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英德: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四)丨【說三國】

郭英德: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四)丨【說三國】

原標題:郭英德:士人政治家的典型 ——說諸葛亮(四)丨【說三國】


士人的政治手腕:「仁義詐力之雜用」


(一)縱容關羽


作為一位士人政治家,諸葛亮也是很有個性的。比如他極端高傲自大,「自比管仲、樂毅」,常常爆發出自命不凡的笑聲。他有時甚至唯我獨尊,與關羽、張飛等劉備親信的兄弟之間,關係一直相當緊張。


更重要的是,作為士人政治家,諸葛亮還常常使權詐之術,甚至對劉備也不惜使用詐術。比如襲取益州,逼劉備登基,用的都是詐術。可以說,諸葛亮有時是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當然他想要達到的大多是正當的目的,至少是人們認為的正當目的。

儘管如此,「宅心仁厚」的大文豪蘇軾還是看不慣諸葛亮的一些做派。在《諸葛亮論》里,蘇軾批評諸葛亮唆使劉備智取西川的行為,說:「仁義詐力雜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仁義詐力之雜用」,這不符合士人的道德準則,但卻是政治家的慣常伎倆。諸葛亮既然是士人政治家,就不能不染上這種政治家的習氣。這一點,在小說中也有生動的描寫。


比如,諸葛亮故意派遣關羽到華容道堵截曹操,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用人失誤,我不這麼看。我認為諸葛亮這麼做,是有意考驗關羽,讓關羽陷入「忠義難以兩全」的尷尬境地,這樣關羽一輩子都有把柄在他手上,他就便於駕馭關羽了。可見他使的還是詐術,而且是一種不容易被別人看穿的詐術。



關雲長義釋曹操


我們再看看後來蜀國用關羽守荊州的部署。


荊州作為戰略要衝,是魏、蜀、吳三方的必爭之地,蜀國一開始在攻守兵力的配置上,留守荊州的將士遠比攻取西川的人馬更為精良。


但是當龐統戰死西川,劉備向荊州求援的時候,諸葛亮卻一下子帶走了張飛、趙雲兩員大將,只留下驕傲自大、意氣用事的關羽一人獨守荊州。這麼做,可以說是既投合了劉備的心意,也滿足了關羽的虛榮心,但顯然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人事安排。


諸葛亮在移交荊州印綬時,再三囑咐關羽,要「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卷十三《張益德義釋嚴顏》)。聯吳抗魏是諸葛亮外交戰略的核心,這一點諸葛亮是洞若觀火的,所以要諄諄囑咐。


但是關羽本來就驕傲自大,剛愎自用,他根本不願意理會諸葛亮的良苦用心。他在荊州,常常惡意辱罵孫權是「禽獸」,動不動就想要出師滅吳。

當關羽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背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時,諸葛亮卻一直沒有及時採取措施。結果最後導致荊州失守,關羽殉難。



關羽


可見,作為主持軍國大事的丞相,諸葛亮的確有縱容關羽、樂觀其敗的重大嫌疑。歷史上有人甚至說,諸葛亮是「借刀殺關羽」,比如章太炎《訄書》就說:「(諸葛氏)假手於吳人,以隕關羽之命。」


這話說得是太過分了,因為再怎麼說諸葛亮也是希望蜀漢成功,而不至於祈求蜀漢失敗的。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在諸葛亮的內心中,未嘗沒有一點兒對關羽之死幸災樂禍的心理。


所以,當關羽的死訊傳到成都的時候,劉備「大叫一聲,昏絕於地」,甚至「一日哭絕三五次」,真是「如喪考妣」。而諸葛亮勸他說:「王上少憂。『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關公平日剛而自矜,今日故遭此禍也。」(卷十六《漢中王痛哭關公》《曹操殺神醫華陀》)


毛宗崗評道:「以不記軍師『東和孫權』一語,故似有埋怨之意。」(《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評語)這可謂是「誅心之論」。


(二)駕馭魏延


文武不同道,這是中國古代常見的事情。但是,諸葛亮經常表現出的那種駕馭武夫的「詐術」,的確讓人不免感到寒心。這一點,可以嘉靖本《三國志演義》中描寫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作為例證。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里,當魏延救黃忠,殺韓玄,獻長沙,帶著厚重的見面禮投奔劉備的時候,諸葛亮一見,便「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卷十一《黃忠魏延獻長沙》),並對劉備解釋說:「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後來雖然劉備刀下留人,但諸葛亮還是對魏延說:「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有異心,早做早取汝頭,晚做晚取汝頭。」(卷十一《孫仲謀合淝大戰》)


如果仔細探究,我們會發現,諸葛亮給魏延定的三條罪狀,其實都難以成立。在劉琮降曹以後,魏延就決計投奔劉備,只是因為從襄陽追趕劉備,沒有趕上,才暫時進入長沙棲身。所以韓玄原本就不是他想要侍奉的主人,諸葛亮說的「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這兩條理由就都落空了。只有第三條「魏延腦後有反骨」的理由,真是說不清、道不白,這怎麼能成為魏延非死不可的罪名呢?


魏延投降蜀漢後,能征善戰,敗郭淮,誅馬遵,射曹操,斬王雙,幾乎戰無不勝,所以深受劉備的信任和重用。在五虎大將相繼謝世以後,魏延實際上成為支撐蜀漢大廈的棟樑之材。



魏延


而且魏延還多謀善斷。魏明帝太和元年(公元227年)一出祁山時,他就曾向諸葛亮獻策,要求親率五千精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連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也曾說:「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卷十九《司馬懿智取街亭》)可是諸葛亮卻不採納這一計策,還因此而加深了對魏延的偏見。


這件事見於《三國志·魏延傳》的記載。《魏延傳》還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從這兒可以看出,在歷史上,諸葛亮與魏延在戰略戰術上的確一直有矛盾,諸葛亮講究穩紮穩打,魏延則喜好出奇制勝。


所以,在小說里,諸葛亮一直不信任魏延,守街亭這樣的重任,眾人都以為要交給魏延,而諸葛亮卻偏偏交給馬謖,導致後來的街亭失守。小說中還寫諸葛亮哄魏延說:「前鋒破敵者,乃偏裨之將耳。」而讓魏延接應,則是「大都督之任也」(卷十九《司馬懿智取街亭》)。這就像是在哄小孩一樣,毫無心計的魏延竟然信以為真。


最值得注意的是「六出祁山」時的上方谷之役(卷二十一《孔明火燒木柵寨》)。在這一戰役中,魏延奉命率兵引誘司馬懿入谷,諸葛亮派馬岱將上方穀穀口壘斷,採用火攻,要把魏軍燒死在谷中。這時魏延尚未退出,正往後谷中走,只見谷口已經壘斷,仰天長嘆曰:「吾今休矣!」司馬懿見火光甚急,乃下馬抱二子大哭曰:「吾父子斷死於此處矣!」不料,突然狂風大作,天降大雨,他們都得救了。


嘉靖本在這裡有小字注,寫道:「此乃孔明欲將司馬懿、魏延皆要燒死,不想天降大雨,二人得生。後孔明死時,遺計與馬岱,將延斬之。」

事後,諸葛亮因為魏延當面責問他,便把責任都推到馬岱身上,當著眾將怒斥他,還下令斬馬岱。幸虧眾將再三哀告,諸葛亮方才罷休,只是削去馬岱的官職,貶為散軍。


有趣的是,這時諸葛亮又私下讓樊建告訴馬岱,這是丞相的「密計」,讓馬岱儘管推託截斷谷口這一計策是長史楊儀出的主意。馬岱次日私見魏延,說明情況。結果魏延非常痛恨楊儀,並請求諸葛亮讓馬岱做他的部下裨將。


諸葛亮明明知道楊儀與魏延從來不和,他不但不去調解,反而讓馬岱故意嫁禍於楊儀,更加深了兩人的矛盾,這實際上加速了諸葛亮去世後蜀軍內亂的發生。毛宗崗評本無法解決文本中的這一矛盾,所以乾脆將這些情節統統刪去。



楊儀


李贄評道:「孔明定非王道中人,勿論其他,即謀害魏延一事,豈正人所為?如魏延有罪,不妨明正其罪,何與司馬父子一等視之也?」(《李卓吾評本三國志演義》第一百三回)在下一回又評道:「大凡人之相與,決不可先有成心。如孔明之待魏延,一團成心,惟恐其不反,處處防之,著著算之,略不念其有功於我也。」(第一百四回)


在史傳中,魏延與丞相府長史楊儀的矛盾「有如水火」(《三國志·魏延傳》),甚至連吳國的孫權都耳聞其事(《三國志》卷三十九《董允傳》裴注引《襄陽記》《漢晉春秋》)。而諸葛亮則在兩人中起平衡作用,他「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卷四十《楊儀傳》)


但在小說里,諸葛亮卻明顯地偏袒楊儀,貶抑魏延。所以諸葛亮臨終前交代後事,竟把魏延排除在外,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楊儀,而沒有交給費禕或姜維,結果是逼迫魏延與馬岱投降魏國。這是小說家言,於史無據。而楊儀存有叛變之心,卻是《三國志·楊儀傳》中有明文記載的。


民間說書人神化諸葛亮,說他能算命,能未卜先知,神機妙算。他早就看出魏延腦後有「反骨」,而且預知他會作亂,所以才「遺計斬魏延」。在小說中,魏延在諸葛亮祈禳北斗時,不慎撲滅了代表諸葛亮生命的主燈,真是罪該萬死;他不但頭上有反骨,而且曾夢見頭上忽生二角,預示頭上用刀,必然死於刀下(卷二十一《孔明秋夜祭北斗》、《死諸葛走生仲達》)。這些近乎荒誕的描寫,掩蓋了諸葛亮對魏延的不公正態度。


總的來看,在《三國志演義》里,諸葛亮在魏延沒有任何反跡而且屢立戰功的情況下,居然定下計策,要把自己人魏延和敵人司馬懿父子一起燒死;陰謀敗露後,他又嫁禍於楊儀,激化楊儀與魏延之間的矛盾,種下了內亂的禍根;他還將計就計,讓馬岱身受苦肉計,取得魏延的信任,日後可以成為魏延投魏的見證人。這樣的描寫,造成了諸葛亮形象的人格分裂。在後來的版本演變中,這種文本的矛盾逐漸得到統一,特別是到了毛宗崗評本,將所有不利於諸葛亮的文字都刪除殆盡了。

《三國志演義》描寫的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使我們有理由懷疑,諸葛亮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早識「反骨」的先見之明,硬逼魏延造反的。如果是這樣的話,諸葛亮的權詐心術的確讓人不寒而慄。



其實,將相不和,文武爭奪,這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不少見,著名的廉頗和藺相如「將相和」故事就是明顯的例證。在三國歷史記載中,關羽和魏延一樣,都是「善待士卒」而「驕於士大夫」的,這一點當然為後世的士大夫深惡痛絕。所以在小說中留下了諸葛亮與關羽、諸葛亮與魏延關係極不融洽的生動描寫,但也留下了諸葛亮使用詐術,將關羽和魏延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描寫。其中孰是孰非,值得我們深思。


士大夫與赳赳武夫之間的是非恩怨,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也是審視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一個有趣的視角。


- 全文完 -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作者介紹



郭英德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古典文學研究,在戲曲小說、散文史、古典文獻、學術史等方面卓有建樹。著有《中國四大名著講演錄》《讀三國 說英雄》等。



本文章由京師文會出品,轉載需同意


WEN



HUI


jingshiwenhui


?


顧問


郭英德

主編


圖文編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師文會 的精彩文章:

李萌昀:蠹魚時代丨【閱後即焚】
聶石樵:讀辛稼軒的幾首詞丨【詩詞賞析】

TAG:京師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