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說我「自私」,你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莞爾說

說我「自私」,你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莞爾說

原標題:說我「自私」,你有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莞爾說


作者:莞爾


坐穩了沒?要開車了哦


1


1

1


鄰居家有一對令人羨煞的兒女,姐姐6歲,弟弟3歲。


晚飯後的小區里,經常能看到鄰居家奶奶在遛娃,姐姐耐心又有愛地帶著弟弟玩得不亦樂乎。


每當這個時候,我就無限憧憬二胎時光——倆娃互相陪伴,我只用做一個美麗優雅淡定的媽咪,喝茶看書曬太陽。


然而,現實總會及時地喚醒我的臆想——倆娃都哭了,一塊兒去找奶奶。


這個年齡段孩子之間的摩擦,大多是因為爭奪一個玩具,發生了一點肢體衝突等等。哭著找奶奶的目的,十之八九都是在尋求一個ta心目中「公正的裁判」,尋求來自親人的支持,驗證奶奶到底更愛誰。


毫無意外地,奶奶把兩個孩子都摟在懷裡,對弟弟哄著說「不哭了啊!姐姐是跟你鬧著玩兒的。」然後又跟姐姐說:「你是姐姐,你該讓著弟弟呀!把玩具給弟弟玩一會兒就還給你了。


奶奶的勸解不僅沒有起效,反而讓激怒了姐姐,憤怒地尖叫:「不要!我想要!你就只偏向弟弟!根本不管我!」


奶奶只好又放下弟弟,好言安慰姐姐。安慰的內容大都也是在講「大讓小」的道理。


大半個小時過去了,姐姐和弟弟的情緒都逐漸平靜了下來,兩個孩子又一起去玩兒了。

1


2


1


看到我一直在附近帶孩子,奶奶無奈地跟我說:「姐姐一直都是這樣,一點兒都不懂事。


奶奶跟我說了很多個例子,大多都是像今天這樣的小事情,並且每次都會總結:「姐姐一點兒都不知道讓著弟弟。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事例,是發生在弟弟還未出生前。用奶奶的話說:「姐姐從小就很自私。


媽媽帶著姐姐到親戚家做客。親戚家有一個和姐姐同齡的小姑娘,很招人喜歡。媽媽就抱了抱這個小姑娘。當時姐姐就不高興了,一把抱住了媽媽的胳膊,生氣而認真地說:「我不要你抱別人!我也不要弟弟妹妹了!你只能是我的媽媽!」


爺爺奶奶和媽媽覺得很尷尬,只得哈哈笑著跟親戚說:「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1


3

1


我的內心瞬間就騰起了無名之火。


孩子只是渴望媽媽專註的愛,怎麼就自私了?


「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就是一把刀子,穩准狠地插入了孩子渴望愛和關注的柔軟心靈。


我甚至可以想見,當時姐姐的無助、擔憂和害怕,她心目中最重要的那些人卻在哈哈笑著說她自私,而她卻什麼都做不了,做什麼都沒用,怎麼做都只會被嘲笑、被誤解。


對於姐姐來說,年幼的她,無助、擔憂和害怕的情緒不僅沒有被接納,反而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不斷發酵。而且隨著弟弟的出生,家人的行為不斷證實著姐姐心中最大的擔憂——他們果然不愛我。


而對於家人來說,姐姐尋求關注的行為也不斷地證實著他們心中常常出現的那個信念——姐姐果然就是個自私的孩子。


1


4


1

曾經捧在手心裡的小公主,怎麼就變成了家人心中任性、自私、不懂事的熊孩子?


我們回過頭來,重新捋一遍奶奶口述的事實。


場景一


事實:媽媽抱了別人家孩子。


姐姐的反應:「你只能是我的媽媽!」


家人的評判:「這孩子怎麼這麼自私!」


言外之意:你不跟別人分享你的媽媽,就是你的錯。


場景二


事實:姐姐和弟弟都想要同一個玩具,爭執未果。


姐姐的反應:和弟弟一起找奶奶哭訴。

家人的評判:「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一點兒都不懂事!」


言外之意:無論事實如何,你不讓著弟弟,就是你的錯。


場景三


事實:姐姐和弟弟發生了肢體衝突。


姐姐的反應:和弟弟一起找家人哭訴。


家人的評判:「你怎麼能打弟弟呢?!」


言外之意:無論弟弟如何做,你打了弟弟,就是你的錯。


……


或許你會驚心地發現,從頭到尾,沒有人問過姐姐的感受,有的只是無條件批評。


即使6歲的姐姐已經能夠伶牙俐齒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就只偏向弟弟!根本不管我!」換來的,也只是奶奶反覆講「大讓小」的道理,以及一聲無奈的嘆息:「姐姐一直都是這樣,一點兒都不懂事。」

1


5


1


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大體意思是說,在一段關係中,如果一個人發出的信息總是得不到情感的回應,那這段關係對於這個人來說,跟處在絕境當中沒什麼區別。


我相信,在姐姐的成長曆程中,曾經無數次地發出過這樣的信息和情感訴求——求求你們關注我,求求你們愛我。


正如我們成人很難用話語表達出這樣的情感,孩子也有自己的表達方式。他們也許是哭鬧,也許是爭奪玩具,也許是黏人,但指向的都是同一個信息——我渴望愛和關注。


然而,姐姐發出的這些信息如同石沉大海。


甚至比石沉大海還不如的,是每當她發出這樣的信息,換來的都是無意識的批判——自私、不懂事、任性。


當我站在姐姐的身體和思想中,我清晰地得到了這樣一個邏輯鏈條:


因為:當我渴望獲得愛和關注時,我會獲得批評。

而且:批評說明我是錯的。


所以:我想要愛和關注,是錯的。


所以:我不該想要愛和關注。


所以:我不配得到愛和關注。


當我寫到這裡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整個身體都在緊繃,出了一身冷汗——這個邏輯太完整了。


更讓人後怕的是,這樣的邏輯鏈條在我們完全沒有察覺的時候,就已經在姐姐的身體里埋下了種子。


1


6


1


「Ta比你弱小,你就應該讓著Ta。」

「Ta是你的弟弟,你應該愛Ta。」


這些道理聽起來無可辯駁,對我們來說彷彿數學定律一般天然地存在。


然而,情感的流動是自然而然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愛情如此,手足之情亦然。


當我們把這份情感賦予「應該」的義務,再加上「如果你不這麼做,你就不對」這樣的道德綁架,那麼這份自然的流動的情感就會背負上沉重的枷鎖,可能再也流動不起來了,甚至可能會讓人厭惡這份壓得人透不過氣來的情感。


這,一定不是我們想要的。


但卻是我們不經意間給出的,而且不斷地強化、強化,直至它變成孩子心目中的定律一般天然的存在。


1


7


1


回到前文中的場景中,姐姐愛弟弟嗎?

一定愛。


愛是日夜滋長在姐弟之間最自然、最濃的情感。


姐姐不懂得「讓著弟弟」的道理嗎?


一定懂。


在姐弟倆無數次交鋒中,「姐姐愛護弟弟」的時候,沒人看到,或者是看到了覺得理所應當。


只有姐姐「不讓著弟弟」的時候,才被看到,並被批判。


那姐姐需要的是什麼?


是無條件的支持和愛。


對姐姐來說,「道理我都懂」。


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沒有感到愛。


你有多久沒有滿心滿意,不帶任何評判,不加任何條件地欣賞自己的孩子了呢?


無論Ta學習好還是不好,


無論Ta熱情大方還是內向羞怯,


無論Ta懂事聽話還是調皮搗蛋。


一個生活在滿滿的愛之中的孩子,是一個會發光的孩子。


我們即使不給予任何期許,Ta都一定會成長最好的自己。





Hi,你好。


關鍵詞查閱其他原創。






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rMommy 的精彩文章:

TAG:DrMom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