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爺的手擀麵
在冀東許多地方,人們稱呼外祖父為姥爺,這個稱呼不知流行於何時,全不像外地稱外祖父或外公,我以為姥爺這個稱呼更親近貼切。我姥爺雖然離開我們已經有二十多年了,但每次想起他,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淚,回憶著姥爺健在時的點點滴滴。
我姥爺大概是16歲那年由於生活窘困,由豐潤縣八里庄來到開灤趙各庄礦做工,那時的開灤還處在英國人管理之下,由於年齡原因,他曾在天橋的皮帶上撿過矸石,兩年後便開始去了井下挖煤,一干就是半輩子,直到退休。我姥爺是在唐山解放的1948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後落實政策,享受離休幹部待遇。
在許多人眼裡,挖了一輩煤的開灤老闆子們是粗獷豪放派的代言人,他們除了兩頭不見太陽在井下採煤外,還給人們留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印象,其實從遍布礦山周圍的各具特色的飯店酒館中也能印證這一點。然而我姥爺儘管在井下幹了大半輩子,但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更難得的是還做得一手好飯。
在我的記憶中,姥爺是一個愛乾淨的人,洗得發白的中山裝穿在身上也是不會出折的,一把小的篦子常常拿在手裡,時不時便梳理一下頭髮。我姥爺又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在家裡包餃子時,和餡大都是由他來完成,餃子餡的咸與淡只要用鼻子聞聞,再用舌尖一舔,便知味道合不合適,在我看來也算是一種絕活。而我姥爺最為拿手的便是手擀麵條了。麵條,大概是中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儘管南方與北方對麵條的口感有著不同的追求,麵條的做法與吃法也是五花八門,但手擀麵依舊是北方人最喜愛的麵食之一。
姥爺的手擀麵最為關鍵的一點在於和面,俗話說:軟麵餃子硬麵湯,這裡的湯便指手擀的麵條,擀麵條的面要和的硬一些,這樣切出的麵條便十分筋道,因此和面還是有許多技巧,水多了面軟,水少了面太硬又不好擀,要恰到地掌聲水分也算是個絕竅。面和好後還要不停地去揉,只有一遍遍地揉面,面盆在炕沿上發出有節奏的聲響,那便是姥爺在揉面,那聲音一直留在我記憶的深處。把揉好的面放在面板上,姥爺便要擀麵條了,一根一米長的大擀麵杖在他的手裡用得遊刃有餘,麵糰開始變成小面片,小面片在擀麵杖的作用下又變成大面片,厚薄均勻的面片擀好後,他便開始把面片摺疊起來,而在每摺疊一次的過程中,都要灑上一些乾麵粉,這樣以免使面片相互粘連在一起。用大菜刀切面則更能顯出姥爺的刀功。摺疊好的面片從中一分為二以後,姥爺切麵條便不緊不慢,始終保持一個速度,這樣切出的麵條粗細均勻,又不斷刀,把切好的麵條打開後放在秸桿做的蓋簾上,便大功告成了,剩下的活計便都是姥姥幹了。
童年時光里,每到夏季我們都會隔三差五地吃上一頓姥爺的手擀麵,那粗細均勻的麵條,筋道爽滑的味道,裡面飽含著姥爺對生活的一種摯愛之情,想起這些會讓我更加想念自己故去的親人。
TAG:荔鑫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