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遭質疑局長被罷免,家長希望恢復滿堂灌、題海戰術、考試排名
河北張家口市涿鹿縣一場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在質疑聲中進行了兩年多,部分家長認為教改後教師講課不足,希望恢復到「滿堂灌、題海戰術、考試排名」等傳統模式,並提出罷免縣教育局局長,最終以主導教改的局長郝金倫辭職而告結束。涿鹿官方近日表示,充分尊重民意,全面停止中小學「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三疑三探」,即將課堂教學分為四個環節,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這既是教育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改以來,地方湧現出的中小學教學改革樣式之一,也是對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模式的顛覆。改革的意圖在於促使學生學會主動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同時養成敢於質疑、善於表達、勇於評價和不斷反思的品質與習慣。
「三疑三探」課堂教學模式並非涿鹿教改的原創,而是從河南省西峽縣借鑒而來。據《河南日報》報道,「三疑三探」西峽模式實現了學生創新能力和升學率的比翼齊飛,三年來,這所地處偏遠山區的縣級高中,616名學生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同時本科上線率達到了95%以上。
這樣一套被實踐證實科學有效、且被國內多地中小學視為樣板的教改方案,卻遭遇了「南橘北枳」的尷尬。不得不承認,作為主導教改的涿鹿縣郝金倫局長,對教育改革有著深深的情懷。在他看來,無論多長時間的滿堂灌、題海戰術,以及對孩子們野蠻的張榜公布成績等,都是誤人子弟。這也正是他辭職的主要原因。
情懷,絕對是成就一番事業的起點,卻不是改革方法論的全部。
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高考仍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而成績成了評判教改方案優劣的唯一指標,因為對很多縣城和農村的家長來說,孩子憑藉高考競爭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是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
如此,一種教改方案只有讓人們真切地看到結果,才會形成最大公約數的共識;否則,無論將教改方案闡述得多麼合理,很多家長也不願、甚至不敢拿孩子當「試驗品」,而寧願抱守曾經看到過結果的傳統模式。
這是當下各地探索基礎教育改革的最大困境。
就像過來人朱清時所說的:像教改這樣的大事,一定要兼顧犀利和溫和兩個方面。如果涿鹿教改能夠多一些耐心,在每所學校先行開設實驗班,交由家長和學生自主選擇,待學生們嘗到甜頭後再大面積鋪開;如果涿鹿教改能夠再溫和些,而不是伴隨「三疑三探」還推廣了思維可視化技術、學習力課題等一系列改革,或許改革之路會走得更穩健一些。
怎堪情懷太重,總想一氣呵成。這真是兩難之事,當為各地教改探索所深思與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