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服務實體經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方式

服務實體經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方式

在金融科技構建首都金融發展新生態專題培訓會上,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一鳴做了會議報告,他表示:「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的金融創新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有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金融創新的根本目標,避免金融資金「脫實向虛」,才能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正確認識和處理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創新的目標,才是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方式。」他這樣說

何謂金融的本質

金融有六項基本功能:一是融通社會資金為實體經濟在不同經濟主體、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之間配置資源,使得不同經濟主體可以跨期投資和消費。二是集中資本、分割股份,集中小額資金、短期資金,解決大額、長期資金需求。三是清算和支付結算,提供便於商品、勞務和資產交易的支付清算手段;降低商品、服務和各種資產的交易成本。四是形成價格,提供價格(利率、收益率和匯率等)信號,幫助協調不同經濟部門的非集中化決策。五是分散、管理風險,提供應對不測和控制風險的手段及途徑,將風險轉移到風險承受能力高、風險偏好強的經濟部分或主體。六是解決激勵問題,幫助解決在金融交易雙方擁有不對稱信息及其帶來的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和「委託-代理」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盧卡斯曾說過,「金融的發展是跟隨實體經濟需求的引導,當實體經濟有需求時,金融就自然而然發展起來了」。而實體經濟主要需要四種金融服務:一是多樣化融資需求,不僅需要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更需要中長期貸款、項目貸款、無形資產抵押貸款。需要股權融資、債券及更多樣化的融資方式。二是風險管理,藉助金融機構的風險分散和管理功能,降低企業面臨的宏觀經濟波動風險及行業風險。三是綜合性金融服務,包括投資顧問、諮詢、市場交易、資產管理等方面的服務。四是金融信息服務,採用大數據手段,匯總行業信息,為企業收集並分析行業數據,為企業的生產、投資決策提供依據。

金融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的過程就是不斷創新的過程。熊彼特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指出,「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也就是企業家對企業要素實行新的組合」。而金融創新是指通過增加新的金融產品、運用新的金融工具、變更現有的金融制度、或擴展金融服務對象範圍,以獲得現有金融服務無法獲得的利潤。金融創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業務的創新,包括金融產品、金融交易方式和服務方式、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二是金融制度創新,就是作為金融管理法律、法規的改變以及這種變革所引起的金融經營環境與經營內容上的創新。三是金融技術創新,以數字化和信息技術為基礎,用先進的技術完善金融體系建設,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效率。

目前,中國的金融創新存在很多優勢,諸如:商業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新興金融機構蓬勃發展;金融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政策支持金融創新的力度持續加強;技術進步,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為金融創新提供新的金融技術創新方式;在結構性改革階段,產業升級和新動能的出現為金融發展提供新的服務機遇和服務對象;以金融創新推動傳統金融機構自身轉型升級。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壓力和挑戰,具體包括:金融業發展滯後於實體經濟需求;針對盈利的創新多、針對風險分散的創新少;商業銀行負債類業務創新多、資產類業務創新少;傳統金融機構創新動力不足;金融監管(能力)不足;金融創新的風險問題突出,未來平衡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難度很大;對金融機構風控能力要求提高;國際金融機構帶來更大競爭壓力等等。美國前財長薩默斯曾說:「金融創新如同飛機,它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方式,能夠讓人們更快地到達目的地。不過一旦墜毀,後果將非常嚴重。」這句話表明,不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的金融創新無異於飲鴆止渴,只會給經濟體系帶來金融風險,不利於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經濟體系的穩健運行。只有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金融創新的根本目標,避免金融資金「脫實向虛」,才能避免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正確認識和處理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的關係,堅持以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創新的目標,才是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方式。

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可通過七種形式:一是提高資產流動性,可通過信貸資產流轉和證券化以及應收賬款交易平台的方式實現。二是融資,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自動放貸系統。三是實現風險管理,比如期貨、期權套保、人工智慧的反欺詐等等。四是降低成本,通過應用利率互換,以及利用期權降低投標成本。五是創造價值,投行不僅使企業實現上市融資,而且也可為企業輸入價值,實現戰略規劃與業務協同。六是推動項目,比如股權眾籌等投資組織形式方面的創新。七是降低交易門檻,餘額寶的天弘貨幣基金就是很好的案例。

金融科技在銀行業的五大應用

第一,開闢觸達客戶的新路徑。相對於傳統的線下獲客,互聯網具有用戶和渠道入口的巨大優勢,利用互聯網技術,金融機構有效突破地理和距離限制,極大提升了觸達及連接用戶的能力。

第二,實現金融服務的新體驗。業務可在線上完成,操作流程標準化,用戶不再需要排隊等候,業務處理速度快,實現了為用戶提供7×24小時跨市場、跨地區的服務,還可以針對不同用戶推出個性化產品和服務。

第三,革新傳統業務的服務模式。支付清算方面,網路支付具有能夠滿足用戶存、取、借貸、理財、記賬等多元化需求的特點,促使商業銀行積極推動數字賬戶快速融入社交、旅遊、消費等生活場景;融資借貸方面,「去中介化」的網路融資理念已經逐漸被社會理解並接受,商業銀行需要搭建融資平台,對接投融資需求,重構借貸業務模式以獲取新的競爭力;理財服務方面,技術成熟降低了理財服務門檻,促使網路理財放量增長,銀行可藉助機器人投顧變革傳統的服務方式、提升運營效率,進而將服務客戶擴展至大眾市場。

第四,驅動銀行實現渠道融合。互聯網金融服務已經深刻改變了用戶的偏好,佔領了大量的用戶入口。在零售業務上,網路金融服務能夠幫助客戶迅速自如地實現資產轉移;在對公業務上,新興科學技術和金融產品加速優質客戶的「脫媒」,可選融資渠道不斷增多,導致存量信貸資產質量下降,利潤增速下降。在此背景下,傳統物理網點數量優勢及服務方式已無吸引力,商業銀行必須構建以網路支付為基礎,移動支付為主力,實體網點、電話支付、自助終端、微信銀行等為輔助的多渠道融合的服務體系。

第五,推動風險控制的新探索。互聯網信息技術解決了銀行信息不對稱和風控難題,用更為有效的方法找到了互聯網銀行風控的完美途徑。互聯網銀行依靠其底層的海量數據,通過挖掘分析提供充分的參考信息,並依託線上模式,逐漸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破局策略。通過挖掘客戶信息、產品交易、信貸行為、徵信、合作方和第三方平台等多個不同領域的風險數據,對客戶進行綜合的評價和推斷,形成細緻的客戶分群和誠信評級,立體評定客戶的最高可授信金額。在反欺詐方面,通過分析客戶線上行為的一致性、終端設備、IP、區域等信息,以及分析客戶與客戶之間信息所呈現的共性特徵,預測客戶申請和交易中的欺詐可能性,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集團性、規模性的欺詐行為。

基於金融科技,市場上出現了五大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創新銀行:一是網上銀行,就是網上形式的傳統銀行業務,包括銀行及相關金融信息的發布、客戶的諮詢投訴、賬戶的查詢勾兌、申請和掛失以及在線繳費和轉賬功能。還包括新的金融創新業務,比如個人理財助理是網上銀行重點發展的服務品種。二是微信銀行,將銀行客戶端移植到微信上。藉助微信八億用戶群更接地氣,可以將銀行的服務理念最大化。三是手機銀行,延長了銀行的服務時間,擴大了銀行的服務範圍,無形地增加了許多銀行經營業務網點,真正實現24小時全天候服務,從而大力拓展了銀行的中間業務。四是電商平台,商戶對客戶模式下的購物、訂票、證券買賣等零售業務,以及商戶對商戶模式下的網上採購等批發業務的網上結算。金融科技會持續為各類初創和成熟電商提供更優、更好的互聯網金融服務。五是直銷銀行,主要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電話等工具實現後台處理中心與前端客戶直接進行業務指令往來。(國際融資記者僅一根據王一鳴演講整理)

2018年(第八屆)「十大綠色創新企業」評選推薦正在進行時

評選目的:

推出為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的綠色創新企業的典範,彰顯AI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氣候智能有效實踐,為綠色金融提供引領性新動能項目。

評選範圍與標準:

企業性質:在資本市場上市或非上市的股份、國有、民營、獨資、合資企業;

行業: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創新氣候智能,以及高端智能再製造、高效節能、清潔能源產業相關的領域;

綠色創新技術:國際國內領先的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企業自主創新知識產權;

能夠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為實現綠色發展做出了創新、引領性貢獻;

其創新技術已在市場上示範應用,並能夠對國家、對本行業產生積極影響力;

能引起市場和政府的較大關注度,或引發某些政策與行業規定的出台;

企業的商業模式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盈利空間。

評選流程:

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31日期間,國際融資評選項目工作組接受來自企業的自薦和機構的推薦;

2018年4月1日至5月15日,國際融資評選項目工作組完成對入圍初選企業的推薦報告,並提交由業內資深專家與投資人組成的50評委專家團,由50評委專家團對20家入圍初選企業進行初評;

2018年6月,經德高望重的業內權威專家組成的獨立評選團對50評委專家團評選結果進行複議,最終勝出2018「十大綠色創新企業」;

2018年7月初,在《國際融資》第7期上發布2018「十大綠色創新企業」評選結果並於2018(第九屆)清潔發展國際融資論壇上舉行2018(第八屆)「十大綠色創新企業」頒獎典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融資 的精彩文章:

迎接創投業的未來需做好哪些準備

TAG:國際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