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智慧的愛不遷就

智慧的愛不遷就

班裡有個孩子好幾天不來上學了,理由竟然是「天太冷,起不來」。這不禁讓我想到前兩年網上很火的一封辭職信,也是同樣的理由。記得辭職員工的部門負責人當時是以「懂你」准批的。面對奇葩辭職信的另類表達,「懂你」背後是對人員流失的無奈或「這種員工不要也罷」的洒脫,但我們當家長和老師的也能如此洒脫嗎?

公司並不肩負教育員工「迷途知返」的職責,對鐵了心的辭職者只能悉聽尊便。家長對教育引導子女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孩子逃學的不合理要求,可就不能姑息遷就、聽之任之地「懂你」了。

又想到了前幾年的一個學生,挺機靈的一個孩子,但整天無所事事,無心向學,任何一科的作業從來不做,吃喝玩樂皆如常人,只是一做作業就自稱頭痛欲裂。當然,這明顯是個偷懶的借口。老師們不忍看其蹉跎大好歲月,可說服教育均無效果,於是聯繫家長,得到的神回復是:我孩子不想做作業你們就別逼她做,她將來能生活自理、不犯法就行了。難怪該生如此「冥頑不化」,原來有父母的「愛」作為強大的後盾,老師們哪兒涼快您哪兒歇著吧。

生活自理、遵紀守法,是對一個自然人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是否應當引導孩子走向高品位的文化層次,有一個更明確的人生規劃?誠然,人的能力有大小,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為社會作貢獻,即使孩子不能成為國家需要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只要能盡其能、竭其力,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有所造詣和建樹,這也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但任由孩子吃喝玩樂皆如常、一做作業就頭痛,只怕養成好逸惡勞、遊手好閒的惡習,最終將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成長過程中的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尚未形成,不時有些怕吃苦的畏難情緒,純屬正常。成人有時也會懈怠偷懶,更何況孩子?關鍵是家長能不能及時教育引導。孟子小時候有一天讀書厭倦了,跑出學堂玩耍,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把織布梭子折斷了來教育他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斷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呢?」孟子從此勤奮苦讀,終成一代偉人。「孟母斷機杼」的佳話流傳至今,足見家長教育引導的重要性。

再如北宋的歐陽修「四歲而孤」,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家貧無資,則以荻草畫地教他寫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畫荻教子」故事。由於母親的正確教育和引導,歐陽修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給予當時和後世文壇以深遠的影響。

試想,如果當初孟母對於孟子的逃學不是憤然斷機杼,而是聽之任之,哪裡還會有後世令人景仰的一代亞聖?如果當初歐陽修的母親以家貧為由而放棄對歐陽修的教育,又何來這樣一位光耀千秋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很多家長的言行都自以為是出於對孩子的愛,卻不明白以愛的名義遷就孩子的各種不合理要求,實在是一種溺愛。英國有諺語道:嬌養兒不能成大器。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溺子如殺子,「慈母敗子」就是這個道理。

也許孩子身上存在著有待挖掘的巨大潛力,如果因為家長沒有及時教育引導而使其歸於平凡,泯然眾人,甚至低於平凡的眾人,豈不令人惋惜?

對孩子因懈怠偷懶而提出的種種不合理要求,是聽之任之還是教化訓誨,其實答案不言而喻。家長有義務有責任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忍讓孩子受一丁點兒苦,是一種非理性的愛,溺愛導致孩子將來沒有學識、沒有技能、沒有堅韌品質,會吃更大的苦頭。「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高爾基也說過:「愛護自己的孩子,這是母雞都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像白居易、錢學森、愛迪生、莫扎特、撒切爾夫人……這些古今中外不同領域成功者的背後,無一不有偉大父母的家教智慧。

花盆裡長不出參天樹,溫室里練不出千里馬。真正愛孩子就要創造條件、創造環境去培養鍛煉孩子的各種優良品質,而不是以愛的借口不作為,甚至摧毀孩子的前程。球王貝利曾說過「愛孩子要愛在將來」,不著眼於將來,將來就有可能背負沉重的教育債務,無法償還,悔之晚矣。(作者單位:安徽省蚌埠市第九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7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用立法遏制校園欺凌
幼兒園安全莫陷入技術依賴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