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手工紫砂壺的理論基礎
暗中觀察
GIF
默默關注
紫砂壺,就「工」而言,沒有文化也能製作。很久以來,紫砂壺僅是一種粗獷的泡茶工具而已。
明末清初 無款紫泥蓮台壺
從欣賞角度而言,對紫砂壺,一是賞泥質,二是賞「工」的精緻與否、線條流暢與否、使用與把握舒服與否,僅僅是賣泥和賣工而已。
瓦當對壺
後來,在這個容器上,文人們加上了許多思想內涵,但也不過是篆刻、銘文、畫圖而已。
民國 范大生制竹塔壺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使用紫砂壺不僅是為了泡茶,也包括接受紫砂壺藝術的熏陶。紫砂壺的藝術也就隨著世人的需求和制壺者的追求有了飛躍的發展。但是,仍有許多作品缺乏思想內涵。
張正中制 脫穎壺
從壺名到壺的部位,只局限於用幾何形的局部變化來命名,如折肩壺、某某提梁等,許多壺名枯燥乏味,不能體現壺名的內涵,與壺本身也不協調。究其原因,乃是作者缺乏修養和理論基礎所致。
金鎖壺 彭年款
壺與壺名、壺意、壺藝緊密聯繫、相得益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許多優秀的作品,看壺就知名,知名就能找到壺。但這僅僅是作品成功的一半。另一半來自紫砂壺製作者的理論基礎。理論基礎的一半來自作者創意的靈感,另一半來自欣賞者的琢磨。二者後天的學道各異,他們對作品的理解也不一樣。
華健制 傳爐壺
創作紫砂作品,有的是先有壺名,後有壺型。有的是先有壺型,後有壺名。前者是通過壺名,在有限的壺型上創造無限的遐想;後者是通過壺名來點化壺型,從而追求完美。
王寅春制 洋桶壺
作品的創作存在一個信念的問題。其中不乏兩種人:一種是滿足現狀,靠仿、竊過一生,就像造高樓大廈的小工一樣,即所謂「匠人」。他們的信仰是通過向社會索取而過一生,歷史不會記住他們。另一種是造原子彈的人,歷史會記得他們,他們的信仰是向社會付出,想用有限的生命留給社會一些東西,創造和發展是他們生存的宗旨。
王寅春制 菊瓣壺
我們是一個文明古國。祖先留給我們許多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打開一本成語故事,就能引申出許多成語典故。一遍、兩遍、三遍地讀,總能從中悟出許許多多的思維來。一旦思維成熟,就會產生一定的遐想,靈感就會在一瞬間產生。這一瞬間的靈感是寶貴的。
張紅華制 梅花壺
工藝品取材於大自然,經過作者精雕細琢而成。可普通工藝品不能步入藝術品的市場。為什麼呢?因為普通工藝品缺乏藝術的魅力。許多作者不知道人們要什麼、歷史是什麼、未來要什麼;或者說,不知道紫砂藝術對人類的作用和地位是什麼。
姚志源刻並制 東陵瓜壺
一件好的作品埋沒在人海中,智者視之,會眼前一亮,賞心悅目;握在手中,會讚不絕口,愛不釋手,任何人都會為之振奮,許多人會珍惜它。
紫砂藝術最大的價值,理論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這個理論絕不是吹牛,不是詐騙,不是瞎編,而是實實在在、通俗易懂、有來龍去脈的子丑寅卯。
(節選自《手工紫砂基礎及創新實踐》,沈建強著)
快,關注這個公眾號,一起漲姿勢~
TAG:傲翼紫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