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朱與王的心理之辨
朱熹和王陽明所崇拜的都是儒家思想,朱熹認為世間萬物都逃離不過一個理字,利用理字去控制自己的慾望。而王陽明則認為心是良知之本,所有的善與惡都能隨時體現出來。認為人的私心越高,道德的境界越高。
朱熹「理」字念
朱熹的思想從十二世紀一直影響到十九世紀。元清時期,從南宋到元明清三個朝代,都是以朱熹思想作主率,在此期間也經歷過很多的批評與挑戰。從整個東亞來看,韓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還一直深受朱熹思想作為引導。
在日本特別是十七十八世紀,朱子學影響較大。朱熹能夠和孔子一樣,一方面在中國發生這麼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東南亞和文化歷史上,也佔有同樣地位。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代理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義》列河洛、先天圖於卷首,又與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編撰《易學啟蒙》篤信和詮釋河洛、先天之學,後世皆以此立言,闡發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朱熹提出的無到原則是:格物窮理。他對人們宣城「理」這個字很難悟到,卻存在世間萬物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在爭論的時候就能體現出里的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據,但這些倒是是不是正確的存在就不得而知。
你今天不吃飯,道理可能就是你不餓。箱子就擺在那裡也有著自己的道理,藏在床頭的那些錢也有理的。道理就像是我們的影子一樣,跟著我們走過一年四季,走過春秋冬夏。
理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但有著一個天地那就是「欲」,道理是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劃和準則,只要人人遵循,那麼這個世界的幸福生活變得不再遙遠,好處也多了,就會減少很多胡攪蠻纏的人,世界和平了,所有不文明的現象消失了。在現實社中,「理」這個字不僅能夠降低犯罪率,穩定社會,減少一系列不必要的損失,最終實現和諧社會,達到夜不閉戶的情況。
人心不古啊,人類偏偏就是有那麼多的慾望,吃飽了不好好待著,就開始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搞得社會不得安寧。所以朱熹的結論是,要用客觀世界的「理」,去對抗主觀人心的「欲」,而這才是世界的本原。
通俗地說就是,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就要犧牲人的所有慾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慾望。這是一個對後世產生了極大影響的理論,到了明代,這套理論已經成為了各級教育機構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級官僚們的行為法則和指導思想,在那個時候,朱熹的話就是真理,沒有多少人敢於質疑這套理論。
王陽明「心」字學
王陽明幼年時期一直以朱熹的理論作為通往聖人的必經之路。十九年的時間裡無時無刻不在尋找真理的存在,可是「理」這個詞究竟身在何方,我們誰也不知道。十九年後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何為理?答案便是:理在心中。隨心而動,隨意而行,萬法皆於自然,這便是聖人之道!天理則為人慾。當司馬遷將這一說法載入史冊的一瞬間,中國另外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則就此誕生。
王陽明的心學帶來漢人的剛強和正義,特別是在滿清時期,漢人的眼中都是蠻夷,奉行春秋大義之華夷之辨和尊王攘夷的漢人一旦元氣恢復以後,滿清如何統治?這是滿清廢除王陽明學說,把朱熹一道立為官方理學的原因!
人的私心雜念少,道德境界也就越高;人心品質越好!這樣的人做事能夠專一。行為與態度的敏捷,足可以表現人的品質和道德精神。人的品質和其生產的產品的質量是相輔相成的,高品質的人,其從事工作的效率和質量越好,這樣的一個文化氛圍中,當人精神力量轉換成物質力量的時候,整個社會無論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必然煥然一新,更上一層樓!
當漢人脫離儒家精神實踐以後,沒有高尚的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其精神必然逐步充滿私心雜念而腐朽,帶來的就是滿清中後期的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系列失敗!
滿清的失敗,意味著滿族的淘汰出局,也就意味著中國人群與文化主體漢人的機會了,而漢民族意識的興起的必然結果就是改朝換代之朝代更替,這正應了中國古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滿清也是如此,廢除儒家實踐精神的結果就是搬動不該搬石頭,最後砸了自己的腳。
只是知道理的存在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能夠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每一個犯罪的人都知道理這個字的是與非,為什麼還要去碰就是執行力不夠強。很多人都把道理掛在嘴皮子上,沒有付出真正的行動。
朱熹則認為知道自身為題困難,去改變是容易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王陽明也為修身養性,培養良好的道德觀總結了一套非常好的辦法。這就是「靜處體悟,事上磨鍊。」當你閑暇無事時,要勤學讀書,從書中去體會別人如何克服名利的誘惑;也要自己思考,將好色,好貨,好名這些私利一一追究,搜尋出來,然後像貓捉老鼠一樣,斬釘截鐵,毫不留情地將它除去,又如同人們生病,一次就要拔去它的病根,讓它永沒有複發的機會。
平時,在具體的事情中,也要時常告誡:克己奉公,善良正直,把它體現在一言一行之中。「良知」人人有,但是需要時時去保持。
可惜的是,「致良知」的認識論並不適合於每一個人,並不是「人人心有仲尼」,並不是「誰人不有良知在」,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悟到陽明學說的真諦,後世許多人將王氏的學說歸為「心學」,斥為唯心之說,只是因為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假借「人人有良知」之說,卻不知道保持「良知」,於是隨心所欲,做些傷天害理之事,從而使人覺得心學之說是靠不住的。確實,靠不住的就是人心!
來源:劉曄
(以上圖片均為劉曄本人拍攝)
笑笑生註:為更好的為心友提供豐富多彩的內容,本平台將會以「智為天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變更為企業認證,歡迎廣大心友繼續關注、批評與指導!
※胡適:凡是有條例的思想,都要經過這五步
※崔海東:陽明的神跡——以《年譜》為中心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