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三大水師之一的南洋水師為何無疾而終?
特約作者:路過蜻蜓
南洋水師,或作南洋艦隊、是清朝洋務運動中建立的其中一支現代海軍艦隊。正式建立是在1875年,命時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楨建立。至1884年中法戰爭前已頗有規模,有巡洋艦、炮艦等十七艘約二萬噸。那作為晚清三大水師之一的南洋水師為何無疾而終呢?
1.沈葆楨的不幸去世
船政大臣沈葆楨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真正籌建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主管為水師提督,受兩江總督節制,主要基地設在上海吳淞。並由粵海關、江海關和江蘇、廣東、福建、浙江、江西和湖北等省厘金內提取白銀四百萬兩,作為海軍經費。因沈葆楨的努力,南洋水師有了較大的發展,然而1879年年沈葆楨不幸死於任上,此後南洋海軍艦隊便一蹶不振。
沈葆楨
2.清廷更重視北洋海軍的建設
晚清海防戰略布局自構建之初即對北方海防實行傾斜,至最後定型時不可避免地出現畸輕畸重、重北輕南的海軍建設與布局,為中國海軍造成了歷史的遺憾。1884年,由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荃奏請清廷,委任長江水師提督李成謀統領南洋軍艦,南洋水師初具規模。至甲午戰爭爆發時,有資料可查的有6艘快船(巡洋艦)、15艘炮艦和2艘運船,實力僅次於北洋水師。南洋水師自建軍起就一直沒有發展,只能在江浙近海巡弋。1885年後就停止了南洋海軍的裝備採購;雖然南洋海軍主持者希望增強南洋部署以策應北洋,以便充分發揮海軍布局的整體效應,但無奈以其15艘艦艇,1.9萬噸的規模,無法力挾東南。
北洋艦隊
3.無疾而終的結果
1884 年中法戰爭爆發前南洋海軍已頗具規模, 有巡洋艦、炮艦等 14艘。中法戰爭爆發後, 法軍一度企圖侵佔中國的台灣, 但遭到台灣軍民的堅決抵抗。為了支援台灣軍民抗擊法軍侵略, 南洋海軍決定派「南琛」、 「南瑞」、 「開濟」、 「澄慶」、 「馭遠」五艦援助台灣。在這次行動中, 南洋海軍的「馭遠」、 「澄慶」二艦自沉在石浦海港中。後來, 「橫海」號執行任務時觸礁, 南洋海軍的實力有所下降。甲午中日戰爭後, 北洋海軍覆沒, 南洋海軍部分軍艦調防北洋。宣統元年( 1909 年) , 改兩洋艦隊為巡洋艦隊和長江艦隊, 從此南洋海軍不復存在。
中法戰爭
參考文獻:
尚磊:《清朝三支海軍艦隊的結局》
韓強:《南洋海軍」的來龍去脈》
上帝的左手的博客《近代史上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簡介》
※致命的失誤-談判底牌的喪失與《馬關條約》的簽訂
※明末農民戰爭中,孫傳庭怎麼在兩年時間後就打不過李自成了?
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