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這個古村,興於北宋,比板梁古村還早一百多年
文圖:歐陽正平
文沖重陽灣下,從北宋走來,風風雨雨,潮起潮落,文化從未間斷,歷久而彌新。
NO.1
走進古村:
北宋古風今猶存
走進這裡,才會感受耒陽歷史的厚重,翻開族譜,才會領略耒陽文化的風韻和傳承。三都鎮文沖村重陽灣村,一個並不起眼的古村,卻蘊含著令人驚嘆的歷史故事,書寫著千年古縣耒陽的民風民俗,傳承著耒陽遠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是以敬畏的心走進這裡,就像曾經走進永興板梁古村一樣。雖然文沖重陽灣古屋原貌和板梁古村原貌難以相提並論,但歷史的厚重,文脈的沿襲,人物的風釆,完全可以並駕齊驅。只要我們深層次了解,就會得出結論,千年古縣耒陽,真是深厚得讓人窒息,讓人嘆為觀止。
板梁古村,建於700多年前的宋末,該村不僅建築風格古色古香,歷代名人也是層出不窮,最大的官為五品,還出過不少舉人、秀才。我在參觀板梁古村時,當地人最嘖嘖稱讚的就是一個村出了那麼多名人如何了不起,似乎你們耒陽很難有類似古村。我心裡是不服氣的,但也不敢拿一個具體村莊去和人家相比。這次來到文沖,一了解這裡的歷史,我底氣不僅十足起來,而且可以這樣認為,耒陽這類具有厚重歷史文化感的古村,應該不少,文沖重陽灣便是其中之一。
NO.2
始建於北宋:
開山鼻祖陳延海
先說建村歷史,據該灣陳氏房譜記載,為宋真宗年間,當時亦稱北宋,遠早於板梁古村的宋末。也就是說,這裡已有八百年歷史,真是年代久遠,古韻悠悠。重陽灣開山鼻祖叫陳延海,他老家在福建莆田,宋真宗年間,陳延海的父親在郴州一帶為官,剿「蠻夷」有功,獲皇帝賞賜,將流塘、下石橋一帶7500畝土地賜封給陳延海的父親,陳父便將賞賜的田地轉交給大兒子陳延海。於是,陳延海帶著妻子兒女,來到流塘附近的文沖,擇地建房,繁衍後代。文沖當時叫梅沖,想必是梅花盛開的地方。「梅」、「霉」同音,並不吉利,後來改名文沖,另有一番故事,這裡暫且不表,留待後面述說。
古人建村是極為講究風水的,當初陳延海來到文沖建村,看中的就是一片山谷,這片山谷中有一股清泉,有兩株一公一母的重陽木,陳延海便將灣名喚作重陽樹下灣,一直沿襲至今。令人稱奇的是,這兩株「夫妻樹」至今生長茂盛,而那股泉水也沒有斷流,只是流量比以前更小了。
文沖重陽灣的建築物,深受中原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影響,其房屋採取中軸對稱辦法,按照封建禮儀,分天井、正廳屋、樑柱等幾個主體進行布局,外觀亦有徽派風格,屋檐則有湘南土居成份。據該村陳紫春先生介紹,他們的祖屋,以框架木柱建築為主,分梯形層次,由外到內,要依次上台階,廳屋兩邊木柱隔開天井,再延伸灣中央。陳先生告訴我,以前他們灣中的柱木正廳屋,和上架下庄並稱為東鄉「落雨天灣中走,半里不濕腳」的村莊,顯赫一時。只是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建築早變成斷垣殘壁了。但是,整個村莊的骨架尚在,雖然和南鄉一些大村無法相比,但在東鄉,仍屬於比較大的灣村。
NO.3
崇文重教:
人才輩出代代傳
開村以後,這裡就是一個注重教育、崇尚傳統文化的地方。最早,他們灣中的私塾就有兩家,後來發展到整個文沖的初級教育都集中到這裡。濃厚的重教氛圍,讓這裡人才輩出,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就有兩個,這和板梁古村相比毫不遜色。至於大大小小的秀才舉人,更是層出不窮,代代相傳。
陳希郁,字守山,文沖重陽灣下人,自幼聰明,能文能武,後投身軍旅,轉戰南北。陳氏族譜記載其曾任廣西桂林府守備,但宋朝並無守備官職,我臆測,由於陳氏族譜修撰於民國初年,恐將歷代官職混為一起。守備是明代官職,類似軍分區司令,而宋代一個州府的軍事「司令」,則稱刺史,正五品,和知府官銜同級。陳希郁官拜桂林刺史,任期長達15年之久,後卒於大宋天聖二年,也就是宋仁宗年間,後歸葬於文沖,家眷及後代則留在桂林,其支系陳氏族譜亦有記載。
陳守朝,字象九,生於清順治六年,卒於雍正四年初,曾官拜從三品的游擊將軍,在清綠營軍中摸爬滾打多年,參加過對吳三桂的平叛,戰功顯赫,文沖陳氏族記載其為「征南將軍」。我查了歷史,清朝並沒這個官職,游擊將軍以上為參將,如若陳守朝升職,應是參軍以上官職。但也有這種因素,因陳守朝平叛有功,朝庭授予其「征南將軍」榮譽軍銜,這是極有可能的。文沖重陽灣下對陳守朝及為尊崇,不僅族譜記載清晰,而且至今保留著他的畫像。我在79歲的陳靖球老人家裡,就看到陳守朝的戎裝照懸掛在牆壁上,一襲的清朝武官裝飾,栩栩如生。
▲「征南將軍」陳守朝
關於陳守朝,在當地又引申出一個民風民俗故事。那是某年大年三十的早上,在外征戰多年的陳守朝,好不容易回家過年,和父母團聚,但大年三十早上,母親只撈飯煮了一鍋粥岀來,就見朝庭派出飛馬傳令兵,持一封加急文函,讓他火速率兵去廣西邊陲作戰。軍令如山倒,陳守朝匆匆忙忙只吃了一碗母親煮的粥,就帶到隨他而來的幾個親兵,躍馬揚鞭,奔赴軍營,領兵作戰。這年春節,在邊陲作戰的陳守朝以身殉國,戰死沙場。噩耗傳來,陳氏全族極為悲痛,為了紀念這位先人,家族立下規則,村民早上只能呷粥,不能吃飯,後來延伸為除了吃粥,糕點、麵條、米粉都不能吃,特別是大年三十,早上要以粥為供品,祭祀陳守朝這位先賢。
這個風俗,和馬水地區祭祀清建威將軍劉厚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證明耒陽民風民俗的悠遠歷史,包含的傳奇故事。更見證耒陽文化的自成一體,博大精深,令人高山仰止。
文沖陳氏家族自陳延海開基繁衍後,人丁旺盛,其主體始終在重木灣下生活,人口達三四百人,其間,也有幾次大的遷徙,耒陽本地不算,最大一支遷徙是湖廣填四川時代,文沖陳氏家族一次性往四川閬中市遷徙一百多人。閬中陳姓後人一直在尋根問祖,沒有間斷。據我分析,當時文沖陳姓家族,至少有一半人遷徙到了四川。所以四川這支陳延海後人,繁衍人口已超過千人。
據陳靖球老人介紹,四川閬中陳姓族人,中間又經過了幾支分衍人口,其中有一支遷徙到了四川樂至縣。這支陳姓族人名人輩出,最有名望的便是大名鼎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陳毅。據說,陳毅的後人已基本認定耒陽文沖為其先祖居住地。真相如何,由於沒有具體文字資料,我這裡暫且列為「疑點」,待以後陳姓家族修譜確認後,再專文述寫。
▲陳靖球老人
陳毅元帥能文能武,是大詩人和軍事家、外交家,如其祖輩和耒陽文沖陳姓家族有淵源,那麼,更加印證文沖這支陳姓家族文化底蘊豐厚,人丁興旺,人才輩岀。
NO.4
地名淵源:
從「梅沖」到「文沖」
出人才歷來是文沖重陽灣下陳姓人引以為傲的事。話題回到文沖改名這件事來。陳延海當初在重陽灣下開村,文沖垌還不叫文沖叫梅沖,由於梅和霉同音,所以歷來視為不吉利名稱。但名稱是古人命名的,輕易不能亂改,即使改也要壓得住陣腳,被外界接受。
據陳紫春介紹,後來梅沖改名為文沖,得益於一次名震全耒陽的科舉考試。有一年,文沖垌12名讀書人,當中還有一位書僮,一共13人,集體到衡州府參加科考,結果不僅12位讀書人全部考取了功名,連那位被人瞧不起的書僮,也考中秀才。這件事立即在四面八方引起轟動,當時文沖一些長者,趁機將懸掛在他們心頭的「霉沖」改名文沖,寓意文人光耀文沖。此名一起,好評如潮,後來漸漸被外界認可,一直沿襲至今。
文沖重陽灣下,從北宋走來,風風雨雨,潮起潮落,文化從未間斷,歷久而彌新。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古村建築早飄飄欲墜,一棟棟新房取而代之。但是,一座古村,就是一段歷史,一座古村,就是一段文化。如何從殘磚斷垣中挖掘珍貴的文化,再加以整理並傳承,是擺在當代人中最迫切的事情。
TAG:耒陽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