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活沒有絕對的真相,也沒有最好的答案

生活沒有絕對的真相,也沒有最好的答案

2018年4月6日?周五

CCTV6-電影頻道

編劇 史航

22:06

提起是枝裕和這位日本導演,很多人都會想到家庭、親情、溫馨這樣的字眼。

他的影片總是,像水一樣溫柔,但又像水一樣有力量。

比如,《比海更深》。該片以15年前獲得文學獎後就沉寂了的不入流作家良多(阿部寬飾)糟糕的生活展開,講述其重新融入家庭的故事。

《海街日記》講述了三姐妹在父親去世後接納同父異母的妹妹共同生活的故事。

《如父如子》講述了一個日本安逸的中產家庭突然得知他們6歲的孩子出生時在醫院被抱錯而陷入家庭倫理困境的故事。(同樣是抱錯孩子為什麼是枝裕和拍出來就一點都不狗血)

是枝裕和曾經表示,《第三度嫌疑人》的靈感來自於《如父如子》。

「首先,我想恰當地描述律師的工作。然後我跟拍《如父如子》時打過交道的律師和法官交談時,他們每個人都告訴我法庭不是決定真相的地方,他們說沒有人能夠得知真相。我覺得這很有意思。所以我想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拍一部關於真相不被揭露的法庭片。」

強烈推薦一下似乎不那麼大眾的電影《奇蹟》

因為父母離婚而被迫分居鹿兒島和福岡兩地的兄弟:航一和龍之介。航一懷抱著一家再次團圓的願望,聽到了某個傳聞:新開通的新幹線,首發列車交匯瞬間就像流星,對著這個瞬間許願就會發生奇蹟。

於是,懷著一家四口重新團聚的願望,兄弟二人克服各種困難,帶著各自的朋友,踏上了見證奇蹟的冒險之旅。

小編當年哭成。童真真的是世間最動人但永遠一去不復返的東西。

的確,是枝裕和的代表作幾乎是清一色的家庭片。而集推理、懸疑、犯罪於一體的《第三度嫌疑人》則是是枝裕和對自己的一次突破。

2017年12月,《第三度嫌疑人》在資料館放映,可謂是一票難求。該片也獲得了第4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的最佳影片。

不過儘管拿下了日本本土的奧斯卡獎,但對於《第三度嫌疑人》的評價,目前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趨勢。

有人認為大師因為這部電影被拖下了神壇,也有人力挺是枝裕和,認為他保持了自己一貫的高水準,只不過複雜的敘事、撲朔迷離的真相讓人摸不透。

上述提到的幾部是枝裕和的代表作都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豆瓣評分在8.6分及以上,而目前來看,《第三度嫌疑人》似乎很難上8分。

是枝裕和表示:「這一次我想關注的更多,並不僅僅是家庭,還有社會。人審判人的司法,底層人物的生活,每一個人的困境與矛盾等等。」

《第三度嫌疑人》沒有真相,只有迷霧。

為《第三度嫌疑人》瘋狂打call的史航做客《今日影評》,選擇揭開重重迷霧。

第一重迷霧:

真相是沒有「真相」

史航表示,影片的故事簡單來說就是兩個男人的對手戲,律師重盛(福山雅治 飾)為有犯罪前科的殺人犯三隅(役所廣司 飾)辯護。三隅雖然供認了殺人罪行,但每次都會有翻供的傾向,重盛懷疑三隅並非真兇而是案中有案。之後,被害者的女兒咲江(廣瀨鈴 飾)也認為自己才是殺人兇手。

那到底什麼是真相,誰在掩護誰,律師重盛和觀眾都無法做出確鑿無疑的判斷。

稍微對日式本格推理做一點科普。

本格推理,是推理小說的一種流派,又可稱為正宗、正統、古典派或傳統派。以邏輯至上的推理解謎為主,與注重寫實的社會派流派相對,不注重寫實,而以驚險離奇的情節與耐人尋味的詭計,通過邏輯推理展開情節。

博爾赫斯曾說:「在我們這個凌亂不堪的年代裡,還有某些東西依然默默地堅持著經典著述的美德,那就是偵探小說;因為找不到一篇偵探小說是沒頭沒腦,缺少重要內容,沒有結尾的......這一文學文體正在一個橫七豎八的時期里救命秩序。」

但《第三度嫌疑人》沒有真相。

所有人在等待推理結果的時候,是枝裕和選擇了復盤。

第二重迷霧:

人性即是「深淵」

《第三度嫌疑人》中,重盛和三隅有7次對話,兩人隔著一堵玻璃牆多次對話,人物關係與真相也在這之間不斷發生著變化。

最後一次會面,兩人之間的玻璃已經不復存在,看似,一切有了結果,但人性、人心卻難以捉摸。

史航表示,是枝裕和用藝術的視角,塑造著類型片的人物。

第三重迷霧:

影像做為符號解讀

十字架

案發現場,地面有個深深的十字架痕迹。如果說大地是人體的皮膚,那麼十字架就是個縱橫的傷口。

史航認為,是枝裕和讓觀眾看到這個十字架,其實是讓大家看到人世間被破壞的一切。

籠子、金絲雀

飛翔是鳥類的本能。役所廣司所飾演的犯人三隅是有脫罪的可能,可是他一心求死,其實是他剋制了自己的求生本能。

容器

役所廣司所飾演的犯人三隅說:「我是一個容器。」

這句話好像很卑微,但是也很自尊。三隅認為自己是一個本不該出生的人,他的存在只會傷害別人,從未想過還能幫助別人。

但史航表示,世間還是缺容器的,不然人世間的善意直接滴到土裡去了,多一個容器總是更好。

謊言是什麼?

謊言就像火,可以焚燒東西也可以照亮東西,謊言有的時候是為了自己,有的時候是為了別人。

《第三度嫌疑人》中,謊言是一種拯救自己在乎的人的方式,謊言是為了求死,而求死為了拯救別人。

看不見真相,撥不開迷霧,但《第三度嫌疑人》還是想說:

不管怎麼陰差陽錯,善意還是維繫了世界的兩端。

就像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覺得哪個故事才是真相呢?

真相不是絕對的。

是枝裕和將自己擅長的人文主義融入到懸疑犯罪片中,案件真相之外,延伸的法理、人情、人性才是最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

今日互動

你最喜歡是枝裕和的哪部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影評Mtalk 的精彩文章:

他64歲下潛10000米「搞科研」只為拍電影,68歲的張藝謀也開始突破
景甜:一年365天,可能我有300天都在拍戲

TAG:今日影評M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