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惠州重建東坡祠挖出古城牆!至今已有1400多年

惠州重建東坡祠挖出古城牆!至今已有1400多年

東坡祠外圍設有鋼架的古城牆。

位於市區橋東的惠州蘇東坡祠重修開放,吸引了眾多遊人前往遊玩,林婆酒舍、翟夫子舍、山門、三賢祠、松風亭、娛江亭、碑廊等建築,似乎帶人們穿越到千年之前。在蘇東坡塑像一側,一段外圍設有鋼架的城牆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這段城牆就是原歸善縣縣城的古城牆。

重建東坡祠挖出古城牆

這段古城牆位於白鶴峰的坡地上,牆厚約1米,牆基是粗大的方形花崗岩石,上面為青磚鋪砌。青磚側面刻「光緒乙丑年重修」字樣,每隔幾塊磚就有一塊刻了字。

據了解,這段古城牆是重修東坡祠時挖掘出來的。惠州市嶺東文史研究所副所長何志成表示,設歸善縣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但歸善縣的城牆是在明代修建的。陳後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年)設歸善縣治,縣城最初設在如今惠東縣梁化鎮,後才遷到橋東。到了元至元年間,由於歸善縣治無城池可守,這在農民起義紛起的元末年間極易受到攻擊,於是,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將歸善縣治遷至有城牆保護的府城內。這種一城兩治的狀況一直持續200多年,直到明萬曆三年(1575年)林民止蒞任歸善知縣,考慮到一城兩治不適合歸善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才做出將歸善縣治遷回水東的決定,新址選定在白鶴峰之側。

《惠州市橋東志》(1992年編)就有對歸善縣城城牆的描述:明以前屬東平瓦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鄉民請建民城,明萬曆三年城成,城垣周長904.5丈,高為1.9丈,萬曆六年,知縣林民止遷縣城於白鶴峰,遂改民城為官城。崇禎十三年(1640年)增築城垣兩路,修築城樓;清代順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十三年、五十年(1674~1716年)幾經重修;雍正三年、七年(1725~1729年)、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亦相繼重修。從東坡祠古城牆牆磚刻字來看,城牆在清光緒乙丑年還進行了重修。

從《惠州近代歷史圖錄》一幅圖片可看到,歸善縣城北面臨江的一段城牆,牆外是浩蕩西去的東江。(翻拍)

讓市民直觀了解惠州史

《惠州近代歷史圖錄》里,從一幅圖片可以看到當年歸善縣城牆的模樣。圖上是北面臨江的一段城牆,牆外是浩蕩西去的東江,城牆彎彎曲曲,有垛堞及門樓。據了解,當時歸善縣城牆置4座城門和兩個便門:東門名「輔陽」,在今惠新東街口;南門名「龍興」,在今永平路北段對出西枝江邊;西門名「通海」,在今惠新西街口;北門名「娛江」,在今和平直街近東江邊。便門分別稱便門仔和水門仔。

根據地理位置,如今東坡祠里的這段城牆正面對著東江。據了解,在東江上游修水庫之前,每年東江都要發洪水,咆哮的洪水對城牆衝擊很大。從前歸善縣的城牆牆基是夯土牆,在洪水衝擊下城牆經常倒塌,常常重修。到了光緒年間,對城牆重修時挖掉了夯土牆基,改用花崗岩石條。

何志成認為,東坡祠里這段古城牆,讓大家對歸善縣城牆以及惠州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來源:惠州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落後兩球大逆轉!恆大展現了豪門的霸氣,卡帥說了一句很驕傲的話
923億!這個城市首季「賣地」收入全國居首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