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倆讓傳奇歸零然後自己重鑄傳奇

他倆讓傳奇歸零然後自己重鑄傳奇

一張圓木桌在顧暢手上「咔噠噠」地轉了起來,就像開花一般,十三塊「花瓣」從中心打開,又迅速重新和「花蕊」組合在一起。5秒間,小桌完成了一次變身,觀眾們驚訝的叫聲還未停止,顧暢樸實的笑容還掛在臉上。

這是「無有」家居在上海朵雲軒的一次展覽,華雍在不遠處抿著嘴望著丈夫顧暢,眼神中滿是自豪。華雍曾說,如果不是自己的執意堅持,顧暢可能會選擇做一名廚師。

與絕大多數傳統中式傢具展不同,這裡的氛圍確實有點像一家餐廳:輕鬆、溫馨、沒有距離。華雍解釋說,很直觀的一個因素是因為小:「我們現在很多人去複製的傳統傢具,都是以故宮為背景的,它們的規格都很大,我們現在大部分人的家居環境連一百平米都不到,肯定不合適。」

華雍選了一個舒服的姿勢斜靠在椅子上,指了指旁邊柜子的一角:「一個器物陳列在空間中,其實我更希望它是一個無的存在,是一種安靜的陪伴。由於我們大部分傢具都是用的黑檀,所以我會把它的轉角做成弧形,就不像傳統傢具那麼硬,那麼威嚴,可以減少距離感。」

從2013年算起,創辦「無有」的五年也是華雍從無到有的五年。「我們是真的從零開始,一無所有。我先生家裡不太同意做這個事,所以就沒有一個工人來支持我們。我們就招募認識的計程車司機、保潔阿姨組成一個團隊,一點點把他們培養成木工。」當華雍輕描淡寫地談到這些內容的時候,坐在角落裡的顧暢偷偷啜泣了起來。

顧暢的父親顧永琦是南通手工業的傳奇人物,從小便繼承了父親的工藝,先後在50家機械廠做工賺錢,偷偷讀書。改革開放後,他無意中獲得了一批紫檀原材,這些木材極其珍貴,從清朝末年開始就已經在中國絕跡。顧永琦將其中的一千公斤捐給故宮,另一部分留作己用,潛心研製紫檀仿明清傢具。

華雍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上學時,曾到顧永琦的工廠里參觀,由此認識了顧暢。她說父子兩人身上都有一種科學家的研發精神,所以特別有魅力。

顧暢對父親倒沒有提及太多,他只說:「從2003年開始我在父親工廠里工作了十年,這十年里我只是完成了我該完成的工作,直到我們創業,我才知道了什麼叫快樂。」

從傳奇的木工世家,到借錢辦廠,華雍對這個「從有到無」的過程總結得更為理性:「我認識很多這樣的家庭,父親還在做這個,兒子已經不太喜歡了。他以前受到了很大的壓制,很多奇思妙想不能應用到設備上面。單純地傳承一個東西,是沒辦法發展下去的,因為人變了。老一輩買中式傢具的人,他們是為了收藏,看重的是它的增值空間。但我們現在的人更希望的是能夠真的使用它,從個人的角度喜歡它,而不是從社會的角度,讓專家給它一個估價。」

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顧暢不止一次地和華雍講過自己希望做一名廚師的夢想。

顧暢說這個夢想和他的性格有關:「我父親是一個特別堅強,也一直很好強的人,他能做到今天這種極致,和他的個性分不開。他曾說過,如果再有一個孩子,一定第一時間把我廢掉。我比較軟弱,如果我繼承了他的公司,即便我的手藝在他的基礎上還有進步,我也不可能讓公司有更好的發展。」

華雍卻說,顧暢的性格和時間有關:「做傢具,你從一個想法到成型,沒有一兩年的周期根本不行,太慢了!如果是一個食材到他手上,可能今天晚上就能變成一頓美餐!他有很多朋友,他可以用這些去招待他們,這是他最快地看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的方式。」

如今,「無有」的誕生讓顧暢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繞了圈子,卻也更加紮實。畢竟,傢具本就是一件與時間密切相關的事。

「他的父親對制木的理解,就是做一個百年傳承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做到完美。我們對自己也有要求:我們希望看到傳統傢具重新融入當代人的生活。因為傢具作為空間里最大的一個載體,是人們在工作以外,回到家裡最長情的一個陪伴。」華雍說,「我在上海很多朋友的家裡看到的都是西洋風格的混搭,他們缺少一點中式元素。哪怕在北歐丹麥,他們都還在使用很多傳統傢具,所以我也希望我們的家具有一個傳統文化作為基礎。現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中國的文化正在復興,我認為十年到二十年以後,我們中國的傢具是可以重回世界主流的。」

華雍翻了翻她和奧地利藝術家克萊斯·博世共同設計的流沙畫,黑白流動間,舊的山水沒了模樣,新的山河緩緩成型。

這是「無有」在上海展出的最後一天,她說:「時間不早了,我請你們吃午飯吧。樓下有一家生煎店特別好吃,是我先生髮現的。」

天火︳撰文辰焱︳編輯

[ 今 日 互 動 ]

你夢想中的房子是什麼樣的?

(一起來評論里聊聊~~~)

魔上海·MORE SHANGHAI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更上海 的精彩文章:

它的前世今生裡邊隱藏著多少上海人的心酸花頭經

TAG:更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