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登晉陽龍山,探道教石窟,感百年滄桑

登晉陽龍山,探道教石窟,感百年滄桑

石窟

 Eye.愛.Ai.I (part 1 & 2)

張思安 

00:00/02:33

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道教的窟龕造像遺存屈指可數:安岳玄妙觀造像、劍閣鶴鳴山石刻、泉州的老君岩造像等。

1

2

3

1. 安岳玄妙觀造像

2. 劍閣鶴鳴山石刻

3. 泉州老君岩造像

龍山石窟,北方道教石窟的典型代表。元太宗窩闊台時期,「國師」宋德芳游渥西山,見此山唐人已開2窟,於是繼續開龕造像,又造5窟。明代正德年間,內官暢英再補開2個辨道龕,龍山石窟始成今日之格局。

此太原龍山石窟規模不大,造像不高,無法堪比佛教大龕巨佛,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屬海內元代(公元1271-1368年)道教石窟群的孤例,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也是最珍奇的道教石窟。

龍山石窟

石窟與古老的側柏為伴,在歲月蹂躪中,風化與盜損,使得造像大多殘缺不全,有頭像者已為數不多。

龍山石窟,共九窟,渾然一體。面南有7窟,其中唐窟2個(三天大法師龕和玄真龕),元窟3個(虛皇龕、三清龕和卧如龕),明窟2個(三皇龕和辯道龕),石像毀之最甚,幾成廢窟;面東有2窟(披雲子自贊龕和七真龕)均為元窟;共有石像65尊。

第一窟,虛皇龕

位於龍山之頂。龕內雕有元始天尊坐像,頭已不存,衣飾披垂於座上,兩旁各雕有尊諸虛皇道君神像十尊,腳下流雲纏繞,頭上刻有光環,似為道府諸神作朝拜儀式。洞頂雕盤龍兩條,已風化。

第二窟,三清龕

在陡立岩石開龕。爬上至洞口,可見正壁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太上老君三清像,東西兩壁各雕6尊真人和侍者像,是龍山石窟人物雕鑿最多的一窟,共有雕像15尊。

造像身後依稀可見彩色火焰紋背光,借用了佛教元素,抬頭還有艷麗的藻井。窟口外側崖壁上浮雕有雲龍,左側已經分化。

第三窟,卧如龕

正壁卧像,左右雕碣龕各一。一老者穿褐帔冠服,頭東足西,枕左側卧於台座上,方向與佛教卧佛相反,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

此為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傳說是披雲子坐化之所。後有兩侍者作肅立狀,龕頂雕有四龍盤旋。其實這是道教全真龍門派修道用氣之法「玉龍盤體法」的寫實性雕塑。

第四窟,三天大法師龕

共有雕像11尊。正壁雕像,一鋪三尊,三天師指道教創始人張陵、張衡、張魯,父子孫三人,主像為張陵。另有8侍者像作肅立狀。主尊、脅侍和弟子大小有差距,形成了三個等級。

第五窟,玄真龕

正壁雕像,一鋪三尊,主像玄真子張志和結跏而坐,侍者立於兩側蓮台之上。張志和是唐代中期道教「正一派」中的著名人物,琴棋書畫兼詩詞、道學、天文等均有涉及,是個全才。

第六窟,披雲子自贊龕

正壁三清像,主尊為宋德芳,二侍像分別是秦志安、李志全。靠西壁面開圓拱門,一婦人手持書卷,欲踏進門來,此為元代「婦人啟門」雕像。

宋德芳號披雲子,他曾隨其師丘處機西遊大雪山,到哈剌子模覲見成吉思汗,是十八侍行者之一。

窟中的藻井為鳳凰祥雲浮雕,這在中國石窟中十分罕見,紅黑黃三色構染,近800年不褪本色。雲海上下怒翻,鳳凰展翅遨遊在其中,呼之欲出。

第七窟,七真龕

又名玄門列祖洞,分內外兩室,是龍山石窟中規模最大的一窟。

內室雕王重陽七大弟子像,門側各雕青龍、白虎、仙鶴、雲龍,既象徵神山仙境,又真實地反映了道教全真七子講經論道的情景。

外室青龍白虎像,被盜鑿。雕像分三面排列,正面三尊,兩側各二,並有侍者像。

頂部鳳龍紋藻井,煞為精緻,他處還雕有青龍、白虎、仙鶴等祥瑞圖案。

第八窟,三皇龕

規模甚小。原供奉明、清泥塑三皇、關羽等像。現造像全部損毀,殘體散落一地。

第九窟,辯道龕

三壁環台座,相互通連,無雕像。

龍山主峰昊天觀

龍山主峰極頂的昊天觀也稱靜居觀,在龍山石窟西邊,是道人修鍊的場所,也是太原王氏始祖周靈王太子晉的避禍之處。其命運多舛,屢建屢毀,現在的建築為2013年重建的,坐北朝南,由牌坊、山門、玉皇大殿和東西配殿、鐘鼓樓等組成,觀內供奉玉皇大帝。

登上昊天觀,站在制高點,一覽全景,龍山的植被茂盛無比,絕對的風水寶地,幾棵巨大的古樹蒼勁繁茂,伸出的長枝又似迎客松。

古舊的殘石堆成門闕,

移步龍山書院觀雲閣。

傾懷且盡登臨趣,

贏得人間半日閑。

1

END

1

圖文 | 海平

編輯 | 海平

鼓勵原創

積極打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棠花未眠 的精彩文章:

去南極,是一場修行⑥重回簡單,心無雜念

TAG:海棠花未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