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國演義——劉備究竟輸在哪?

三國演義——劉備究竟輸在哪?

曹丕其實是希望孫權被打敗的。所以故意說劉備不懂用兵、不會打仗,那是在慫恿孫權快點打。曹丕最希望看到的結果,可以依等級次序排列如下:

1. 打的兩敗俱傷,對曹丕最為有利!

2. 打傷了乙方孫權,對曹丕也很有利。

3. 打傷了丙方劉備,對曹丕也還是有利的。

4. 兩邊都沒打傷,曹丕也可以接受,再繼續等唄。

夷陵之戰,陸遜打敗了劉備的8萬人,不是殺死了8萬人,蜀國總共才11萬兵,死8萬那就滅國了!這一戰,劉備最精銳的中軍沒有受損,前軍4萬最多死了2萬,再就是死了一些號召而來的少數民族的部隊。8萬的陣營一旦被擊破,就是兵敗如山倒,亂了套。逃回去還可以再慢慢整編。總之,致使蜀國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輕易進攻別國。陸遜也沒有乘勝追擊,因為他估計曹丕要出手了。曹丕果然真的來襲擊東吳,但見防範得宜,只好退兵做罷。夷陵之戰,劉備究竟輸在哪?

從戰爭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前倒推復盤:

倒1:陸遜攻破蜀營,蜀兵大亂,劉備逃跑。這個時候,劉備如果頑抗到底,做最後的殊死搏鬥,則勝負難以預料,說不清楚的。既然他放棄了頑抗,選擇逃跑,那麼,敗局就此確定了。所以,這一仗的失敗是從「陸遜攻破蜀營」開始的。陸遜不能攻破蜀營,則劉備不會逃跑。

倒2:陸遜攻破蜀營,是否屬於必然?凡是戰爭,就具有不確定性,在均勢狀態下,贏,沒有必然性。陸遜攻蜀營的時候,和赤壁之戰是不同的。赤壁之戰,從一開始就在策劃如何用火攻。而夷陵之戰一開始並不是用火攻,是在第一進攻方案失敗了之後,才臨時改用的火攻。第一次進攻是真正的偷襲,最佳時機,勝率非常高,結果卻是失敗的,這就充分說明了勝負的不確定性。劉備也不一定會因偷襲而失敗。第二次進攻,已經談不上偷襲了,因為劉備已被驚動了,多少要比第一次有所防範。結果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陸遜在最開始可能沒有想到。

要是這第二進攻方案又失敗了,那肯定還有第三、第四進攻方案。在陸遜攻營的時候,劉備犯有戰術錯誤。即:當陸遜第一次偷襲失敗後,劉備應該再和以前一樣,派人上門挑戰,誘攻、佯攻都是可以的。針鋒相對不吃虧。陸遜至少又要閉門不戰,延緩進攻的時間。但是敵人進攻之後,劉備見守住了,就沒有反攻。這就很明顯有誤,他來打你,你不管他的,就等於是繼續讓他存在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進攻的機會,總有一次是會得手的!因此,這個地方有誤。但這只是戰術錯誤,戰術錯誤沒有戰略錯誤嚴重,所以,這還不算致命的問題。

倒3:放棄水軍,舍船就步。吳軍反擊,是在看到劉備「舍船就步」後決定的。這個問題,劉備的錯誤不算大,因為無論你做出任何樣的行為,精明的對手總是可以找到一些破綻的,任何人的行為總是存在一定的「失」,不可能完全不暴露任何信息。

孫權抓住了這個機會後,才開始準備和他對決的。從「準備對決」到「對決結束」,這一過程是雙方在戰前都不可知的。究竟誰勝誰負,沒有定論的。博弈的雙方,在決鬥之前,都是認為自己是「必勝」的,否則,博弈不起來的。正因為雙方都判斷自己可以戰勝對手,所以才敢去打對手,這就構成了一個矛盾衝突,而事實很殘酷:總有一方的判斷是錯的!錯的一方將輸掉!雙方都有戰勝對手的條件,雙方都判斷自己可以戰勝對手,也就是說,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某一方是必贏的,各有不同比例的勝算。單純的從戰鬥過程中,得不出比較確定的結論。

那麼,再進一步望前推,劉備的錯誤,就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劉備發動戰爭的目的不是拚命,只是想要得到左荊州。他把部隊都拉到前線去恐嚇孫權,這一局勢和前期孫權向他勒索右荊州時是一模一樣的。當時,劉備奪了益州,剛剛完成了跨兩個州的計劃,孫權就要他還荊州,他不還,孫權又要他只讓出一半,把右荊州給孫權,他也不幹。於是,孫權大怒,把部隊都拉到前線來恐嚇劉備,孫權親自坐鎮,和這一次戰爭的發動狀況是一樣的。孫權強行佔領了半個右荊州,關羽率眾抵抗,當時的關羽,就相當於現在的陸遜,當時的孫權也帶了約有4萬左右的人,雙方對峙,一觸即發,形勢非常嚴峻,和這一次戰爭的對峙局面也是一樣的。

基本上,這一次的夷陵之戰,就是上一次的翻版,不同的是:上一次在右邊,這一次在左邊。上一次最終沒有打起來,這一次卻打起來了。上一次孫權成功的勒索到了右荊州,這一次劉備失敗了,沒有勒索到了左荊州。為什麼相同的局面,相同的起因,相同的過程,卻結果完全不同?究其根源,上一次孫權勒索右荊州時,曹操正在攻打漢中,存在甲方對乙方劉備施加壓力的外部條件。劉備害怕失去漢中,不得不滿足丙方孫權的勒索,被迫把右荊州給了孫權,所以孫權得逞了。而這一次,劉備勒索左荊州時,曹丕沒有攻打東吳,並不存在甲方對乙方孫權施加壓力的外部條件。所以劉備就不容易得逞。

因此,劉備的錯誤,是錯在發動這場戰爭的「時機」上。這個時候,劉備如果採用「等招」戰術,等待甲方對乙方施加壓力這個外部條件出現時(若不出現,則繼續等),他再乘機跑過去勒索,那就很容易得逞了!孫權迫於壓力,就不得不把左荊州輕易送給劉備。

1. 選擇在甲方對乙方施加壓力的時候,劉備再跑去搶左荊州。乃必勝之道!

2. 甲方沒有對乙方施加壓力的時候,劉備去搶左荊州。則或許勝、或許敗。

兩相比較,優劣自現。劉備一生打過無數次敗仗,前面的基本上都是形勢所逼,並沒有什麼錯誤的。而這最後一仗,則明顯的是犯了戰略錯誤。可能是年紀大了吧。在正確的時,做正確的事。切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三國時期,為何孫權不重用鳳雛龐統?歷史專家:一個原因
新雅閣、新凱美瑞、邁騰對比 堪比三國孫權劉備曹操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