找一部本世紀初的片子「傭兵傳奇」(Alatriste)。

燧發槍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即使一切正常,火銃的每次裝填,大約要花上幾分鐘。所以在這個時期,接戰的陣面多半採用三班輪射。如果還來不及,就趕緊裝上刺刀,準備肉搏。

所以,這個時期的戰事,通常是火器開場、冷兵結束。

明朝是個挺矛盾的朝代。

開頭一、兩個不算,其他的,大致上,皇帝全是混蛋。

有的長年曠職,有的喜歡當木匠,有的整天淫樂。反正,朝廷上,大臣基本維持一個體面;私底下,則由宦官與廠衛領銜主持整人節目。

最努力的,算是崇禎。

這麼說,大家應該就明白了。

但這樣一個沒有明君的朝代,文化上居然極其豐富多彩。

中國的建築,在進入現代之前,明代是最高峰。

建築裡頭的傢具,甚至到了二十世紀中,仍被歐美設計師奉為圭臬。造型的簡潔優美、結構的牢固、機能的完善、木質材料的運用,都已經到了極致,再也沒有人能夠超越。

其他諸如紡織、天文、航海、機械等,率皆如此。

這時的時代風格,就是圓潤典雅。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這個時期留下來的古物,幾乎沒有不美的。

哪怕只是民間日常的器用。

就連兵器也是一樣。

明代的刀,以柳葉刀、雁翎刀為多,刀身修長、線條優美,特別有一種流暢的美感。

清代的佩刀中,有不少是沿用明代的。這種刀,一般而言,質量特別優良。

但有一種刀是明代所獨有,那是制式的軍刀,刀頭有明顯的折角,似單刀而修長。

因為是工部所督造,所以在刀根處都會打上「工部」的字記。所以這種刀就叫「工部造」。

它的鋼質特別均勻;並且刃身比較厚實,所以凡是保存下來的,普遍品相都比較完好。

工部造只配給正規部隊,包括禁衛軍、東西廠;也許也包括錦衣衛。

另外還有一種雲頭刀,造型細長,尖端為數道雲朵形,刃身有兩到三道細長的血槽。鋼質一般較為普通,略遜於工部造。

品鑒雲頭刀時,在場有位年紀較長的朋友,出身河北,提及幼時聽言,有名為「雪花鋼」者。不知是否鑌鐵,或是另一種花紋鋼。

把工部造加厚一些,再裝上長柄,就是斬馬刀。

斬馬刀在戰場上威力強大,清軍入關時仍有使用。現在瀋陽的清故宮中仍有收藏。

戚家刀的刀尖近似日本刀, 有""切先"".

這圖過於簡略, 例如柳葉刀就畫尖了.

但因為是本文作者自己畫的, 因此不好意思苛評.

說完了刀,明代的劍是一定要詳細介紹的。

明代的劍,風格非常明顯,跟清代的劍不容易相混。

首先,明代的劍,劍鋒是圓的,沒有清劍的尖鋒。

很多人對此,可能會有疑惑:劍沒有尖,怎麼刺人?

劍固然以擊刺為主,但中國傳統的劍術,追求的並不是把敵人戳一個大窟窿。所以,刺進人體的深淺,從來不是重點。

劍,刺的是人的要害、關鍵點。只要能刺進一兩公分深,就已經足夠。

劍,刺的是血管、氣管、筋脈。

因為沒有明顯的劍鋒,明代的劍看起來就特別的斯文、沒有殺氣。

其次,明代劍的劍身,很多是前段較窄、後段較寬。

這是有利於配重的。用起來特別順手。

單手持握的武器,一般而言,重心最好落在護手前方約七、八公分處;這樣在揮動時,就不會感到墜手,有如手臂的延長。

再其次,明劍的裝具。形式美觀、材料考究,並且製作精細。以護手為例,最常見的,是靈芝形護手,以及以此產生的許多變化。包括:捲雲紋、如意紋等。

較特別的,是許多護手融入了西亞風格。包括了以獅、虎為多的雙獸首。並且都是相向的。

另外,常見的還有元寶形、橄欖形等。

整體而言,在材質上,宋、元時期以鋼鐵材質較多,造型古穆。明、清時期則以銅質為多。

最常見的,是所謂的七星劍。

七星劍在劍身上嵌有七顆圓點,其實不是兵器,而是道教的法器。一般而言,鋼質粗劣,不具收藏價值。

但因為它的裝具普遍都有雕刻或蝕刻,劍身也常鏨有花樣或文字,所以很受外行青睞。

在刀與劍之外,不妨順便說一說明代的弓箭。

明代是漢人政權,所以弓箭的形式差異較大。清代較多的是長梢弓,也是現在還能見到的、兩頭長長的那種。明代較多的是馬弓,是短梢的。

梢是弓臂之外到扣弦溝的一段,位於弓的兩端。

具體的樣式,可以參考明代古畫「出警入蹕圖」。這是描述御林軍出動巡護的場面,描繪得十分翔實。

明代的弓,基本在韓國被保存了下來。韓國人普遍認為是自己民族的,其實沒啥分別。

無論如何,中、韓兩國人射箭,用的都是扳指。韓國影視節目,對此都很講究,特別是近年。至於中國,兩岸三地,幾十年來,從沒有搞對過。

這是可以一望即知的。凡是以食、中、無名三指拉弦的,都是地中海式,不是中國的。以拇指、食指相扣而拉弦的,才是正確的、中國的。

鋼鞭 (圖片來源於網路)

明代還有很有趣的捶擊武器及奇門兵器,也值得說明一下。

捶擊武器的應用,其實唐、宋兩代就很普及。它的作用對穿著重甲的敵人特別有效,不需要針對要害或弱點,總之就是對著敵人身上一陣狠揍。

捶擊武器包括了:鞭、鐗、錘等。在宋代時,以鋼鐵材質為多,尺寸也較大,是實戰所用。到了明代,材質較多是黃銅,尺寸也稍小,已經屬於技擊器械,戰場上用得較少了。

我們一般所說的鞭,是皮革編製成的軟鞭。但我們這裡所說的鞭,是鋼鐵打制的、硬的鐵鞭。另外有一種分成數節、可以揮動的,一般稱為幾節鋼鞭的,則屬於奇門兵器的範圍。

鐗通常與鞭並稱,因為它們的外型極為相似。但是,要區分它們卻也不難。基本上,鞭是帶「節」的,它的每一節有關節狀的的凸起。這個「節」正是擊打的施力點。鐗則沒有節,它的身上只有四個面,像是一個方形的長條。擊打時主要施力部位是面與面交界的稜線上。

更簡單的分別是:鞭身通常是圓的,而鐗身則通常是方的。

錘則是在圓形鐵條的上端安上一個金屬的球狀物。有時在球狀物上還有數個凸起。這是為了使力量集中到其中一個點上,把殺傷力發揮到最大。

鎚頭後面裝上軟鞭,就成了流星錘。

有時軟鞭的兩頭都裝上鎚頭,一大一小,用時揮甩出去,大者在前,小者在後,這種招數就叫做「流星趕月」。

鋼鐧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從明代開始,許多武器轉化為民間技擊之用,其實並非戰場上的兵器。

其中更特殊的,是具有濃厚江湖色彩、後來經常被寫入小說中的奇門兵器。

稱作奇門,一方面表示:它們是不被列入正統十八般兵器的「偏門」。另一方面也表示:它們有許多是帶有隱密性的、近似於「暗器」、勝在出奇不意的。

奇門兵器一般都具有特定的作用,例如「抓」。抓的長度近於鞭鐗,是官府的捕快所用。一般多作鷹爪形,三爪前伸,一爪後扣。

它專門對付不安份的犯罪嫌疑人。只要在肩、肘關節上、一搭一撬,立刻筋錯骨斷,非常厲害。

將抓的前端安在長繩上,就成了「飛抓」。飛抓可以用來拿人,也可以用作上牆的輔助器械。

鋼抓

我所見過、收藏過的奇門兵器,還有袖箭和峨眉刺。這兩種,基本上都可算是暗器了。

至於傳聞甚廣的「血滴子」,簡言之,是上世紀中葉,香港武俠電影的臆造之作。想不到在多年的以訛傳訛之後,許多人居然信以為真。

關於本書

主要介紹我國軍事及冷兵器的發展, 兼及一些世界上較知名或重要的相關事物.

這個主題跟六次產業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但是跟文化創新卻有很大的關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次產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紙上談兵-死神吹起的狂風

TAG:六次產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