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匠心,不過是把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

匠心,不過是把簡單的東西做到極致

今天,小藝同大家聊一聊愛好。

從2012年開始,小藝就迷上了做飯,呃,說得高雅一點,應該是烹飪。

每當沉浸在烹飪的世界裡,我總是會忘掉生活和學業的壓力,忘掉那些瑣碎的煩心事。這種全身心的投入,會讓自己更加期待成品的誕生,而在菜品出爐之後,所獲的成就感也是難以用語言來描述的。

這種感覺很美妙~

GIF

不過,小藝也僅僅是把烹飪當作愛好,從沒想過要把它變成職業。

有這麼一些朋友,他們把自己的愛好變成了職業,不僅自己喜歡,還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熱愛和理念。

GIF

GUO·XU郭許

服 飾

GUO·XU郭許這個品牌名代表了郭玉軍和許玉磷兩位設計師姓氏的組合。

從事服裝行業多年,他們兩人由衷的感受到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深厚底蘊。他們設計的旗袍既有傳統中國文化的刺繡元素,也有現代簡約的時尚廓型,兩者相得益彰,服裝工藝的一針一線都透著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尊重和追求,而古物新語一直都是他們秉持的原則和追求。

郭玉軍:在清華美院學服裝設計的時候,我們就特別喜歡傳統的服飾和飾品,周末經常去逛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淘些老碎片、老衣服和老扣子等。這種興趣在同學中也顯得很特殊,別人一般都是喜歡運動裝、禮服等偏西式的服裝。到目前為止,同學之中也只有我們還在堅持傳統服飾設計。創業以後又對上海的老旗袍、銀器、首飾和面料產生了濃厚興趣。包括許先生在倫敦上學期間,我們也會去歐洲搜集古董衣,其中很多都是民國時期流轉到國外的,保存的品相很好,價格反而比國內公道。目前已收藏旗袍500-600件,其中精品大概上百件,還有大量的首飾、面料、銀飾、綉片、鞋子等,也經常受邀展出。我們喜歡所有美好的東西,這些收藏品就像生活寶庫一樣,集中了傳統審美與創造中最精華的部分,給予我們取之不盡的靈感。

舞蹈家金星GUO·XU郭許的長期客人,在他們家訂做的旗袍少說也有上百件了。

許玉磷:我們從大學畢業第二年開始創業。2002年在長樂路開了第一家店,當時叫「2002海上」,後來一度叫作「明卿」,去年正式更名為「郭許」,地點和面積一直都沒變。2005年,在田子坊開了第二家店;另外在杭州安縵酒店還有一家店。很幸運我和搭檔在經營理念上高度一致,推崇匠人精神,不急於擴大規模,嚴格要求每一位員工的技術素養。此外,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對服飾影響深遠,所以我們又在複製古董服飾方面投入了相當一部分精力,從傳統面料開始深入研究,包括植物染色、造型剪裁、工藝處理,甚至針跡走向、翎毛綉等方方面面。正如臨摹古人繪畫,每一筆都是敬意和感動。

GIF

作物zowoo

木 作

朱力和陳雷雨是作物的創始人。

他們倆從小一起長大,2015年7月之前,兩人一個在杭州經營著一家網路商店,一個在上海朝九晚五。

有一天朱力給對方發了一張做木工的照片,巧的是對方也在做一樣的事。於是他們就一起開設了這間叫做作物的木工坊。工作日時,作物是朱力和陳雷雨的創作空間;周末時,作物開設木工課程,幫助愛好者們學習製作一些小物件。

作物與其他木工坊的最大不同還是在於模式上的創新。

首先我們是國內第一家設立在大型商場內的木工坊,之前沒有人做過,現在效仿者眾多。在我們之前,幾乎90%的木工坊都是不盈利的,而我們的大悅城店次月開始就盈利了。可以說, 作物給整個國內的木工坊積累了可行的經驗,樹立了成功的榜樣。但是商場和工作室的做法很不一樣。區域空間小了,設備和場地所受到的限制也多。我們當時反覆考慮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設備,開發什麼樣的課程才能適應商城的經營。

其次, 目標客群上也有很大差異。以前的木工坊主要針對一小批發燒友級的愛好者,往往採用長期的會員制,客人做一些複雜和專業的東西,比如椅子。系統教學的結果就是很多學員回去自己開木工坊了。而作物的目的是想把木工藝變得普遍化,所以開發了很多針對零基礎商場客群的課程,希望把專業性轉變為休閑性和娛樂性。我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說非要做過桌子這樣的大件才算接觸過木工,來作物體驗對於消費者來說就相當於看一場電影,意義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客人幾乎沒有體驗完了回去開木工坊的 ,就是覺得好玩來嘗試一下 。

GIF

頑 童 鋦

鋦瓷、野茶

中國有句古話,叫「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這說的是一門古老的民間手藝———「鋦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訂書釘一樣的金屬「鋦子」,再修復起來的技術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通過央視的《手藝》節目看到了師父王振海,我們在網上交流了三年。2013年,師父第一次開班收徒,我就立即報名了,一共5個人,學了一個月。為什麼要學這項手藝呢?師傅當時說了一句話特別觸動我,他說這一輩子可能要把手藝帶到墳墓里去了。單說一個人,沒了就沒了,而一個行當會始終存在,我覺得總得有人把它傳下去。鋦,可以讓殘物得以復原,並令藝術升華,體現了勤儉持家的傳統美德,也是對歷史的尊重和對生命的理解與敬畏。

頑童鋦這個藝名是與同事聊天時得到的靈感,大家說你姓童,就叫頑童吧,我覺得挺好的,朗朗上口,已經註冊了。我記得2013年的時候,網上能找到的鋦瓷匠人不足十位,哪想到如今的規模已膨脹到歷史新高度。這可能和茶道的火爆有一定關係。我最近也在反思,感到應該少談個人,多談行當,這樣才能推動行當的良性發展。聽人說,2016年四大俗是鋦瓷、金繕、菖蒲、麻服。我靜下心來想想也有道理,鋦瓷火了一整年,幾乎成了一種時尚,但之後能走多遠呢?

其次, 目標客群上也有很大差異。以前的木工坊主要針對一小批發燒友級的愛好者,往往採用長期的會員制,客人做一些複雜和專業的東西,比如椅子。系統教學的結果就是很多學員回去自己開木工坊了。而作物的目的是想把木工藝變得普遍化,所以開發了很多針對零基礎商場客群的課程,希望把專業性轉變為休閑性和娛樂性。我覺得這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說非要做過桌子這樣的大件才算接觸過木工,來作物體驗對於消費者來說就相當於看一場電影,意義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的客人幾乎沒有體驗完了回去開木工坊的 ,就是覺得好玩來嘗試一下 。

文摘出自《上海獨立手作》

一雙溫暖的手勝過一切

城市手作與手作人的故事

《上海獨立手作》

張磊、孫俐 著

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上海文化出版社

本書是作者歷時一年,走訪上海地區22家手作店鋪,與主理人深入對話的整理再現。這些手作人代表了上海作為「設計之都」的風範和水平,不僅有服裝、鞋帽、皮具、家私、食品、花藝,更有刺繡、蠟染、鋦瓷、漆藝、竹編、首飾、器樂等多種品類;既有高端的私人定製門店,亦有滿足普羅大眾需求的手作店鋪;既有在時尚圈獲得極高認可的品牌,亦有藝文、音樂等領域的跨界設計新秀。雖未面面俱到,但力求能夠展現上海具有青年文化特徵和符合商業潮流的手作人與他們背後的故事。是一本能夠代表上海的手作美學誠意之作。

上期開獎

在上期微信《贈書 | 何必期待一場預謀好的流淚行為?》中,小藝收到許多讀者的留言,也默默種草了不少優秀戲劇。

需要提醒的是,個別讀者的留言偏題了所以無法參加抽獎。小藝要求推薦戲劇而非其他藝術形式,想參與抽獎的讀者下次可要注意審題了。

恭喜以下三位讀者獲獎:白雲邊、羅曼蒂克史、野馬

獲獎讀者將獲得《文化就是身體》一本,請後台私信小藝聯繫方式和寄送地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文藝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文藝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