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評《第三度嫌疑人》-陷在他人期待中生活的「死刑犯」:對Yes,and的質疑

評《第三度嫌疑人》-陷在他人期待中生活的「死刑犯」:對Yes,and的質疑

他被殺了三回。

案件發生時,他被逮捕,以認罪作為妥協,讓別人主宰了他的生命。

他有過「殺人」前科,他和死者生前有過爭執,他被迫承認了他「殺人」。所以,這是一場他逃不過的審判,無可奈何,他只能希求不被判死刑,在牢里度過剩餘一生。

然而,記者來訪,抱著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態度。老闆娘風韻猶存,她手裡還有老闆身亡的巨額保單。是不是你和老闆娘合謀殺了老闆?

他也承認了。對,是老闆娘發我的信息,要我解決那件事。

這或許是個突破口吧!老闆娘成了主謀,他就可以減免處罰。案情終於向著光明一面發展。

可是。他關懷的女孩,以為他是為她而殺人。她被父親性侵,母親視而不見。她從他那裡獲得了長輩關懷,她以為他是為了她而殺人。

「他肯定感受到了我殺父的恨意,所以幫我完成了。」她以為,他是把她當作他三十年未見的女兒,來對待了。

他知道後,憤怒了。

他再一次被假想了。

他知道他自己從沒有殺人,但三十年前的牢獄之災告訴他,反抗無用,所以他才接受被審判的命運;以為再次妥協後,可以平安讀過餘生。

不曾想,他再一次被她人所「以為」,即使這個「以為」是類似英雄般的認定。

他想拿回對自己的控制權。

他向律師坦白,「我沒有殺人」。那件事是老闆發信息,要求他處理食品造假一事。而律師,以為他是為了保護女孩,接受了他「自殺」般的申訴要求。根據行業經驗,這個審判必須進行「有罪」的審判;若此時翻案,意味著刑罰會加重

果不其然,他被判處死刑。審判者們推翻了之前減輕量刑的考慮,加大了處罰力度。女孩控訴,法庭上「沒有一個願意說真話的人」。或者,人人以為,他們所看到的就是「真相」。

影片中特意解釋了「盲人摸象」的典故:摸到鼻子和摸到大腿的盲人,都堅持自己的描述,才是大象原本的樣子。

如果追本溯源,他是整個故事的起源。或者,他對生活,無論好壞統統接納的人生態度-」Yes,and」的思維方式,他總是順從他人期待而活,「殺」死了他自己。

導演把他比作容器,也真的拍出了「容器」感。利用鏡面反光,他和律師在監守所對話的那場戲,律師和他的影像重合了,好像律師進入到了他的身體中,在替「他」思考說話。

罷了,罷了。他接受了這一結果。如果他的死,還能對女孩有所藉慰,也是一件有用的事。

所以,喪失對自我的控制,看似是妥協/讓渡,也是允許他人篡改你的命運。而善意的惡,難以追究責任。

總評:《第三度嫌疑人》留有的解讀空間很多,千人看完,指認的兇手可能也各不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母親:請你給我房子,請你為我犧牲
做對學生有影響的教學——一個年輕物理老師的教學探索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