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文 | 韌霧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西南聯大時代的楊振寧(後排右一)

2018年初熱映的電影《無問西東》中,有一段情節讓不少人感念不已。西南聯大學子沈光耀報名飛行員,母親從廣東千里迢迢來看他,講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即使放在今天價值觀也不失先進。「……我們想你,能夠享受自己的人生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要追求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先沒有經歷過的,那些不過只是人生的幻光,你懂不懂?我怕你還沒有想好怎麼過這一生,就連命都沒有了。」沈光耀參軍當然並非為名利的幻光所惑,而是感時憂世、奮起救國。

今天的莘莘學子普遍考慮的求職升學、個人的前途發展,對80年前的聯大學生們來說其實大同小異。除了讀研,也有家底好的選擇自費出國,有實力的還可競爭公費留學,有如中美、中英庚款等支持的留學名額。聯大學生最熟悉的大概要屬清華選派的庚款留美學生。聯大赫赫有名的老師中,就有不少出自最早的幾批庚款留學生,比如梅貽琦、趙元任、金岳霖、葉企孫、湯用彤、吳宓等。清華經費的一項重要穩定來源,便是美國「退還」的部分庚款,這筆款項受政局的影響很小。北大雖有蔣夢麟所攜的部分「中基會」資金,但金額有限,南開是私立學校,經費來源更是不穩定。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1943 年,聯大學生何炳棣考上清華留美公費生,後成為著名的歷史學家

1932年清華成立了「清華公費留美招考委員會」,受教育部委託從1933年起,先後在全國招考了6屆留學生。本是每年一屆,進行了4年,但被抗戰所打斷,三校組成西南聯大後,重新致力於恢復庚款留美學生的選派。1940年第五屆錄取了17名學生,不過一年後,太平洋戰爭爆發,選派再次中斷。經梅貽琦的努力,在1943年舉辦了第六屆招錄,共錄取22人。聯大同學參加清華公費留美選拔,當然有「近水樓台先得月」之便利,在後兩屆招收名單中佔到了六成上下。

聯大學子何炳棣,後來著名的歷史學家,考上了第六屆留美公費生,60年後他在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中對當年備戰考試的艱辛還記憶猶新,詳細記敘了一番。當時的留美考試除黨義(不計分)、國文、英文外,專業課要考5門。何炳棣前後考了兩次,1940年第一次報考的是經濟史,並非他的強項,雖然英文在所有學生中考出最高,還是失敗落榜了。

何炳棣還寫到自己的「盡人事聽天命」:教育部因提倡理工救國,把留學獎學金中的文法方面的科門大加砍除,何炳棣最想報考的西洋史被取消了。經歷了漫長失眠之夜、反覆慎重考慮後,何炳棣給當時任行政院政務處長的蔣廷黻(其先後任南開、清華的歷史系教授)寫信,報告西洋史科門日前被教育部撤掉,下屆行政院例會之中蔣師如據理力爭,西史科門搶救成功可望,於公於私似皆無不當。一個聯大普通學子的來信會有什麼效果?一個月後,公布教育部審核批准的科目中,西洋史排在了第一位。

抗戰時公費留學有多難?他一封信爭取回被砍學科,兩個月衝刺奪冠

西南聯大學生在圖書館讀書

何炳棣此後經歷了父親去世、回家奔喪處理後事的一年多時間,留美考試也從1941年推延到1943年,他撿起荒廢已久的學業,奮力衝刺準備了2個月,終於笑到了最後,總平均分78.5分(百分制)在22位錄取人中排名最高。他還提供了一個數字,如果歷屆中美和中英庚款考試合併統計,總平均最高的人就是中英第三屆的錢鍾書了——87.95分。

第五、六兩屆清華留美公費生考試舉辦時,中國正處在抗戰的艱難階段,此時國民政府已停付庚子賠款,清華只能依賴清華庚款基金的利息和投資收益,來維持本校教學研究和留美公費生的選派。梅貽琦在與教育部長陳立夫談及留美學生的選派時曾說,「清華現有美金收入每年約十萬元,如每年選送二十名,而學生可留美二年或三年,則同時在美將有五十人左右,其用費已在九萬十萬之間矣」。清華留美公費生的選派,完全由清華庚款基金支持,雖不是對聯大經費的直接資助,但也是清華庚款對聯大教育的一項重大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著名詩人,杜聿明隨身翻譯,歷經生死後對殘酷戰場閉口不談
彼此存在的意義:霍金與簡,一個為宇宙,一個為了你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