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美展評選標準真的錯了嗎?
全國美展評選標準真的錯了嗎?
——與黃國民先生對話之二
程建華:全國美展的評選標準一直是書畫界的熱門話題。最近看到美協副主席王明明在一篇文章中說,"你們都不要去看全國美展",全國美展的導向是錯誤的。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美協和全國美展根本就沒有資格引導全國人民的審美。
黃國民:全國美展的評委班子,並不是一幫專人,他們來自各個方面,有院校的,有畫院的,有研究院的,共同組成的評委班子。如果說他們沒有資格了,誰有資格?再推出一批人,這些人就有資格了嗎?
黃國民先生作品
另外,現在的評選機制,不以個人的審美為標準,首先是要符合國家的、政治的要求。在這裡,個人與國家是有矛盾的。國家有國家的審美導向,一個政府、一個時代、一個政黨,為政治需求來設立審美標準,第一要符合政治需求,第二才是要符合美的標準。藝術的標準弱於政治的標準,甚至可以說,他就是要改變你的審美標準,他就是要形成社會的、共同的審美標準,進而形成一個民族的審美價值、審美判斷。
這裡還有個什麼是標準的問題。美協不是標準,誰是標準?以中國藝術研究院為標準就會形成第二個美協,以國家畫院為標準也一樣,以任何一個社會團體為標準,都會形成第二個美協。以個人的言論為標準也會形成一個團隊,也可能就是美協的換代。不能以個人意志代表群體意志,也無法以乙群體代替甲群體。
再說,評判者是以什麼樣的目的來評判,個人能在沒有私心的情況下,公正的評判嗎?站在相對公正,拋開自身得失,去評判當今的美術創作,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很難的。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國家、民族對於我們來說,都是集體概念。中國文化也比較注重集體,注重集體意志,注重集體人格的塑造。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國家和民族都是由個人組成的。關於美的判斷基本上都是個人的審美判斷。如果沒有了個人,集體就是一個空殼。
有的說,應該個人服從國家;有的說,應該是國家服務於個人。
不管是看歷史,還是看現實,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對個人、個性的尊重確實是不夠的,這樣的文化環境是不利於個人的聰明才智的發揮與施展的。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我覺得政策應該給個性以更多的鼓勵。
黃國民先生作品
黃國民:個性與主題性確實有矛盾。一旦帶有目的性、主題性,就要向主題要求靠近,個性就會喪失,審美就弱化。這是全國美展給參展畫家最大的困惑。
美展上製作性的畫很多。可取之處是,畫面構圖比較完整,能做到隨類敷彩,應物象形,傳移模寫。骨法用筆、氣韻生動基本做不到。美展可以促進四法的學習。用古代的品評方式,入展作品算是能品。如果把這些作為終極繪畫標準,這就會出現大問題,人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就沒了。
程建華:我想,看待繪畫、評判繪畫時,是不是應該把人的天性和人的潛能的發揮考慮進去。從美術史上看,知名的畫家,包括中國的、外國的,每個畫家的個性都特彆強。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我們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個性非常突出的,他們創造了各自的風格,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沒有個性的人逐漸被淘汰掉了。藝術是不是應該盡量讓個人的天賦、才華、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現,只要畫家能把自己的天性和天賦展現出來,他畫出來的作品就肯定與別人不一樣的。
黃國民先生作品
黃國民: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極具個性、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毋庸置疑,不用說。回到當下,獲全國美展金獎的成為無名小卒的也有。也就是說,獲獎並不能代表最高水平,他只是政治需求的標準,他與藝術標準不是一回事。
歷史的來看,人們看的是作品,不是看你的獲獎作品,而是一個人,一生的綜合成就,你的個性打動了多少人。個性,能讓更多的人欣賞的時候,其實就是打動了更多人內心深處的東西。換句話講,能獲得更多人審美共鳴的還是共性。你說呢?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這裡可能有一個選擇問題,有一個先後次序問題,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文化價值的認知和選擇的問題。拿中國傳統的教育來說,聽話就很重要。過去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四書五經,懂不懂,先乎圇吞下再說,然後慢慢消化,就算有很多人不能消化,也一樣乎圇吞下了。從繼承的角度說,這種方式很好,把古人的經典,也就是前人的智慧全都灌到腦子裡去了。
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方式可能更側重於個人潛能的發揮。人生而平等,兒子與父親也是平等的。在中國兒子常常處於附屬地位。畫畫也一樣,學中國畫,首先要不斷的臨摹,學習古人,逐漸理解古人,走進古人的內心世界,然後再找到自己,基本上是這樣一個路徑。
西畫好像不是,素描造型都要學,學了之後可以隨便畫,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畫,想怎麼畫就怎麼畫。西方文化鼓勵人有自己的想法,比較看重獨立思考的重要性,所以更有利於個人潛能的開發和發揮。把個人的想法排到了前面,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這也對學生的思想境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或者說西方教育更側重於人的培育,而不像中國傳統更側重於教育。
黃國民先生作品
黃國民:從學習角度看,學的多是共性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東西,也就是規則。打籃球就用打籃球的規則,中國人和美國人背的籃球規則是一樣的。我們為什麼打不過人家,人家在規則之內做到了極致的自由,而我們沒有做到,體力、意志都做不到。
關於共性與個性,孔子說過,隨心所欲不逾矩。我們都生活在規則之中。有天地規則,這是大規則。中國人講的是先遵循規則,然後可以有個性發揮,才有了元四家、明四家的說法。元明畫家有很多,為什麼沒有名列四家,因為四家的作品各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對文化的遵循,對用筆的遵循。因為精神世界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畫面。中國文化最主要的還是修養。
中國畫如果能愉悅身心,能讓自己快樂,如果能像佛家說的得大自在,就夠了。沒有那麼多的功利要求。一旦進入功利,花樣翻新,面貌奇多,其實是傷害人的內心的,得不到這種快樂,甚至就沒有快樂。
黃國民先生作品
出現在全國美展上的畫的並不是畫家內心真正想畫的,所以有很多畫家是非常苦惱的。再一個,因為社會導向,參展畫家又得到了巨大的經濟利益。現在很多畫家的名利、職稱等都要與全國美展獲獎掛鉤,分房子也掛鉤,什麼都跟這個有關係。作為一個普通人,他們是放不下的,慢慢地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其實,他們從繪畫過程中一點快樂也得不到。等他想快樂,想要放下的時候,生命的鐘點也到了。
很多畫家很難理解中國畫對於人的生命的重要性,畫畫對他們不僅沒有快樂,可能還是負擔,所以他們也活得很累。到了晚年,為了維護自己的藝術生命,還要拚命做一些事情,做一些於事無補的事情,搞美術館、藝術館、出書,搞展覽,好像搞得越多,就越能奠定他的藝術地位,其實根本沒用。
畫家帶給人的是一種精神財富,能愉悅自己身心,得到快樂,得到自由,也給社會帶來愉悅。當繪畫從畫家內心回到到社會時,也就完成了成教化、助人倫的作用。藝術的教化作用就在這裡,這種教化不以當時當代為標準,是長期的慢慢消化的過程。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我們當下的教育,包括全國美展的引導中是不是就缺少這樣一些東西,缺少對人的心靈關懷和引導,或者說是教化。中國畫也好,西畫也好,其實都是發自畫家內心的,都是一種精神產品。心靈這個概念在我們的教育中好像就很淡薄,很多理論家在講對中國畫傳統的繼承時,多半都是說技法的傳承,人文精神好像總是被有意無意的一帶而過,甚至帶都不帶就忽略過去了。
黃國民先生作品
黃國民:關於進步的理解,《辭海》解釋說,前進,進步,就是往上、往前的運動,這是非常機械的理解。西方文藝復興後,印象派、野獸派,抽象派等等,只要往前推就是進步,往後去就是退步。以西方的觀點,來看待美術,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也就是要不斷地改換自己的審美觀念,這就是西方文化框架下的理論。
中國人所說的進步是容量的擴展,是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從一個原點,到一個擁有巨大容量的球體。古人的畫,今人的畫,都是一體的,所謂藝無古今就是這個意思。由此來看待進步,後期的每一點進步都非常慢。從一點,到兩點,三點,五點,直到球體,她很快。越到後期,每一點進展都是巨大的。就像孩子的成長,剛出生時,長得非常快,到後來,就不長了,形成完整的個體生命。
黃國民先生作品
中國人所說的海納百川,虛懷若谷,有容乃大,都是心胸無限的擴展,是精神世界的擴展。那種宏大,很包容,有頑強的生命力。古今是一體的,是不可分割的,就像我們無法把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截然分開一樣。
現在大學裡有老師說,要顛覆傳統,不能一筆有傳統,很可笑。什麼是藝術?如果按他們的邏輯,甚至連話都不能說,因為我們說的每一個字都是古人的。說得難聽點,這些人都是畜生,狗屁不懂。拋開傳統,就像一棵大樹,把根拋開,你還能活嗎?
很多人都在說,拋開傳統,顛覆傳統。從國家學術機構,到地方院校,很多人竟然說,學古人幹嘛?沒用的,要顛覆傳統,或者直接推翻。國家畫院的領導中也有這麼說的。你顛覆的,其實就是你的祖宗。你的生命連著你的父母,連著你的祖輩。你要顛覆傳統,你就不能寫中國字,不能說中國話,這都是傳統。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美術,美協的展覽,按照國家標準來組織,有自己倡導的方向。從另一個側面來看,似乎也讓人自覺不自覺地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和擔當。
黃國民:國家意識,也是群體意識,民族意識,代表國家的審美價值觀,有引導作用,引導人們的審美價值,美展中的作品更多地符合了這個標準,就是符合了國家意識。比如說,陽光燦爛與陰暗,肯定要選陽光燦爛;輝煌壯麗與小橋流水,肯定選輝煌壯麗。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這是不是粉飾太平呢?
黃國民:粉飾也好,歌頌也好,確實把陰暗面給忽略了。國家要的是揚長避短。國家不會關注黃國民的想法,而要關注一群人的想法,關注老百姓的想法。
全國美展,工筆多,製作的多,寫意的少。這還是比較符合實際的。換個角度看,現在有幾個能把寫意畫好的?很少很少,沒有幾個能把寫意畫明白的。如果把那些推上全國美展,後果更嚴重。
黃國民先生作品
寫意是一種精神,是對精神的理解,不是對技巧本身的理解,寫意不以大小論,不以工筆論,不以粗筆論,工筆中有寫意。
我記得第九還是第十屆全國美展後出了一本書,很厚的一本書,主要討論中國畫評判標準是什麼?說來說去,誰都說不清楚。
有人說,大家是在一個沒有標準的時代,談標準。真的沒標準嗎?中國畫的評判是有標準的,只是沒有人來不執行而已。謝赫六法論,歷代畫論,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都可以是標準,為什麼不執行?至少謝赫六法論是可以執行的。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我覺得核心問題可能還是精神的缺失,我有一種感覺,不少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好像都比較喜歡圍繞文本來談文化,而很少涉及到人們的精神生活和內心世界。
黃國民:有精神缺失問題。第二就是沒有對民族文化的擔當責任,沒有社會責任感。國家領導人能看懂畫面,他應該會看懂精神價值觀,專業的東西不見得懂,從專業角度,他還要聽取專家的意見。專家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十個或更多,十個人形成的共同觀點,就作為他的執政觀點,你們都說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該做的。
你強調的個性可能是最有價值的,他不聽了,沒有共性。他這麼做,沒有錯。藝術家覺得他錯了,因為藝術一定是個性的。兩者的關注點,不在一個地方,所以指責政府是沒用的。你把自己做好,不參展不就完了嗎?你不按他的做,按你自己的想法做,不就完了了嗎?沒人反對你呀?你就別要那個名,你就別要那個利,你自由自在活著不就完了嗎?
黃國民先生作品
程建華:在現實中,畫家確實沒有更好的選擇。但從引導的角度看,從全社會每個成員如何成長的角度看,從提高人民群眾的集體素質的角度看,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引導方式?
黃國民:真正有價值的大有人在。浮在表面的不見得能代表中國美術。若干年後,真正的藝術作品就會慢慢浮現出來,後人會來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幾大家都是誰。
現在談這些,主要是為了認清當下中國美術現狀,讓更多的人,明白精神追求和民族文化的責任的重要性。核心在這裡。具體到某個人,到底該怎麼做,我也只是一家之言,由自己的悟性、天賦、境界、格調、認知所決定,希望沒有誤導別人才好。
我相信,全國美展,也會慢慢轉變,慢慢把民族文化的要求放進去。
TAG:老程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