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發展你的個人意識
文/周白雲(Rita)
圖/豆瓣、電影截圖
我從未這般深切地感覺到
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
而我的存在卻如此依賴於這個世界。
—— 阿爾伯特·加繆(法國哲學家、作家)
一
首先,我要介紹一部很棒的電影,由海上鋼琴師男主角Adrien Brody主演的《Detachment》,中文名譯為《超脫》
要介紹這部電影,讓我們首先設想這樣一個問題:
假如在現實生活中你是一位老師,而你即將進入一所"非常危險"的學校,因為在這所學校里,學生不僅不學無術,而且目無尊長、荒廢生命。在這裡,辱罵毆打老師、吸毒、賣淫、虐殺小動物,都是家常便飯。當你作為老師站在講台上,隨時會遭遇學生憤怒地衝上台要求你"滾出去"。
面對這樣的學生,你會怎麼辦?你會用怎樣的態度對待他們?
《超脫》講的就是這樣一群孩子和一個代課老師的故事。
不過,千萬別以為這又是一部"老師感動學生、學生改邪歸正"的老套電影,也不要期待什麼"大光明的結局"。
沒有這些。事實上,本片的男主角亨利老師自己也是個深受困擾的人,童年時母親自殺的回憶始終在他心裡縈繞不去,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對生命的極度困擾,亨利即便有與學生進行情感溝通的天賦,也始終不敢與學生或其他人發展持久關係,而只願意成為代課老師,過著今天這所學校、明天那所學校的"漂流"生活。
但也正是因為生命里所承受的"痛",使亨利有一種特殊的能力走進學生們的心裡。
我印象很深的一幕,是當亨利第一次進入學校在講台上講課時,一個黑人孩子氣勢洶洶地衝上台要他滾蛋,並威脅如果他不滾蛋就毆打他。
與黑人孩子眼對眼、鼻子對鼻子地,亨利說了以下這段話:
「我知道你很生氣,我以前也總是很生氣,我懂的。但你沒道理生我的氣,因為我是在這裡,少數幾個願意給你機會的人之一。現在我希望你,回到座位,好好寫文章,我會給你一張紙,怎麼樣?」
亨利說這段話時表情和語氣非常平靜,黑人孩子聽完愣了一下,然後說:"我能再要支筆嗎?"
也許這是黑人孩子第一次感覺到自己被懂得了。面對憤怒和叛逆的青少年,亦或是任何憤怒和充滿攻擊性的人,我們是否想過他們只是因為內心缺少愛而需要關注和關心?
想起一句話:"任何不是愛的行為都是在呼喚愛"。也許,當我們看到這一點,就會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相同的問題,而那些頑疾也就如春風化雪般消融。
我並不說每個人都會像那個黑人孩子般瞬間就能獲得某種轉變,但這至少是一種契機、一個新的入口。帶來療愈的、真正能改變一個人的,始終是愛。
電影帶給我的另一大觸動,是亨利啟迪學生們的方式。面對這樣一幫看似亡命之徒的孩子們,亨利沒有用常規的教學教導他們,而是選擇用文學。
事實上,電影展現給我們的亨利老師,與其說是一位老師,不如說是一位詩人,或者說,他是用敏感純凈的詩人靈魂來引導孩子們的老師。也正是因為有這種來自靈魂的"心靈的能量",使他能走進這幫無法無天的熊孩子們的心靈。
在給學校的孩子們上的第一堂課中,亨利給孩子們布置了一個寫作作業,寫作主題為:當你死時,你希望被念的悼念詞。
這是個多麼巧妙的作業,作為老師,亨利沒有灌輸孩子們"生活應該怎樣",而是讓孩子們用寫作的方式來思考生命的意義,還有什麼比死亡更能讓人警醒呢?還有什麼比希望人們怎樣紀念你更讓人去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儘管這幫孩子頑劣不堪,相互辱罵,甚至虐殺動物,但亨利始終在用文學啟迪孩子們:
"閱讀和寫作,發展你自己的意識,不要讓周圍的觀念毒化你……"
從孩子們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這些話正在被他們年輕的心靈吸收,在心靈的土壤它們發酵、醞釀,直到有一天破土而出、發芽……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孩子是幸運的,在這所被整個社區唾棄的學校里遇到了這樣一位老師,儘管這是極短暫的相遇,但生命因為遇到過這樣的人而不同。你會了解到有一種力量,使你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放棄自己、都堅持追求美愛善。
二
然後,我想說說這部電影與現實的關係。儘管我們都不是電影里頑劣不堪的熊孩子,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和這幫熊孩子一樣面臨著相同的生存困境:
不被人了解,人們總在誤讀你。
周圍的聲音總是想定義你,想告訴你"你是錯的,他們是對的"。
活在主流價值觀里的人,試圖向你證明他們是成功者,而你是失敗者。
那些崇尚理性的人想向你證明你的情緒毫無價值。
那些成功者呢,他們想要證明你的生活方式行不通,你需要"購買"他們的生活方式。
……
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幾乎都需要"抗爭"才能活得像自己一些——抗爭我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抗爭我們自己的聲音,抗爭我們自己的獨特性,抗爭我們不需要聽任何人而只需要活出我們自己。
可這一切要怎麼實現?
首先,就是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發展出自己的個人意識。個人意識和集體意識有時候是相對的,你需要明白,社會主流價值觀並不一定適合你,而你有權、也可以發展出你自己的價值觀、你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是完全可以的,你不需要為此而感到自己"不對"。
然後,你要爭取話語權。你要找到方式表達你自己。如果一個人不去表達自己的真實,那也別怪別人聽不到你。社會的潮向,其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對於你不喜歡的價值觀,抱怨和怨恨真的很遜,因為沒有用。你要做的是作出某一種"反擊",那並不是去攻擊別人,而是你要儘力尋找方式和途徑表達你自己。讓你的真實也成為構建社會文化的其中一種。
這就是為什麼《超脫》里的亨利老師鼓勵孩子們堅持閱讀和寫作的原因,因為在文學裡,你的個人意識會得到啟蒙,會得到發展;而透過寫作,你能表達出你的真實,你能讓別人了解到真實的你是怎樣的,而不需要透過別人的眼睛。
也許有時候,我們的真實並不能立即被看到,但表達與否卻是本質的不同。"表達"本身即是意義,是我們對自己的完成。
也許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嘈雜的時代,人人都需要學一點兒寫作,那不是為了成為作家,也不是僅僅為了掌握一種技能,而是為了活出自己:
用寫作爭取話語權,用寫作爭取表達自己的真實,用寫作被傾聽、被了解。
"口語"和"寫語"都是表達方式,但"寫語"可以比"口語"帶來更多的深度,可以讓他人了解我們更多,也讓我們與他人溝通更多。
我總是聽到人們對我說:"其實我也有很多感悟,我也想說……",那麼就去說吧,如果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那就用寫作去說。寫下來的"交流"也能傳遞到更遠,遠遠超越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的人際小圈子。
我一直在鼓勵更多人寫作,因為寫作的價值無可比擬,它是對我們自己內在的整合,是我們對自己真實的抒發表達,也是我們連接他人的橋樑。
我也一直鼓勵閱更多人閱讀文學,因為它會讓我們在看待人生時帶來一種更寬闊的視野、更具有同理心,這些都是金錢和物質買不到的。金錢和物質是重要的,但如果沒有內在的幸福感,金錢和物質只是死物。
寫作和閱讀是一個人一輩子可以堅持做下去的事,它不是速成的——為什麼要讓它速成?對於滋養靈魂的東西,就要慢慢地品味、享受。
雖然這個時代有很多人鼓吹"速成",不過我們都知道,凡是速成的東西品質都不會太好,就像快餐一樣,你期待它會有多少的營養呢?
而對於自己的人生,你是希望它成為快餐品,還是成為有內涵、愈久愈醇的珍藏品?我想這是每個人可以問自己的問題。
生活是美好的,不要活得那麼倉促,讓電影、文學來浸潤你的心靈,讓寫作來拓寬你的生活疆界,過一個有品質的人生。我們完全值得這樣來愛護自己。
我的朋友說,電影的結局並不光明,朗讀著艾倫·坡的男主角分明有一種無力感。我說,這是一部並沒有故意美化現實的電影,所以很真實,到最後誰也沒拯救誰,就像電影展示給我們看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煩惱,大家都在痛苦之中,誰也救不了誰,誰也沒有必要去救誰。
但是,電影也讓我們感知到,即使現實像狗屎一樣,我們仍然可以從中尋找出詩意。也許,文學和寫作的價值,就是讓我們在如狗屎般的現實中仍然能找尋出自己的詩意。
(本文完)
版權信息:本文來自周白雲的微信公共帳號,用微信添加ilovesallys999公眾號,即可訂閱。如需轉載,請先聯繫作者獲得轉載許可。轉載必須保留作者、公共帳號信息。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TAG:敘事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