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怎樣才能成為太醫,太醫有何職責?
作者:林小靜,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太醫指的是專門為皇帝以及宮內身份尊貴的皇族、妃子等人看病、治療的人,在很多人眼中,太醫這一職業外表光鮮,有著較高的地位。但是太醫的真實處境並不像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好,在清朝,太醫可以說是屬於比較「苦」的職業了,具體可以表現為三點:
太醫問診
一、門檻高:不是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可以做太醫,一般來說,要想進入宮中做名太醫,首先如果你本人是本省民醫或有舉、貢、生、監等職銜,清制規定,凡是要進入太醫院學習的,必須有9名六品以上官員推薦;如果沒有職銜,必須要親自赴太醫院申請,而且錄取率較前種情況要低很多。進行到這一步,還只能說具有被遴選為太醫的資格,其後要進行專業性的面試,面試通過者,被稱為醫生,可以進入到太醫院學習。在太醫院學習期間,每年分四季要參與考試,考查醫生的學習情況。其後,會由禮部主持選材考試,這類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內容從《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選取。考中者稱為「醫士」,考察通過後,被授為御醫,不中者照常肄業,一般來說,能通過考試者屬少數。
網路圖
二、事務多:太醫最主要的職責便是給皇帝以及宮中妃嬪、皇族看病,每次看病時都會有專門的御藥房太監太監,太醫為皇帝診治疾病時,須會同太監、內局合葯,開具的藥房必須交由太監收管,以憑查考。太醫開配方煎藥,葯要倒兩杯,一杯先由太醫嘗,另一杯再進皇帝服用,「君有疾飲葯,臣先嘗之」。除了給宮裡的人看病,必要時太醫還要出宮給諸王公貴族、文武大臣視疾,在文武會試時,太醫也要在場提供醫療保障。在一些特殊場合,比如皇帝行圍,各地巡視、遊玩時,太醫也要跟隨前往。
問診場景
三、風險大:太醫院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皇帝及宮中皇族,因此一旦聖體有任何不適,太醫便要被問責。清朝不少皇帝喜歡研究醫藥,因而經常左右太醫開處方,而太醫縱使有高明的醫術,也不敢違抗聖命。比方說(1712年),正黃旗四等侍衛布勒蘇患病,太醫的診斷結果是「狂病」,但康熙認為太醫診斷有誤,批其「非良醫」,同時又派其他太醫再診,也得出「狂病」的結論,康熙頗為不悅,當場否定了太醫們的診斷。此外,宮中治病,主要看療效,因此一旦出現某太醫開的藥方對病情無多大作用時,該太醫就要被處分,若是碰上皇帝患病醫治無效而駕崩的情況,太醫很有可能就性命不保了。最典型的便是同治皇帝因出天花而死後,曾為他診斷的太醫均被革職,帶罪當差。
參考文獻:
1.陳可冀、周文泉、 江幼李:《太醫難當——從清代皇帝有關醫藥的硃批(諭)看御醫》,《故宮博物院院刊》1982年第3期。
2.單士魁:《清代太醫院》,《故宮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3期。
3.黃旭:《清代太醫院制度探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年5月。
4.翟文浩:《清代太醫院診療制度研究》,北京中醫院大學碩士學問論文,2014年。
編輯:趙培文
※清朝時期的宮廷銅版畫是怎樣個情況?
※章學誠是誰,他對清代方誌學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TAG:季我努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