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點 教育是一種過程,它不僅能完善補充孩子的知識,也能讓孩子發現自我、完善自我。什麼是真正有效的教育,是多少年來一直探討的話題。今天的這篇文章,北外語言學碩士,多年幼兒教育從業者呂麗瑩老師,圍繞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的幾年以來的測評結果詳細展開了橫向和縱向的討論,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為什麼說:」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礎教育,也有最差的基礎教育。」

文丨呂麗瑩 編輯丨李臻

去年年底,PISA2015(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成績公布,中國學生的排名從2009、2012連續兩年排名第一,直落到總分第十,閱讀剛過平均線,數學科學成績也一般。

當時有網友吐槽:「上屆冠軍上海、首都北京、高考難度震驚中外的江蘇,再加上GDP堪比韓國的廣東,世界最會考試民族選派的豪華參賽陣容,竟輸給越南,我不能理解、不能接受。」

PISA測試中國的成績大幅倒退,是我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嗎?雖然前兩次測試只有上海代表隊參賽,而第三次(2015)是上海-北京-江蘇-廣州四地聯合參賽,三次測試的排名並不具備可比性,但是,專註於描述和評價國際教育領域之間國家差異的PISA,通過將近20年的完整的兩輪測試,收集了大量的硬數據和軟資料,堪稱國際教育對比領域的大數據,對我們反思和關照自身的教育很有幫助。

PISA,是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統籌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最早於1995年提出,並在1997年正式啟動,在2000年開始第一次測試,此後,每三年測評一次。

它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如何從國際比較角度評價一個國家教育的總體質量,進而推動和完善一國的教育政策和制度?」

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這一測評,從2000年的32個國家和經濟體,增加到2015年的72個,而下一次的施測就在2018年。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 擅長解科學題的學生,為什麼不想當科學家? ╰

┈┈┈┈┈

PISA2015除了完成常規測試以外,還提出了一個軟性的問題,你將來是否願意從事科學領域的工作?各個國家的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PISA之父安德烈亞斯·施萊歇(Andreas Schleicher)2017年底在華東師範大學大夏講壇,做了一場名為《數據告訴我們,學校可以辦得更好》的演講,裡面講到了對這一問題的分析。

他說,參加測試的學生中,韓國、日本、中國、芬蘭、德國想當科學家的人非常少,他們中的大部分解題解得很好,但沒有覺得科學是將來要從事終身的東西;而美國學生呢,雖然科學領域排名在第25位,但是很多人都想當科學家。

當然最理想的狀態是,學生科學題解得很好,同時,他們也想當科學家。美國那邊的狀態可能是,學生想成為科學家,但學校沒能為他們做好準備,這也是美國基礎教育界人士常常痛心疾首呼籲的,美國的孩子基礎太差!

而中國的狀態可能是,我們的學生做科學題做得很好,但跟真正的科學聯繫不是很強烈,沒能激起學生從事科學事業的興趣。

基礎教育紮實,解題能力較強,但學生對於真正的科學問題,對於未來從事科學事業興趣缺缺,我們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 我們的教育差在哪? ╰

┈┈┈┈┈

PISA是目前為止最能反映出學生能力的標準化測試,能夠為各國的教育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事實上,這種國際教育水平的全球化排名,天然地能吸引世界各國的注意力。早在2000年PISA第一次正式測試的時候,美國國內關於美國孩子排名落後的思考就沒停止過。

有一本書叫做《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大的寫作背景是,在2009年的PISA測試中(也就是上海得第一的那次,不過文中完全沒提,可能中國孩子太擅長考試,被選擇性的忽略了吧),美國學生的數學成績排名在第26位,科學排名在第17位,閱讀排名在第12位,再加上前幾次依然不佳的測試結果,美國人的思維定式都被打破了。

他們發現,一方面,並不是所有考試成績好的孩子都生活在亞洲,芬蘭這個小國居然也迅速崛起了,另一方面,不是只有美國孩子在創造力方面表現突出,原來我們並不怎麼好啊。而且諷刺的是,美國排名最高的,是教育的人均花費,排名第二。

於是作者,也是個記者,跟蹤了幾個美國孩子到芬蘭、波蘭、韓國的交換學習,對比了這三國同美國的初高中教育,探討了什麼樣的教育最有效這個嚴肅問題,提出了一個很接近常識,但很有價值的思考,那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投入,在教師。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芬蘭取得顯著成效的教育改革的秘密就在於教師,有句話說的是,芬蘭教師接受的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教育。事實上,芬蘭教師的高素質從選拔階段就開始了,他們認為,認真對待教育的唯一方法是,選擇優秀的、高學歷的教師。從最開始,芬蘭的師範院校就只選擇最優秀的申請人,只有成績排名前三分之一的學生才能進入教育學院,否則就得不到政府的資助,也拿不到教師資格證。

這樣造成的直接結果是,芬蘭的教師非常受尊重,他們本身的水平也支持他們選擇更加縝密的教學內容,並且連貫、流暢的講授,而學生們也都清楚地知道,他們的老師都受過最優秀的學術訓練,是值得信賴的領路人。

反過來,芬蘭老師這樣自主、嚴謹、專業且努力的工作態度,也為他們爭取了更大的自主權,來更靈活地完成教學任務。

這一做法同樣的在愛沙尼亞的教育改革中得到體現。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小國」,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愛沙尼亞學生的數學和閱讀都名列前十,在科學領域排名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日本。

事實上,愛沙尼亞的師資狀況並不好,幾乎有一半的教師超過50歲,而且薪資水平在經合組織中是最低的,但是,愛沙尼亞的老師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學校僅僅對於一些基礎固定的科目做出最低學時的安排,而給予藝術、科技、自然科學等更大的空間,老師和學生都可以自主安排。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而反觀我們的教師資源呢?一邊是對天價學區房的追捧,好的學校一位難求,一邊是貧困地區的老師發不出工資,大量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去打工。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原主任王厥軒在PISA2015(四地聯合參加)排名出來之後,對比2009、2012兩次上海蟬聯第一,評論道:」這次的PISA測試成績可以說是意料之中、情理之內。十年前我就說過,中國有世界上最好的基礎教育,也有最差的基礎教育。」

是的,千百年來,教育的本源都沒有改變,那就是「一個靈魂影響另一個靈魂」,是人對人的影響。老師的專業度和熱情對學生的重要性,很多傑出人士反思自己的成功經歷時都會提到,在生命的某個階段,某個老師為自己打開了一扇窗,點亮了一盞燈。

好老師永遠是稀缺資源,如何吸引更多優秀的老師進入到教育領域?如何讓更多的孩子接觸到優秀的教育資源?也許互聯網帶來的教育革命,能為我們指引一線生機。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 我們的教育優勢又在哪裡? ╰

┈┈┈┈┈

首先,必須承認,我們的公立教育,甚至現在的補充教育,都沒有那麼糟糕,正如上面王厥軒所說,我們有著世界上最好的基礎教育,系統的基礎知識,拆解細緻、層級豐富的練習,這在很大程度上都保證了教育的效果。

在《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一書中,美國學生湯姆到了波蘭,最大的不適應在於,波蘭孩子學的數學太難了!比如,在美國的數學課上,湯姆和他的同學都會使用計算器,而在波蘭的數學課上,計算器是明令禁止的。波蘭的孩子對數學技巧的掌握手到擒來,有著非常發達的數學思維,有精力去學習難度更大的內容。

事實上,美國孩子數學不好,這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美國本土很多州也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最有成效的,當屬明尼蘇達州的數學改革。相關的證據是,在1995年的國際數學測試中,明尼蘇達州四年級學生的得分普遍低於美國平均水平,而到了2007年,明尼蘇達州小學生的數學能力已經遠高於美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平均分數,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答案是,明尼蘇達州建立了相對強大的教育體系,尤其是針對數學這一科目,建立了一套層次連貫、目標明確的學科知識。數學是一門層次非常清晰的學科,對一個概念的掌握可能會影響著對另一個概念的深入理解,而在很多美國的小學(十年前),不同年級的教學內容完全取決於老師所採用的教材,而且教學內容和順序隨意性很大。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數學是層次分明的學科,掌握基礎知識之後,才能學會更高層次的內容。我們國家的公立教育中數學教學是非常成功的,拆解概念,充分練習,學生的基礎知識非常紮實,有助於之後的深入學習。

其他的學科也是一樣,教學要收到好的效果,老師不僅需要有愛心有熱情,熟練掌握教學法,還要有專業的學科知識。真正的專業人士能夠從具體的概念上拆解知識,幫助孩子一步步搭建好知識體系,這也是所有學科的學習行之有效的必經之路。

其次,我們的另一項優勢,是整個社會、家庭,甚至孩子本身的信念,這對學習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

不管是之前的韓國(書中用了一個很形象的詞,叫做倉鼠轉輪式教育),還是現在的新加坡,都在PISA測試排名中名列前茅,這兩個國家都是典型的亞洲國家,重視教育,強調刻苦。其實,這樣的來自社會、家庭,乃至孩子自身的信念感,對教育的效果也影響巨大。

舉個西方國家覺得不可思議,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見怪不怪的例子,韓國的高考,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雜訊干擾,英語考試過程中進行到聽力部分的時候,航班會全部停飛。作者評論道,讓考試順利進行比股市交易或飛機起飛都更加重要。從家長、老師到警察,每個人都各司其職,絲毫不敢怠慢。

其實在中國也是一樣的啊,我們的高考進行的時候,也是要各種護航各種戒嚴的,這是來自整個社會的重視,傳遞出一種考試很重要的信念,讓所有身處其中的人都深信不疑。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這樣的信念,或者來自整個社會的壓力,會讓亞洲教育強國的學生對考試分外重視,這樣的重視也來自家庭。比如,如果一個韓國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那麼老師和父母會覺得他不夠努力,或者沒能掌握方法,會花大價錢給他找補習班去補習,而一個美國孩子如果數學成績不好,老師和父母可能會覺得他沒有數學天賦,會為他降低難度,或者為他尋找其他他更擅長的學科。

在2012年PISA的測試中,有一道問題是,你覺得你怎麼樣能再數學方面取得成功?大部分美國和歐洲的學生都說,在數學方面的成功是天生的,我要不是一個天生的天才,肯定不行;而上海和新加坡的學生,十個有九個回答說,我要是學習非常用功,我的數學就會成功的。這可能也是亞洲學生數學普遍較好的一個原因。

╯ 好成績指向好未來嗎? ╰

┈┈┈┈┈

今天的討論隱含著一個假設,PISA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各國真實的教育水平,並預測未來的人力資源水平。

但其實,PISA測試到底能不能評估學生的真實能力,大家看法不一,比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教授亨利·萊文就在PISA2015的成績公布前,專門撰文提醒美國公眾,把即將揭曉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結果「當做一粒微不足道的鹽」,認為它只是提供了一些關於教育的描述性信息,而不是一項可以分離出原因和結果的統計學研究。

為什麼說最好的基礎教育在中國,最差的也在中國?

也有更多的人贊同施萊歇的觀點,PISA不僅深入評價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還評價學生的閱讀參與度和學習策略,雖然並不完美,但沒有比PISA更好地測試辦法了。

它不是關注學生能否把自己學的東西複述出來,而是測試他們能不能外推,在新的情境下進行推斷,然後創新,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從測試的目的來講,PISA測的是學生的思考能力,其試題選擇也盡量接近真實情境,也許能再一定程度上反應學生的能力。

畢竟,PISA測試已經進行了將近二十年,最新的一次就在今年,這些關於教育的大數據,以及橫向縱向的描述、對比研究,對於政策制定者、教育消費者都很有參考意義。

我們已經知道,想要學生成績好,很多教育策略都已經被證明有效,更好更專業的教師,更有層次成體系的學科知識,以及更多的激發學生的信念和內驅力,都能解決學得好的問題,而之後,如何讓孩子學得有趣,如何讓當下的學習更多的指向未來的預期,也是教育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但是,具體到教育中的每一個個人,我們秉持的教育目的,所選的教育內容,其實都是綜合的判斷和取捨。用一句引言來結束本文吧:世界之巔或許是個寂寞的地方,而且,最重要的不是誰能到達那個高度,而是他們為了到達高處所付出的代價。

註:本文轉自公眾號「WePlan童行計劃」(ID:tongxingplan)。作者:呂麗瑩,北外語言學碩士,多年幼兒教育從業者,兒童語言及認知發展專家,童行計劃導師、三歲紅豆的媽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