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卡片助力輸入輸出,工具我選 WorkFlowy

卡片助力輸入輸出,工具我選 WorkFlowy

內容WorkFlowy 是一款優雅的創作工具,以簡潔優越的樹型結構,獲得無數創造者青睞。

如何利用 WorkFlowy 輸出?如何利用 WorkFlowy 管理日程?WorkFlowy 有哪些使用鮮為人知的技巧?跟著閃閃一起學一手吧。

到今年,我用 WorkFlowy 已滿四年。

2014 年春節由朋友推薦,我頭次接觸這款工具,從無所適從,到逐漸上手,再到欲罷不能每日必用,如今大有王子猷看竹「何可一日無此君」之想。它似男友,不對,勝似男友——觀察我輸入,知悉我輸出,且配合默契。男友換了又換,四年來它卻一直在。

期間經歷學業+實習+志願工作多管齊下、完成頭疼的畢業設計、加入高認知負荷的創業公司,每個階段難點不同,但 WorkFlowy 一直配合到位,助我過關斬將。我越發好奇,到底為什麼,這個小工具可以叫我一直需要它?

直到陽志平先生在一次答疑時提出:

知識創造,可以分成三個層級:卡片、文件到項目這三個層級。

知識創造各層級的區別

卡片層級對輸出來說有多重要?將作家理解為建築師,你就明白——每次蓋房子,比起從水泥等粗活干起,直接用預製材料來搭房子會更快更穩。普通人每次寫作在干粗活,超一流作家如納博科夫、錢鍾書等,則是拼接卡片

撥雲見日,我如夢初醒:文件、項目層級的輸出一直相對順利,原來在我多先輸出卡片。

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便是WorkFlowy 作為卡片層級的工具,如何更優雅地助力輸入輸出。

這四年,不少朋友在我的影響下開始使用 WorkFlowy ,我司 90% 以上同事也在用。但常出現這種情況:聽完推薦大家紛紛註冊 WorkFlowy ,剛開始都說好,但沒多久就混亂不堪,不知如何處理自己記錄的那麼多內容,然後就不了了之,較少像我一直舒爽。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一些特別的地方可以和你分享。

按照慣例,工具的基本功能我不贅述,畢竟一組「command + ?」快捷鍵就能知曉,網上也有海量攻略。今天主要交流的,是我一些特別用法,是這四年來不停嘗試和迭代,越用越順手的心得。謝謝這些技巧,令我可以從容應對認知負荷巨大的日常工作生活。


卡片工具怎麼選

卡片雖叫卡片,形式並非必須方片。卡片層級,異在內容碎片,重在方便整合以輸出文件層級甚至更高層級作品。如何選擇卡片工具,我有以下偏好:

其一,為輸出而設計,而非存儲。啥叫為存儲而設?看某某筆記就知道了:可以方便地接收來自各渠道的信息,存起來,久而久之,難逃儲物間命運,越發臃腫雜亂。為輸出而設,則不僅能友好創作,還需叫人沒企圖導入文章或文件。

其二,可全文檢索。好不容易輸出了這麼多內容,不能全文檢索輕鬆調取,再見。

其三,方便移動、組合和導出。寫卡片寫卡片,目的自在輸出更高層級的作品,需易整合才宜創造。如果卡片不便導出,難以暢快接入創造文件、項目層級作品的環境,這不是捨本逐末么?

最後,能跨平台保存。個人設備越來越多,若不能跨平台使用,實難趁手。

以上,可用工具不少,比如看板工具 Trello 、協作工具 Spark 等。但個人偏愛 WorkFlowy,無它,緣分而已。


WorkFlowy 助力輸入輸出

如果你還沒用過 WorkFlowy ,可以先去 https://workflowy.com/demo/embed/ 體驗 3 分鐘。

WorkFlowy 功能簡介

初見 WorkFlowy ,有人以為這是思維導圖軟體,有人當作 TODO List,你呢?

不管怎樣,WorkFlowy 基礎功能雖簡,卻不失為可供性(Affordance)極強的容器,應用場景無數。一如宜人的公園從不劃死園區功用,只恰到好處地布上設施,卻叫附近居民都能找到樂意停留的角落。

WorkFlowy 的用戶故事

這些功能,如果你使用得當,甚至不會再想它增加什麼。這不是玩笑,比如我,四年來從不用插件,也沒想過需要它增加什麼。剛還特意翻了它的 Feature Announcement ,2014 年 8 月後四年沒更新,估計也與想不出必須新增什麼有關……

基礎功能了解完畢,用也。四年摸索,這幾點給我助益頗大——


根據輸入輸出,劃分使用區域

要想 WorkFlowy 用得順手,最好劃分使用區域,按你日常輸入輸出場景,留出經常停留的工作區,和其它區域。

比如我,日常一般如此輸入輸出:頭天晚上或當天早晨列出今日待辦,按處理順序排序,做完後標註自己所用工時和成果鏈接;第二天整理成日報更新到團隊自省界面;周末根據日報輸出周報,匯總自己這一周的進展,分析時間分配是否符合所任角色期待;日常難免有一些臨時接到的任務,或忽然想起的事情,不時記錄一些討論內容或閱讀筆記,還經常有一些議題/項目需要思考梳理和輸出。

這樣一分析,於我,工作區最舒服的尺度,是以周為單位。便在 WorkFlowy 里創造單位節點,並逐步摸索出工作用的每周 WorkFlowy 模板 :結合周報所需內容,創建每周模板,以便隨時積累記錄,也便安排日程及檢視。一些固定發生的日程,比如周一早上的管理組會、周二的團隊周會,也直接放到模板里,提醒自己,也省去重複創建的麻煩。

我的每周工作梳理模板

日常臨時接到或忽然想起,但又難以立馬想到安排在哪天,或實在太零碎不適合寫進日報的事情,我則會及時記錄在碎片清單的節點下;早晨規劃日程或臨時空閑,便會查看碎片清單,處理劃掉一些事項。

那些需要記錄的討論內容,需要思考梳理和輸出議題或項目,則在當周次級節點下任意發揮。比如管理組會這個節點下,我一般記錄想討論的議題和紀要。

此外,當周需記錄的討論,要思考梳理和輸出議題或項目,我也隨時記錄在當周單位節點下,如果下周還會用到,則會把要用的內容挪到下一周的節點下;如果節點內容已輸出為某個文檔或文件,我則會把相應鏈接備註在節點下;如果某個內容要持續積累調用,我便把這個節點的內容拖動/複製到 工作台之外,持續積累。

內容如此繁多,我一般按 周-月-年 來安排處理工作區,以便管理:

那些可持續積累調用的內容,則移到工作區之外。比如:

你也許會喊,一個層級下節點如此多,怎麼記得過來!於我,這不是我的工作台,很少長久於此停留,且可檢索關鍵詞,就算早超人類大腦最舒適的 4*5 層級,節點再多也無妨。

至於工作以外的內容,我也按自己的興趣和輸入輸出的需求,隨心創建節點積累卡片:

當然這些也都是隨心調整,沒有絕對標準,只求想輸出時能快速找到合適位置寫下,想調用時能即時調取。


善用拖動,積累、整合碎片想法

工作生活免不了各種信息湧入,不少人有類似煩惱:要記個什麼東西時,就打開一個文檔或在某某筆記里新建一個頁面,過段時間,即使有主題相近的內容,也重複上述動作。久而久之,文檔越來越多,不僅重複,更悲催的是,大部分並不能馬上使用(交付目標用戶),且無心整理。

有此困擾,多因把卡片和文件層級的輸出混同處理。

需知道,我們要用的,是文件層級的輸出——交流協作多基於文件層級,績效評定也多基於文件以上層級。只要這些層級的產出不亂、鮮有難產,信息再多,你也不會鬧心。更何況(團隊協作中)多次主題討論後,呈現每次紀要不是目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形成可用的行動方案、可交付用戶的成果。

但一上來就做文件層級的輸出,很難 —— 超一流作家如納博科夫,也用卡片來助產。

而 WorkFlowy 就如一張空白畫布,你可以任意創建節點,想到就寫下,拖動、縮進、整合,隨心定義、組合卡片,還呈現為最符合人腦認知特點的樹形結構:

我提過多次的 MIT 認知科學家 Joshua B. Tenenbaum 發表在 PNAS 的論文( The discovery of structural form )中,比較了抽象知識的不同表徵結構……最終還是意識到,人類的最佳知識結構是樹形結構。只有樹形結構,才是最符合人類認知特點的一種結構,從樹的上一層到下一層,是具備唯一通道,便於大腦將知識從記憶底層快速提取出來,符合人類大腦是個認知吝嗇鬼的特點;樹又是兼具橫向擴展與縱向擴展能力的最優雅的結構。 —— Zotero(2):作為知識管理工具的Zotero - 陽志平的網誌


善用標籤,提取局部關係

WorkFlowy 可以全文檢索,檢索關鍵詞時可以把當前路徑下關鍵詞條目篩選出來,這不特別,所有檢索功能都這樣。但搭配樹形結構,便能挖掘不少新玩法。

我常把常用關鍵詞設定成標籤,藉助標籤提取局部和整體的關係。舉個例子:課程組委會每周多個角色協作,每個角色需要了解自己當周什麼時候需要做什麼,但並非每個角色都需關注所有本周所有角色的安排,那如何從整體快速剝離每個角色所需事務? WorkFlowy 幫了大忙:設定涉及角色為標籤,只要一點擊,便可看到這個角色每周所需要跟進事務:

還可把篩選出的內容直接,便可理出每個角色的檢查清單:

再看一例:每周事務繁多,我想了解自己當周在各類事務上所花時間,以判斷過去一周的時間分配是否符合角色定位。有 WorkFlowy ,這事很簡單——之前提到,我每天都在 WorkFlowy 中記錄工作日誌,在日誌里加上事務類別標籤及所用工時;到周末復盤,點擊各標籤就可統計各類事務所用時間,相加還可知曉當周自己不是迷迷糊糊、有產出的時長。比如:

不過,若非有類似上述的特定目的,我幾乎不用標籤,一直沒有用標籤的習慣。且標籤是雲狀結構,不符合人腦工作特點。詳見 MIT 認知科學家 Joshua B. Tenenbaum 這篇被引用 330 次的論文 The discovery of structural form ,或陽志平先生在 Zotero(2):作為知識管理工具的Zotero - 陽志平的網誌 的解讀:

Tag 系統與樹形結構相反,它實質上是非常違背人們學習與記憶提取的規律的。尤其當 Tag 更多是 Tag,而不是樹形結構的時候。它是個雲形結構,會隨著時間變遷而動蕩。記憶恰巧需要的不是這類時間動蕩。


請別這麼玩 WorkFlowy

用網頁版而不是 App

不時遇到一些朋友用 WorkFlowy 網頁版,網路不穩定、載入慢,扭頭就跟我說,你推薦那玩意兒不好使啊……

呃。PC 請使用 WorkFlowydesktop App。你遇到的那些問題是網頁應用常有之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也愛莫能助。


經常點進、退出節點

不少朋友用 WorkFlowy 時,常進入某個節點,以便保持界面清爽。這就不可避免退出節點再進入另一節點,而這其實特別佔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你得不停思考自己要找的東西在哪個層級,進入不對還得退出來重新再來,不出五回,就把自己弄暈,尤其節點較深、需要切換的節點較多時。

所以我一般保持全局視圖。要看某個節點時展開就好,畢竟視窗就那麼點,也看不到太多干擾,還方便上下滾動屏幕,查看或拖動節點。

如果的確有幾個層級較深且常需切換的節點,我會 star 這些節點,然後利用 WorkFlowy switch between pages 的快捷鍵 切換: do


期望過奢,用於文件層級

時有朋友吐槽,WorkFlowy 這玩意兒寫文章體驗很糟糕啊,寫一段一段的文字時體驗很差。甚至國內有團隊,改造 WorkFlowy 增加寫文章、插圖等功能開發了一款應用。

對此我只能笑笑,莫能強求。回到文初,輸出可分成卡片、文件、項目三個層級,各層級有各自特點,也有各自匹配的工具,何必用卡片工具輸出完整文章?

我一般只把 WorkFlowy 用於卡片層級,善用拖動和縮進,隨時積累碎片想法;文件層級的輸出,則轉移到適合文件創作的界面。比如文章,會在 WorkFlowy 中梳理基本思路,export 到 MarkDown 編輯器中繼續編輯,再通過 GitHub 保存或發布,比如本文,亦是如此 ,當然,過程會隨時翻看 已有相關卡片 。

項目層級亦有章法,對應工具和工作流,咱們下次再聊。


小結

工具是輔助,輸出作品才是目的。路漫漫其修遠,願你我都能找到各情境泰然處之之勢。

挑選趁手工具,是個人生產力的一部分。除了 WorkFlowy ,開智工具箱還包括 Markdown 、GitHub 、Zotero 、Zoom 等。

項目助理實習生 職位要求

實習職位長期招募,只接受在校生,需每周至少實習 4 天,實習 3-6 個月(可接受因上課 & 論文短時間請假)。

【工作內容】

協助甚至獨立完成項目任務,如課程項目(含選題、策劃、打磨和運營等)、新媒體項目(含選題、編輯、撰稿、運營等)。入職磨合一兩周後,可根據個人意願、能力特點,選擇側重的項目方向。

具體包括:搜集整理素材、編寫 & 審校文案,處理常見用戶問題,組織用戶交流活動,進行用戶調研、優化產品細節等。

【職位需求】

細心、踏實、積極主動,自帶發動機(很重要!)

有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

成長型心智,善於從錯誤中快速學習

加分項

有豐富的社團或社會實踐經驗,樂於跟人打交道,能籌備線下活動更佳

常用 Google ,樂於藉助技術提升效率

幻燈功力上乘,審美好(請附上作品說話)

熟悉開智話語體系,長期關注開智公眾號或購買過付費產品

一切皆有特例,動機最重要。

期待你加入,和我們一塊愉快玩耍 ^_^

工作地點:北京五道口附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開智微播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警惕關聯性原則的無效性

TAG:開智微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