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高方散文:茶香靜日

高方散文:茶香靜日

茶香靜日

GIF

曾樸在小說《孽海花》中寫過,萬國博覽會上各國公使夫人使盡渾身解數只為一逞才智盡展本國風采,而中國的公使夫人於一眾人等莫不揮汗如雨的展會之中僅設一小小茶桌即憑藉盞盞驅濁清神的香茗獨佔鰲頭盡領風騷。其聰慧多智在很長的時間內被傳為佳話,中國的茶香韻味也隨之一路裊裊深入了西方名流的視野。小說里的這一幕其實是真實事件,於史有據。 茶是姓「中」的,它早已不生於山野而生於人心。茶香在中國盛傳久矣,其於國外的影響更有起於唐宋的「茶馬古道」為證。相傳從神農嘗百草開始,茶就成了中國人生活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從藥用、食用到飲用,茶在物質功能之外又漸次生出永不磨滅的抽象意韻,成了中國文化至為必然也至為必要的組成。茶聖陸羽在《茶經》中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字,或從草,或從木,或草木並。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說:「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苦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與茶相宜。」

GIF

茶在我心中素來與君子同名,我便總喜歡尋機親近於它。曾慕名參加過一個茶文化暨紫砂文化節,流連於我所不懂的各色名茶與紫砂茶具之間,並順便看了幾場茶藝表演,心中不免略有所感。

如今的茶藝師多為女性,這或許源於茶性之柔。我是一個對茶多有偏愛,又對女性頗多挑剔的人,因此便總覺得身為茶藝師的女孩子可以不必身段苗條、貌美如花,但總要有幾分古典氣質,方能更好地展示積澱四五千年的茶韻與茶香。茶藝表演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是要藉助雙手來展現的,你可以忽略茶藝師的臉,卻惟獨不能忽略她的手,你不能想像那些精美的白瓷碗、紫砂盅、玻璃杯和那些形色不一的茶的葉片會在一雙欠缺美感的手中幻化出形神俱在、酸甜苦澀香甘俱全的氣息。所以,我覺得茶藝師最好還要有一雙纖纖素手。我知道,我是有點苛刻了,但我的確是這樣想的。並且,我想,因為是傳播茶文化的使者,茶藝師的口才也要是極好的,除了成套的言語招式,她們最好還能根據茶客的具體情況加入應景的語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互動,帶領茶客共同進入茶文化芬芳馥郁的境界。此外,她的語音要美,語調要柔,總之要與茶性相吻合,要能夠呈現出不急不徐、不焦不躁的浸潤與張揚。

GIF

茶藝表演是展示和傳播茶文化的一種便捷的途徑,其目的之一也是要愉悅他人,所以要求茶藝師的表情、動作要與背景音樂相配合,並與觀眾形成良好的互動。好的茶藝師在表演中能夠像功夫高手一樣達到人茶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我那天所見的茶藝師幾乎是清一色的女性,多數穿著旗袍上場。可是茶道專家說過,茶藝師的服飾是分節的,是所謂「上衣下裳」的形式,一件式的旗袍雖是華服卻也算不得恰當,而她們的旗袍又大多太短,長度大約止於膝上一掌,於是味道就更加不對。這些茶藝師差不多都是剛剛二十齣頭的年紀,經過專業培訓,動作和語調都還比較柔美、舒緩,但她們都還太年輕了些,大多又不是生長在茶鄉,沒有深歷茶文化的薰陶和濡染,於是她們很難在內心裡真正懂茶。不客氣地說,她們中的許多人對茶的理解恐怕還不如那些茶文化界以外的人。

前段時間,一位做古典文學研究的教授來我們的城市參加學術活動,我與他的師妹和學生一起去迎候他。剛剛進入房間,還未來得及洗去路上的僕僕風塵,教授就「命」我們燒水、洗杯子,茶几上的兩隻和洗漱間的兩隻放在一起湊足了四隻玻璃杯。教授從自己的行李箱中取出一個不小的茶葉罐,他說那是前些時候他去杭州一個朋友送的,對方千叮嚀萬囑咐只有一句話,就是告訴他這茶決不可以送人。我不由地笑了,這一定是今年上好的春茶,凝結著好友的滿腔情意。而出門只有兩三天卻帶著那麼大的一個茶葉罐,足見好茶已成了教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良伴。

GIF

茶几上的玻璃涼杯是這家賓館每個房間都有的標準配置,卻正是最適宜沖泡西湖龍井的容器。只見教授先用熱水溫壺,然後放入茶葉,卻只衝入大約五分之二的溫水。在我們的詫異中,教授一邊與我們閑談一邊輕搖涼杯,在他的輕搖之中,茶湯開始漸漸顯色,龍井特有的綠正在慢慢地滲出來。又過片刻,教授方才將水續滿,而水波寧靜時,我們驚異地發現,茶葉竟根根直立在水中,呈現出一旗一槍的特徵。及至香茗在手,小心翼翼地品上一口,真的是齒頰芬芳,回味無窮。我不懂茶,品不出更加細微的口感,因為初次見面又不敢問教授這該是「明前」還是「雨前」,卻著實感受到了龍井的色綠、香郁、味甘、形美。後來經人指點我才知道,教授的手法是三種最為正宗的西湖龍井沖泡法中的一種,看來我真是少些眼界。

某次和一位師兄一起去拜訪我們自己的導師。先生捧出來的待客的是一套紫砂茶具,杯子的大小隻介於桂圓和荔枝之間。我自己也有還算精巧的紫砂,卻從沒觸摸過如此小巧的茶器,誠惶誠恐地接過來,緩緩地嗅輕輕地啜,是正宗安溪鐵觀音的味道。據說,沖泡鐵觀音最宜用白瓷或是紫砂,用白瓷者重在觀其色,用紫砂者重在品其香,看來我的學者老師更像是一個抱持實用主義的人,就像他的學術風格,雖靈性畢現卻是以篤實通達為基底的。

GIF

文人與茶從來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蘇東坡「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妙手偶得不但流傳甚廣,也常為大江南北的茶藝師所引用。鄭板橋的對聯「從來名士能評水,自古高僧愛鬥茶」,更是將俗世茶香與禪家意趣巧妙接合後直白地示於人前。

茶文化中從來就有「禪茶一味」之說,這是將茶性與茶香引入了柴米之外更為空靈的境界。佛家講「初學坐禪調五事」,所謂「五事」即是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調心,而飲茶所帶來的好處恰恰符合佛教的教義與生活方式,茶也因此慢慢溶於其間成了佛教的「神物」。古往今來的僧人大多愛茶、嗜茶,許多立於茶鄉的寺廟甚至有自己的專屬茶園,並有專門的僧侶研究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所以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茶聖陸羽本是一個棄兒,為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所收養。相傳因陸羽不喜誦經學禪,智積禪師便命他學習沖茶以養其性,終使離開龍蓋寺後的陸羽以茶得道。

「禪茶一味」也會被小說家借去。《紅樓夢》里最懂茶之滋味的不是賈母之類年高歷久的老人家,也不是賈政之類趨風近雅的官場清流,而是居於方外的出家人妙玉。

GIF

作為「開門七事」之一的茶在《紅樓夢》中早已佔據了飲食之外的次席,但最精妙的論茶文字並未出現在鐘鳴鼎食之賈府的日常生活或是某一重要生活場景,而是見於第四十一回妙玉的修行之處櫳翠庵。「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不但借烹茶之事將人們素來愛重的寶黛釵三人襯托成了地地道道的「俗人」,而且將品茶細事娓娓道來,並首次出現了「舊年蠲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這樣明白無誤的清雅提示。

明人許次紓《茶疏》中曾寫道:「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說:「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近人徐珂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有「烹茶須先驗水」之說。我國古代認為雨水、雪水為「天水」,《西遊記》里也稱其為最宜送服靈藥的「無根之水」。茶是天精地華所孕,雨水雪水則是上天的恩賜,較山上水、河中水、井下水尤勝一籌,故而二者相配方才是品質上乘的天然之道。

GIF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厚古薄今的人,我喜歡現代文明甚至迷戀都市繁華,但總覺得如今的生活缺失了古人的清雅與精緻。就拿最瑣碎又無法跳脫的日常生活來講,古人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就是說,即使對於最為貧苦的人家而言,少了上述七樣中的哪一樣日子都不能成其為日子。可是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絕大多數現代人已拋棄了其中最具精神屬性和文化意義的茶香。

古人飲茶重在取其清心養性之道,今人飲茶多繼承之,但也有人日日捧著普洱作牛飲狀純為其減肥之功,其義不謬卻多少對茶道略顯不敬。我寫散文的時候案上常要備些零碎小食,點飢之外以佐茶香;但我沉入所謂學術或讀書或寫字之時,手邊卻只需香茶一盞,這或許也算是特別的癖好吧。

GIF

作者簡介

高方教授

文學博士,散文作家。

十歲粗讀紅樓,二十歲發表習作,

而立後投身學術。熱誠為人,冷眼處世。

顧盼間詩酒閑情,轉身處筆墨文章,

借爾淺碧深紅色,著我素箋度錦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15家紐約最美貌的英式下午茶,快跟閨蜜約起來啦
據說全北京最有好奇心的人都喝過這碗茶——老北京衚衕里的茶,還能這麼喝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