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從切面到過程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從切面到過程

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從切面到過程

《紅樓夢》里,劉姥姥第二次來賈府,賈母留她住下逛大觀園。那日,她們先去了林黛玉的瀟湘館,接下來又到探春的秋爽齋里用早飯。吃罷飯,賈母聽到園外隱隱傳來鼓吹之聲,還以為是誰家娶親呢,原來是自己家的戲班子在排演。於是,賈母就打發人叫她們到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唱戲。他們一眾人就從荇葉渚坐船過去。寶玉見水中凈是些殘破的荷葉,就嚷著要讓人拔了去。不料,林黛玉卻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寶玉聽黛玉如此說,自然也就不再嚷著拔了。

林黛玉引用的這句詩出自李商隱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其詩曰: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殘荷聽雨聲。

數學老師曾經告訴我們說,所謂「幾何」,就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的知識的集合。中國的古詩與之有相似之處,因為它展現給讀者的,常常是生活中的一個橫切面。李商隱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就是如此。然而,它又不止於一個橫切面。何以這樣說呢?請容許我賣個關子,暫且按下不表。

唐文宗大和七年,即834年,李商隱應試不第,投奔時任華州刺史的表叔崔戎。第二年,崔戎調任兗州觀察使,不料剛到任就病故了。崔戎之於李商隱,既有親戚之情,更有知遇之恩。詩題中的崔雍和崔袞就是崔戎的兒子,即李商隱的從表兄弟。這首詩或許就寫於文宗八年秋天。

李商隱離開崔家後,曾投宿在一戶駱姓人家的亭園裡。任憑竹塢潔凈,水檻清幽,頗有遠離塵囂之感,也不能驅散詩人心中的愁悶。他對崔氏兄弟的思念連綿不絕,縱使重重高城也無法阻隔。這思念中的情愫,頗為複雜,既有親情,又有友情;既有對崔氏兄弟的同情,又有對錶叔崔戎的哀思。李商隱少年喪父,故而有同情;崔戎對其有知遇之恩,故而也有哀思。

「竹塢無塵水檻清」的美景與詩人的心境形成鮮明的對照,從而加倍見出詩人思念的深沉;而「秋陰不散霜飛晚」的沉悶則與詩人的心境相應,從而加倍烘托出詩人心境的陰鬱。同時,「秋陰不散」又為下句中的「殘荷雨聲」埋下伏筆。正因為愁緒滿懷,詩人知道此夜定然無眠。長夜漫漫,正好用這秋雨打荷聲來消磨。溫庭筠《更漏子》有云:「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疏雨梧桐,空階滴雨,尚不忍聽;殘荷雨聲,更那堪聞?尤其這「殘荷」二字,更令秋雨之聲加倍不忍聞。

詩中所寫雖只是一幅橫切剖面圖,但是詩人心境的陰鬱卻躍然紙上。讀者的心也不覺隨之沉下一截去。然而,這首詩並非到此而止。正如一滴油滴在紙上,總要向四周滲透。我們不妨由這幅橫切面想像開去。試想自詩人離開崔家始,到投宿駱姓人家之前,他何嘗有一刻不思念崔氏兄弟?再試想即便詩人離開駱姓人家,他又怎能不繼續思念崔氏兄弟呢?詩人給了我們一個思念的場面,而我們卻得到了他思念的全過程。李商隱這首詩本身極具思念的深度,而我們的合理想像又延展了他思念的廣度。讀詩至此,不禁感慨:古詩如甘醇美酒,愈是涵詠愈是有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覓封侯但覓詩 的精彩文章:

杜甫《絕句》——「詩聖」的別樣傷春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不夠知己

TAG:不覓封侯但覓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