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白時間」學會獨處
「你認識那些生活中塞滿一長串課程、訓練、課外活動的孩子嗎……如果讓他們到那些美麗恬靜的地方,例如山際、海濱、鄉野間度幾天假,他們將會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該如何享受自我,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時間學習獨處,這會讓他們難以面對成年後的生活。他們無法放鬆自己,因為從來沒有人教他們該如何輕鬆度日。」
這段話出自英國知名暢銷書作家理察·田普勒。的確,知道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知道怎樣獨處,是孩子在「空白時間」中學習到的。看似在浪費時間,實際上孩子卻能從中獲得「為自己做決定,主宰自己人生」的能力。
學會獨處才能思考,很多德國人都如此認為。因為有空白,才能思考更多的未來和方向。
當然也有腦袋空空啥都不想的孩子,但是正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想,所以做起事來格外專註。有時為了完成一件小小的作品,小小年紀的孩子可以幾個小時都在做同一件事。德國的小學有遊戲室,裡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益智玩具,成堆的積木和玩偶,可以讓孩子在課後或者不在外面活動的時候,做些動動腦筋的事。
當我先生的德國老闆聽到我們說「台灣的孩子經常要念書或補習到很晚才回家」時,直呼不可思議:「花那麼長的時間,真的可以全部讀得進去嗎?有辦法一直專心在書本上嗎?」
這樣的質疑的確值得深思。我們從小就是這樣念書念過來的,但是那麼長時間坐在補習班裡、書桌前,真正吸收並融入腦子中的知識,和念書時間不長的德國孩子比起來,卻相去不遠。
那麼,為什麼要讓腦袋死記那麼多東西,而不願意多花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呢?德國人很務實地認為,書要念進腦袋去,需要有時間思考,思考過的知識進入腦中,才算真的是自己的。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過習慣了,一旦停下來,很多人不知該做什麼,連孩子也是如此。英文課、才藝課等填滿了下課以後的生活,一旦空下來,許多孩子反而會慌了手腳,直呼無聊。適度的課外活動當然必要,但孩子也需要有一些自己可以安排的「空白時間」。
空白,有時更讓孩子獲益。在德國,我看到很多孩子似乎「無聊至極」,但是他們卻可以認真而且沒有目的地去完成一件事,那件事在我們大人眼中也許完全無意義,但他們卻感到很重要。例如,在社區的馬路上,獨自一人把整條社區道路用粉筆畫成七彩顏色,完成後還簽上名字,告訴你這是他的「大作」,真是有意思。
這些孩子除了和兄弟姊妹們共同玩耍,也經常嘗試去獨自完成一些事,不需要「永遠」有人陪伴。無聊了,到社區里其他小朋友或同學家串門,是很平常的事。若找不到玩伴,自己溜直排輪、打羽毛球、踢足球、盪鞦韆,都可以打發假期里的午後時光。
我經常想,孩子有伴很重要,但獨處的能力更是將來競爭力的一環。因為在獨處過程中,孩子可以學習思考,可以心無旁騖地做一件事,同時也才能夠收穫選擇和決定。
別擔心孩子會浪費時間,別讓孩子在永遠無法停下來的學習中度過童年。學會獨處,才能夠思考更多。(作者系旅德華人,著有《適應力:讓孩子與世界美好相遇》)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07日第4版
※唐江澎委員:保障發展素質教育的目標落地落實
※羅黎輝委員:服務「一帶一路」,兩輪驅動更有力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