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秘事:包拯早年三次主動辭官,都是為了何事?
原標題:北宋秘事:包拯早年三次主動辭官,都是為了何事?
【歷史劉老師原創,非授權嚴禁轉載】
對於宋代的包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通過影視劇的宣傳,包拯那剛正不阿、兩袖清風的形象,早已經深入人心。
更加讓人佩服的是,包拯那斷案如神的本領。
然而,對於包拯早年間的事迹,相信大家知道的並不多。
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走進包拯的早年生活,重點介紹一下包拯早年對年邁父母的孝道。
包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
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包拯也出身在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他的父母也都是一般的老百姓。
為了讓包拯能夠安心讀書,老兩口總是起早貪黑地勞作,不讓包拯為衣食而擔憂。
而包拯,也是一個很有志氣的孩子。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他終於考中了進士,榮登皇榜。
包拯考中進士,不僅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想,更是讓年邁的父母樂開了花——自己多年的辛苦總算沒有白費,兒子終於高中皇榜,實現了自己多年來讓他來光宗耀祖的心愿。
很快,朝廷對包拯的委任書就下達到了他的手中——他被任命為中央機構大理寺的評事,負責協助查辦各種重大案件。
在我們看來,這個職務非常合乎包拯的口味,他一定會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大展身手,取得不錯的成績,然後得到提拔。
然而,包拯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做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他辭去了這個官職,理由是父母年邁,自己不宜離開他們,到八百里外的都城開封去就任。
大家知道,古代大小官員都是由朝廷任命,錯過了這次機會,很可能會多年賦閑在家。
這一點,包拯心中也非常清楚,但他依舊堅持了這麼做。
不過,包拯是一個讓朝廷青睞的青年俊才。
不久後,朝廷再次發來委任書——這次任命他為建昌縣的縣令。
而得知建昌縣距離自己家鄉依舊非常遙遠之後,包拯再次推辭了朝廷的任命。
而理由,依舊是——父母年邁,自己不宜遠離他們(以父母皆老,辭不就)。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這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一句話。
當然,有朋友會說,包拯可以帶著自己年邁的父母一起去上任啊!
要知道,在宋代,交通非常落後,一路的車馬顛簸和水土不服,都可能會要了兩位老人的性命(這不是開玩笑)。
所以,包拯堅持己見,再次推辭了這份來之不易的工作。
對此,朝廷相關部門也予以了充分的理解。
不久之後,朝廷第三次給包拯送來了委任書——這次,任命他監管和州的稅務(得監和州稅)。
和州,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的和縣,位於合肥以東一百多里路的地方。
對於朝廷對自己的格外照顧,包拯心中也非常清楚。
這一次,他沒有推辭,他先獨自一人來到和州,在安頓好一切後,又返回合肥去接自己的父母。
然而,由於包拯的父母都是花甲、古稀般的老人,實在不願意離開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古代老人都有一種落葉歸根的情結,害怕死在他鄉。
最終,為了父母,本已經做好了上任準備的包拯,再次推掉了這份工作(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就這樣,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包拯一連三次推掉了朝廷的任命。
幾年後,包拯年邁的父母先後去世(後數年,親繼亡)。
和當時的很多孝子一樣,包拯也在自己父母的墳墓旁,建起了一座茅屋,開始為二老守孝。
守孝時間結束之後,包拯依舊不忍離去,久久徘徊在父母的墳墓旁。
後來,直到鄉鄰們反覆勸說之後,他才慢慢過上了平常人的生活(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
幾年後,朝廷的第四次給包拯送來了委任書。
這次,他被任命為天長縣(今安徽滁州市轄內)的縣令。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包拯,這次毫不猶豫地就接受了朝廷的委任書,很快就動身前往天長縣就任。
參考史料:《宋史·包拯傳》
※宋朝最具威力的武器:澶淵之戰,它在百米外精確擊斃契丹主帥
※北宋傳奇:趙匡胤為何選擇趙普作為自己的政治搭檔?
TAG:歷史劉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