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自殺率最高的精神疾病:差生變學霸,竟因雙相情感障礙!
近日,《杭州日報》報道稱,邱女士上高三的兒子小秦這學期經常躺在床上唉聲嘆氣,功課放任不管。情急之下,邱女士帶著小秦到了樹蘭(杭州)醫院精神衛生科。經過詳細問診,醫生初步判斷:小秦需要進行抗抑鬱治療。回家服藥兩周後,邱女士傳來喜訊:小秦這段時間像變了個人似的,學習很賣力,總成績擠進班級前五,成了年級「神話」。邱女士趕緊打電話給醫生報喜。誰知得到的答覆是:趕緊帶孩子回來用藥治病。醫生懷疑小秦患的並非抑鬱症,而是雙相情感障礙。果真,一周後小秦又不肯上學了,躺在床上說不想活了。
雙相障礙屬於心境障礙的一種類型,之所以叫雙相,指的就是患者既會躁狂發作又會抑鬱發作。通俗地說,就是情緒忽喜忽悲,因此雙相障礙也被稱為「躁鬱症」、「情緒的蹺蹺板」。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雙相障礙的平均發病率為2%~3%,部分國家或地區可高達5%~7%。雙相障礙主要發病於成人早期。大多數患者初發年齡在20~30 歲,25 歲以前發病更多見,發病年齡高峰集中在15~19 歲。在中國,雙相障礙患者占各類精神障礙患者總數的1%~1.5%。
歷史上不少政治、文化名人,如丘吉爾、林肯、梵高、海明威等均患有此病。
時而狂躁,時而抑鬱,循環發作雙相障礙一般呈發作性病程,狂躁和抑鬱常以反覆循環、交替往複或不規則等多樣形式出現。躁狂發作時,表現為情感高漲,興趣與動力增加,言語行為增多;而抑鬱發作時,則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疲乏,思維行為遲滯等核心癥狀;也可能抑鬱與躁狂同時存在,混合發作。
雙相障礙常表現為躁狂發作持續1周以上,輕躁狂發作持續4 天以上,抑鬱發作持續2 周以上,並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會功能等產生不良影響。
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高達普通人群的10倍
據統計,雙相障礙患者自殺風險是普通人群的10 倍,25%~50%的雙相障礙患者有過自殺行為,11%~19%自殺身亡,年輕患者首次診斷後的第一年尤其容易發生自殺。
一項大樣本臨床調查發現,首次住院即確診為雙相障礙的患者中,男性自殺風險為8%,女性為5%,在所有的精神疾病中居於首位。
自殺可能發生在雙相障礙的各個疾病期,患者處於抑鬱或混合時有較高的自殺風險,躁狂時要低一些。近幾年有研究表明,當患者處於一種廣義的混合狀態下,即自卑、無望、過度自責、易激惹等,會導致較高的自殘風險。
需要家屬配合治療由於雙相障礙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疾病,所以需要強調長期治療。首選的長期管理策略是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雙相障礙患者治療需要注重「三大原則」:綜合原則、長期原則、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原則。
綜合原則是指採取多重手段,如精神藥物、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和危機干預等措施,綜合運用以提高療效;長期原則是指患者需要遵從醫囑長期治療,實現與病共存,提高生活質量;患者與家屬共同參與原則,即鼓勵家人參與患者的治療過程,幫助患者提高依從性,減少複發。
※踏春賞花可調暢氣血
※手機不在身邊,魂都沒了?看看這事後果多嚴重!
TAG:保健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