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誠於中而行於外、佛在心中

誠於中而行於外、佛在心中

前言

誠於中而形於外。佛法是無形無相的,一個人只有通過外在種種的行為才能詮釋出自己內心的境界,心中佛法的力量只有通過外在的身、語、意而表現出來。常常有人說「只要一心向佛,在哪裡都是修行」,這句話的關鍵是:自己的心有多少時候在「向佛」?---學誠法師

A、網友:心中有佛就可以,為什麼還要去天天誦經呢?

學誠法師:那麼,心中有佛,應該做什麼呢?

B、網友:請問法師,什麼叫做心中有佛?

學誠法師:開店的商人每日辛苦販運貨物,是為了獲利,他心心念念都在想著如何使利益最大化;勤奮的學生早起晚睡,是為了學習,他心心念念想著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心中有什麼,行為就會照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心中有佛,則應時時遵循佛法而行。

C、網友:法師,不是說心裡恭敬既是恭敬嗎?外相上就不必太過在意,是吧?望法師指教。

學誠法師:常有人用「心裡有就是有」來為自己的隨性做借口。如果內心恭敬,行為上怎麼可能不恭敬呢?誠於中而形於外。

D、網友:法師,我感覺只要心裡尊重佛菩薩,有些外在的形式不必太在乎,不知我的想法是否正確呢?

學誠法師:如果外在隨隨便便,又如何體現內心的尊重和恭敬呢?誠於中而形於外,內心與外在是一體的、相互影響的。「心裡有,不必在乎外在」的說法,更多是為內心的輕忽找一個借口。

E、網友:師父,初學佛者只要「心中有佛」,即是「處處皆可修行」?

學誠法師:在世俗中修行,對我們把控心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初學者必定需要一個清凈小環境的保護和幫助,不是很多人想像的「心中有佛,處處皆可修行」,那是高手才能做的事——讓自己心中有佛,非下一番苦功不可。清凈的修學環境,不一定指地點上的,也不是一定要出家,而是指人,即師法友團隊。

F、網友:我也想上山,但是朋友跟我說,只要一心向佛,在哪裡都是修行。

學誠法師:常常有人說「只要一心向佛,在哪裡都是修行」,這句話的關鍵是:自己的心有多少時候在「向佛」?如果沒有如理善巧、長期努力的修行,要做到一心向佛,並不是易事。仔細反省即可知道:自己有多少時候在回味五欲六塵,在煩惱情緒中起伏,有多少時間在思維佛法、調伏煩惱?

G、網友:師父,我每天如果不讀經,心理不舒服的,但時間地點不一定總是合適,不讀的話心理總是彆扭。但心中有佛,就不必在於形式,關鍵是出離心,可是我知道總是做不到的。

學誠法師:心中有佛,便不在於形式——人人都會說這樣的話,問題在於:自己心中真的有佛嗎?如何讓心中有佛呢?

H、網友: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只要用心誦經、只要一心向佛,功德是一樣的?

學誠法師:話是沒錯,可問題是:怎麼把握自己的心?這是最難的部分,也是修行的本意。佛門中一切外在的儀軌、功課,乃至生活方式,都是為了修這顆心。如果什麼都不做,以為「只要心好都是一樣的」,那都是沒有因妄談果的空話。

I、網友:法師您好,不是說「心中有佛」就好,為何還要為外在的事物受累呢?

學誠法師:佛法有立有破,若能破除執著,自然是最究竟的解脫之道,到了那個境界,凡夫已成聖者,自可「隨心所欲不逾矩」。但是眾生煩惱粗重、執著堅固,不在行為上堅持標準,以「心中有佛」為借口而放任,則是顛倒混亂。因為不經歷這個過程,我們心中有的只是習氣、煩惱,並不是佛法。

佛法不是說說玩的,是要去修,要有作用的。如果只是嘴巴上的功夫,那誰都能說出一堆理論來,任何一個行為似乎都可以為自己找到依據;但如果真正要按照佛法去修行,在具體的事情中改變自己的煩惱習氣,那就必然要應機,要講次第,要有標準。

J、網友:請問師父,我學佛三年,學佛的過程中比較專註在自己的念佛誦經功課的修行上,除了一些同修之間的相互討論外,很少主動關心其他人的學佛是否需要我的幫助,這是不是缺乏慈悲心啊?

學誠法師:要去做事、去承擔。佛法是無形無相的,一個人只有通過外在種種的行為才能詮釋出自己內心的境界,心中佛法的力量只有通過外在的身、語、意而表現出來。

K、網友:請問,倘若發心誠、善,卻不喜歡叩首祈求的形式,業報當如何算?

學誠法師:發心的誠與善,是需要學習的,不是自己以為誠、以為善,就真的能做到。禮拜、祈求等,都是修行的方法,背後皆有很深刻的道理,不能憑自己的想像去猜測、理解。

L、網友:師父,若拜佛而佛不在心中又有何用?若心中有佛,處處行善,與人方便,不拜又如何?

學誠法師:拜佛而不知佛、不念佛,是一種迷信;自以為知佛念佛而不拜佛,則是一種驕慢,並非真正懂得佛法。若心中有佛,一定會至誠恭敬的拜佛,因為這是引導自己生命覺悟的導師。

M、網友:師父,拜佛應該並非僅僅以形式來做。心中有佛,尊他敬他,念念不忘,如何?

學誠法師:拜佛,本來拜的也不是木石、偶像,而是拜的心中之道。懂得內涵,形式就有意義,形式與內涵是相輔相成的,無需對立。

N、網友:一直覺得拜佛是形式化的東西,想著只要心中有佛即可,拜就馬馬虎虎了。

學誠法師:拜佛是形式,但從這個形式卻能看出我們的心。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不是心中有佛,恰恰是不了解佛,缺乏恭敬、感恩、信心的表現。拜佛,是要降服我們的慢心,借折服身體來折服內心。

O、網友:法師,怎樣才是真正的敬佛?

學誠法師:敬佛,並不是在外表,而是在內心。心中有佛,身語行為必然有所敬畏、善知進止。若不依教奉行,即使對佛菩薩天天禮拜磕頭,也不是真正的敬佛。

P、網友:法師,因為不會寫毛筆字,硬筆字也寫得丑,只好買了佛經的臨摹帖描摹,這樣「抄寫」佛經有用嗎?還有,我也不知道我算不算一個心中有佛的人,在我沒遇到事情的時候,我常常不會去想起佛,而當我遇到特別難受的事時,就想念佛抄經來平靜內心,但是,反而覺得心裡更苦了,常常有落淚的衝動,請問為何?

學誠法師:對自己的認識比較清醒,挺有善根。心中有佛,要很努力的修行才能做到,要先去認識「佛」,逐步培養對三寶的信心,了解學佛的意義。修行需要找到師法友團隊。

Q、網友:法師,皈依重要,還是心中有佛、處處行善更重要?

學誠法師:真正心中有佛,就是皈依。

R、網友:正所謂心中有佛,處處皆是佛,放寬心以善心出發,心有多廣就能承受多少渾濁之氣,但是身在世俗如何修心呢?

學誠法師:皈依三寶、聽聞佛法。聽聞是獲得智慧的第一步。

S、網友:一直以來,我覺得佛學並不是迷信,而真正的是善心種善根,慈悲化緣分,只是心中存在善心,朝著感化的方向去悟哲學,學佛悟到並不一定是去寺廟,而是裝著一顆感化的心,走到哪裡,哪裡都是寺廟。

學誠法師:青山無處不道場,這句話適用於心中有法的人;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清凈的環境和雜染的環境還是很不同的,因為凡夫都容易心隨境轉。修行人應踏實面對自己的根器和問題,不可浮慕洒脫境界為高。

T、網友:法師,常說一切皆空,善由心生,那「供養」實則是一種得積德福緣的方法。如果心中有佛是不是就時時處處有佛,一樣可以積德福緣?

學誠法師:如果面對佛像時都做不到心生善念,又何談時時處處都有佛呢?「心中有佛」實是修行的極高境界,也是從恭敬三寶、親近佛法、體悟佛法開始,一點點修起來的,不是口頭輕飄飄幾個字這麼簡單。

願此殊勝功德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共成無上菩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精彩文章:

《菩提道次第廣論》末法時善知識的條件(1)
好人沒好報嗎?

TAG:菩提道次第廣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