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望鄉土‖牛永超:祭祖

回望鄉土‖牛永超:祭祖

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自打結婚後,除了懷著兒子待產的那年,我幾乎年年都要跟隨老李回去祭祖。

與許多地方在清明節祭祖不同,老李家祭祖的日子是農曆二月二。至於為何偏偏定在龍抬頭這天,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然而,祭祖又不是必須在二月二的當天。倘若家族裡有人在外地工作暫時不能回,或者因為下雨道路太泥濘(他們那裡的土壤是紅土,雨后土地粘性很大),就會往後推遲幾天。一般不會超出二月初十。

老家人把祭祖稱作上墳,是一個家族的大事,基本上男女老幼齊到場。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比過年更受到人們的重視。提前一周,家裡的老人就打來電話:「今年上墳回來不?打算初幾回?」日子定下來後,單等著那一天的到來。

上墳可不是「肩膀上扛個腦袋」那麼簡單的事,得提前準備祭品。老家的習俗是,吃食要四樣:兩碗油炸的鹹食,一個碗里放上饅頭或油卷,另一個碗里放塊兒煮好的方肉。也有的人家四樣全是素食。其他的祭品有白紙條、冥幣、香和鞭炮等。

在約定的地點聚齊後,各家擓著籃子,一群人浩浩蕩蕩地向墳地出發。一路上,男人們背著鐵杴走在前面。孩子們連蹦帶跳地跟著,看見路邊的油菜花也不忘順手拽上幾朵。女人們則在後面不緊不慢地走,三三兩兩走在一塊兒,說著家長里短的閑話。

老李家的祭祖程序有:添墳、祭拜、放鞭炮。第一步是添墳,先清除死者墳頭的雜草,再用鐵杴往墳堆上添新土,最後在墳頭和周圍的土崖邊壓上白紙條。老李家的墳地里種著兩棵柏樹,長勢較旺,往往也在柏樹的枝杈上掛些白紙條。

接著就是行祭拜禮了。各家先把帶來的吃食排成一行擺在先人的墳前,擺放者一臉的虔敬。我和大嫂從城裡回去,帶的祭品也「與眾不同」:兩樣水果和兩樣點心,有時是兩樣水果、一樣點心外加一隻燒雞。(各人的心意罷了,明知死者不能吃。)

然後,由年長者把各家送給死者的冥幣堆放在一起。那些冥幣花花綠綠的,模仿現實中的鈔票,上面印著天地通銀行的字樣。面額不等,最大的一張足有五百萬。還有用錫箔紙做的金元寶。點燃後煙霧繚繞,惟願死者在陰間不受窮。

年長者手捧一大把香,焚後雙手舉向空中,然後插入土裡。參加祭祖的男女分幾行站立,成年男人在前,婦女和兒童居後。每人先雙手合十作揖,再跪地三叩首。

放鞭炮是祭祖的最後一道程序。女人們帶著年幼的孩子遠遠地躲在一邊,男人們則把鞭炮纏繞在死者的墳頭,或者在地上拉成一排,「噼噼啪啪」作響。這幾年,因為治理環境污染,春節時嚴禁燃放煙花爆竹。祭祖時卻沒人管,也算讓他們過一把放炮的癮。(個人認為,為保護生態環境,最好不放或少放。)

三嬸的手快,做事也麻利。趁著這個燒紙和放鞭的工夫,她往往能在周圍的田地里薅回不少野菜,像白蒿、薺菜、麵條菜、蒲公英、婆婆丁等都有。

放罷鞭炮,等香和冥幣都燃盡後,大家收籃子打道回府。香蕉和蘋果直接分給孩子們,就地解決掉。那些起得晚沒顧上吃早飯的,先吃塊兒點心或麵包充充饑。

在返程的途中,大家已沒有了來時的嚴肅,連玩笑也開上了。這個說:「我們各家送的錢都是大票子,十萬、五十萬一張的都有,那麼大的數,他們在那邊花著多不方便!」另一個馬上接過去:「他們活著時愛打牌,多送些錢,讓他們沒事兒就打唄。反正『肉爛自家鍋』!」還有人說:「他們都有錢了,誰還在乎找零呀!」……這俏皮的玩笑話,引來大家好一陣的哈哈大笑。

三嬸說:「看你大嫂多有心,還給他們買了只燒雞嘞!」大嫂立刻笑著回應:「不能讓他們光吃素。葷素搭配營養才全面嘛!」我們跟在後面附和道:「可不是!現在條件好了,先人們也得改善生活,不能光吃素!」……

大家一路上歡聲笑語,祭祖倒更像是一次全家的春遊了。回到村裡,各自分頭忙自己的事兒,一年一次的祭祖便告結束。

我娘家祭祖是在每年的清明節,同樣要添墳、祭拜、放鞭。所不同的是,添墳是在清明前一天下午進行的。老家那邊的土質是潮土,颳風的時候,沙土隨風而起。因而,看誰家的後人多,就看墳頭添的新土的多少。那些五代以後沒有後人的,墳堆隨著颳風和別家的後人添墳鏟土就一天天地化歸平地了。

在我們那裡,出嫁的女兒是不允許在清明回娘家祭祖的,甚至有「閨女上娘家墳,娘家沒人」的說法(這當然毫無根據)。我原來並不知道有這種忌諱。第一次全國清明節放假,我就帶著兒子回去了,並且和弟弟一起跟著叔叔去給爺爺上了墳。事後我才聽到這一說法。偏偏弟弟家生了女兒,我彷彿成了罪魁禍首。那以後再沒有在清明時回過娘家。

2006年,清明節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著又成了全民公休假日。在傳統文化中,清明除了掃墓祭祖,還是踏青郊遊的日子。踏青郊遊是城裡人的雅興,鄉下人恐怕只有掃墓祭祖了。

老李說,由於他們那裡祭祖是在二月二,清明幾乎沒有多少節日氣氛,只記得小時候,每年清明節那天,家裡會在門頭上插柏枝和柳條,別的就沒啥紀念活動了。

在我看來,祭祖無非是後人表達一種對先輩的緬懷之情,無論在什麼時間,或以何種形式表達都無不可。肖復興在《梨花風起正清明》一文中寫道:「清明踏青,是要死去的人死得安心,要讓活的人活得更好。」

祭祖,不正是生者對死者的一種平安告慰嗎?惟願生者常懷感念之心!

前平說事(微信版)第179期

轉載時請註明來源:「前平說事」微信公眾號

前平說事∣一個有用的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平說事 的精彩文章:

TAG:前平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