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感到很焦慮?
這個時代,無論職場里還是生活中,大家總是感到很焦慮。
也經常能夠聽到吐槽:「感覺囤的不少課還處於學完和沒學完之間,練更是少之又少。。」
「我可能過於追求速成了,需要多重複溫習!」「我跟著大家一起學習,別人學什麼,我學什麼,可還是焦慮。」
無論不學習的焦慮,還是愛學習的焦慮,然而只是著急,沒有用。萬物生長也是有規律的。
春種秋收,等待開花結果需要付出和時間。我們未來的職業發展可能會經歷跳槽、轉型、創業,會有更··························多的可能;我們的生活會經歷工作、結婚、生孩子、孩子上幼兒園、小升初、考大學、出國留學、找工作、成家。我們人生絕對不是以每一年來計算,人生是用每一個十年來計算。每一個階段都會有快樂和煩憂,每一個階段都需要我們做規劃。劃分出每一個目標的播種期、培育期和收穫期,為自己做出預估計劃。希望下面兩段故事能給你帶來啟發。
我有一個朋友Susu是一位有十幾年中學教育經驗的老師,同時也是一名生涯規劃師。
她的理想是發掘中學孩子的天賦優勢,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培養自我規劃的理念。
Susu堅定地說:「這個事情做起來對孩子、對學校、對家長都很有意義,我打算用好我十幾年的教育經驗去幫助孩子們找到更好的自己。
我自己的孩子也在上小學,我希望等她上中學的時候青少年生涯規劃課程能夠更普及,我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一起努力!」
「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偉大的事業需要有共同志願的人們抱團前行。」我向Susu拋出了橄欖枝。
Susu老師的理想種子已經萌芽,為了自己的孩子,為了更多的孩子,她願意用三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精心培育這顆幼苗,讓它茁壯成長,開花結果。
在培育的過程中不斷觀察,不斷實踐、得到反饋。最後堅定自己的信心,靜待花開,收穫豐盛人生。
我還有一位朋友雨晨28歲,已婚,設計專業畢業,從上大學的時候就開始自己在外面接設計項目。大學畢業就很自然的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做的還不錯,無奈規模一直做不大。後來和朋友在業餘時間一起做創業者社群,策划了許多創業論壇活動,活動影響力做的很不錯,被一家公司方看上,對方天使投資新成立了文化傳播公司,讓雨晨負責新業務孵化。在做新公司之後,雨晨不再自己做設計的工作, 而是學習很多的管理、運營的知識,在管理公司事物的過程中,也覺得自己做的很辛苦,在去年7月時候公司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尋找合適的項目合伙人一直都不到位。投資方原本答應7月到的投資款杳無音信。項目推進出現大問題:政府不想承擔風險,之前答應幫助推進的商家活動被擱淺。準備了三個月的商戶推廣活動夭折;
雨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團隊士氣被打,公司工資已經負債,為了止損,已經把團隊遣散,只留了一個人。
我和雨晨聊天過程中做了問題分析:創業失敗的雨晨,需要重新尋找職業方向,重新開始。
我問雨晨:如果現在把公司放棄,你會覺得不甘心嗎?雨晨說:我想了很久,公司的這塊業務我真的是不擅長,做了很多努力也做了很多無用功,很多東西不是我想做就能做好的,早點止損才是正確的。我很佩服雨晨的好心態,拿得起放得下,重新開始。
雨晨後來找到了解決的方案先根據自己的優勢找一份合適的工作,彌補自己在大平台中的缺失經驗,在未來兩年內找到確定的創業新方向。用小步快跑的方式,一個階段完成一個小目標。中間不斷的調整策略,最好的方法就是資源+願景結合,在不同的階段要有重心,准媽媽、媽媽、工作、妻子……各個角色要在不同階段排序。
其實雨晨就算焦慮也沒有,所以他做了最好的職業選擇方式是資源+願景結合的策略:先看自己有什麼:專業、能力、優勢、人脈,再看自己想要什麼:興趣、目標、價值、期待。結合自己當下所處的階段和現實需求最後定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工作。
焦慮的你希望從Susan和雨晨的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頒發,相信你一定在焦慮的時代找到讓自己不焦慮的辦法。
我是白小白、專註職場女性幸福,歡迎關注轉發評論。
※面試時如何應對「你的期望薪資是多少」這樣的問題
※我為什麼要成為一名生涯規劃師!
TAG:白小白女性生涯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