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會破碎,但卻破碎地活著
我有位以前同事,姑娘,整個人很文靜淡定,與世無爭的模樣。是位佛教徒,西紅柿雞蛋湯都不喝。她離職後,大概我是她唯一還在經常聯繫的同性別同事了。
她出去後換了份非常不錯的工作,工資高待遇好。很會安慰人,我心情不好的時候,經常開導我。
其實我說這些,想表達的是,她有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對生活的道理都懂。我一直認為她的心理狀態比我要好、要強大得多。
兩年前,她姐姐突然聯繫我,說她不上班了,要退房、辦離職、社保轉移等一系列事情,找到我問問流程。
然後知道了她的情況,感覺她是一下子就垮了。在家裡休養了半年,沒有任何好轉跡象,送去了醫院休養。一年後接回來,在家裡待了半個月左右,就離家出走了。
她離職之後就沒能夠和她聯繫上了,只詢問她姐。我有兩次問她姐是否可以安排和她通電話,都沒有下文。也許是她本人不願意,也許還是沒法和人溝通。
一直令我不解的是,在她出事前,我們算是好朋友,經常去她那玩,但是從來沒感到她情緒方面有異常。我說過,她開導我的時候比較多,輪不到我來安慰她。
我不解的是,這樣的人會得抑鬱症?
在《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中,作者馬特.海格寫到,「它(抑鬱症)能感染百萬富翁,髮絲柔順的人,婚姻幸福人士,剛被升職的人,會跳踢踏舞,玩撲克牌魔術,彈吉他的人,毛孔緊緻的人,狀態更新里散發著快樂的人—總之外表看起來毫無理由抑鬱的人」。
所以你看,抑鬱症並不是說看起來有理由不開心的人才會有,和你本身幸福苦難並無關係,它不挑誰,就那樣來了。
而我們也知道有很多名人光芒萬丈、榮耀加身。但是卻患了抑鬱症,有人嚴重到結束自己的生命。那麼多人,你看他們開心,就真的開心嗎?背後會不會是有一個千瘡百孔的心理狀態呢?
在很多地區,自殺占死亡人數的1%,已超過因各種疾病死亡的人數,而自殺的人大多數是抑鬱症患者。所以可以說,抑鬱症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抑鬱症殺死的人超過其他暴力形式,像戰爭、恐怖主義、人身攻擊致死的人數總和。這個數據是不是很觸目驚心?
不管你如何不相信,但它是真實存在的。
《活下去的理由》的作者馬特.海格在24歲時,很不幸,成了抑鬱症患者,如大多數重症患者一樣,他曾經無數次地想要自殺,並且還可怕地付諸行動。但是很幸運的是,每次他都在最後一刻把自己從深淵拉了回來。
他也慢慢地,慢慢地,把自己從抑鬱症邊緣拖了回來,並且把自己的親身經歷,那些痛苦的過往,精神上的崩潰至無所適從,由此引起的身體上的不適,思想的黑暗詭譎,自己又如何在愛的陪伴下一點一點從深淵往上爬,都寫成了文字記錄下來。
在讀這本書時,我心裡會有陣陣恐慌,還有就是無盡的悲哀與同情,因為有的情緒與感覺竟然那麼似曾相識,甚至於我現在也有。
因為感同身受,所以心有憐憫。
《活下去的理由》文章格局類似於日記或者散文,一小篇一小篇,作者對自己曾經有過的孤獨、驚恐、絕望、脆弱、憂慮的精準描述,看來讓人聲聲嘆息、震驚而憐憫。
「他們只想脫離痛苦,他們想從著火的腦袋裡逃離出來,因為在那裡,各種想法燃燒著,煙熏著,像各種舊物被縱了火」。「那感覺就像我眼見著周圍都是冰塊,我卻只能將手放在滾燙的火爐上。」「這種永遠找不到精神安寧的感覺令我筋疲力盡,每個積極的念頭都胎死腹中的感覺令我痛不欲生」。「我感覺自己被困在龍捲風裡」。「抑鬱症和驚恐症形影不離,我恐懼一切,甚至害怕自己的影子,如果我注意某種事物太久,我會發現裡面藏著惡意,某種邪惡勢力」。
如果說語言還是很抽象,讀過就忘,不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我們看一張名畫,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的《吶喊》。
像我這樣不懂畫,沒有接受過訓練,也沒有藝術細胞的人第一眼看到這幅就有強烈的不適感,那是什麼?對,驚恐!
誇張的變了形的人物形象,在尖叫、吶喊,似乎畫中人內心也充滿驚恐、壓抑。整張畫面陰森、扭曲。畫家談起來時,也說他的創作靈感來自一次存在性恐懼。
不知道此刻的你狀態如何,這幅畫中表達的主題可以說是抑鬱症患者萬千情緒中的一種,僅此一種,就讓正常人心緒難平,再加上其餘呢?
惶惶驚恐如在籠子里的小兔、痛苦、沉悶、悲愁、失望、焦慮……這是抑鬱症患者的日常。他們不是公主病、不是玻璃心、不是矯情做作、不是嘩眾取寵。
他們確實是承受不住了,要崩潰了。
所以,如果你了解,請給他們多一點關愛,他們真的、真的很無助。
幸而,馬特有位很愛他、很偉大的戀人。在戀人的幫助下,馬特.海格開始了療愈自己的過程,閱讀、運動、寫作…..他漸漸走到了陽光下。
到最後,我們很難想像那些充滿智慧的話是從一位曾經被痛苦折磨的體無完膚的人說出來的,後來的馬特對世界的洞察與了解,有一種清明與睿智,「我們本身就像宇宙一樣浩瀚、複雜。人類進化的太超前了,作為第一個能夠全能感知宇宙之浩瀚的物種,人類也有了能夠感知宇宙般浩瀚的痛苦與黑暗的能力,或許這就是人類智慧的代價」。
「我恨抑鬱症,我怕抑鬱症,甚至恐懼它。但與此同時,它造就了今天的我。對我而言,如果抑鬱症是我感知生命所要支付的代價,那我心甘情願承受。承受著,我心歡喜。」
我想,這是作者因為痛苦與迷茫而對自身的探索,開始學會了用一種接受的心,安靜的心來承受遭遇的一切吧,他慢慢看開了,釋懷了。學著放生自己,與自己講和。而這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對待生活的態度。
TAG:咪小小貓的鮮衣怒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