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上的遵化——遵城老味道

舌尖上的遵化——遵城老味道

老巷弄堂間悅耳的穿行叫賣聲,衚衕街坊中來來往往的歡喜聲,聲聲吆喝的老味道,伴隨我們少年兒時的記憶,長大後的我仍能想起記憶中走街串巷賣糕點的三輪車,記得那些糕點中牛舌餅的老味道。

小時候,我家隔壁就有一家經營牛舌餅的小店,每天早晨我都會在牛舌餅的香味中醒來,記憶中,隔壁的大叔會一聲聲吆喝著:開張了,牛舌餅出爐了!只是一會兒的功夫,小店門口就會圍滿了人,大家喜歡大叔家牛舌餅的味道,口感酥軟,入口即化。只是後來,大叔家離開了這裡,那牛舌餅的味道也從此在我的記憶中消失。

尋找老味道,探尋手藝人,今天,我們再次品嘗到了牛舌餅久違的老味道。

在西三里鄉西溝村有一位做牛舌餅的手藝人,她叫魯雪蓮,一個年輕的女子,也是糕點手藝的第四代傳人。

2016年年初,魯雪蓮放棄穩定的工作,決定要繼承傳統手藝製作糕點。為了讓自己的手藝能夠精益求精,她每天在廚房練習,決心要把祖傳手藝發揮到極致。當談起這個話題時,她說,「只是想傳承這門老手藝,把老味道留下。」只是一句簡單的話,背後卻要付出無盡的努力。製作牛舌餅,選材很重要,為了採購到最健康、最新鮮的原材料,她幾乎跑遍了遵化所有的食品超市,只為優中選優。

牛舌餅是常見的一種小吃,因形如牛舌而命名為牛舌餅。在清朝時,宮廷中的每一個宮室都會有一些糕點,而且嬪妃更以能做一手的糕點而擄住帝皇的心。慈禧太后喜歡美食,對糕點是情有獨鍾,從宮中經常能聽到: 「蓮英,讓御膳房給本宮做點口味絕佳的牛舌餅來。」可見在很久以前就有了牛舌餅,這種糕點一直流傳至今,而且現在這門手藝更是精益求精。

走進魯雪蓮的糕點加工廠,工人們正在製作牛舌餅。它的製作要用標準麵粉和成麵糰,按照比例加入酵面和適量的鹼,把麵糰均勻揉成長條,揪成小劑,搓成條,擀薄成片,再放上調製好的餡料,捲成卷,兩手將兩頭搓細,然後將兩頭疊壓在一起,用擀麵杖擀成長圓形,工人們手法嫻熟的做著這一套業務。

經過手工搓皮、包餡、塑形,最後送到烤箱,在200多度的高溫下烘烤20分鐘。20分鐘後,烘焙好的牛舌餅出爐了,金黃色的牛舌餅在烤盤中整齊排開,如同整裝待發的隊伍。咬一上口,牛舌餅咸中帶甜,外皮酥鬆,餡料咸甜相宜,味美而柔軟,香甜而不膩。

魯雪蓮說,現在她研發出10餘種新品種的老味道糕點,如大卷酥、綠豆糕、白皮月餅等,每款產品都以品質及口感取勝。

「民以食為天」這是自古流傳下來的一句話,生活中,吃,穿,住,行缺一不可,但是「食」更為重要。所以在古代時,每次的自然災害都會導致人們流離失所,離開養育自己的家鄉,去往他鄉尋找生存之地,繁衍生息。可見「民以食為天」小到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細節,大到制約著一個國家的安定興邦。

作為一名糕點傳承人,魯雪蓮深深懂得美食的重要和意義。因此,在傳承百年烹飪技藝的同時,她也不斷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對口味及烹飪方法進行改良。她潛心研製出一種老式月餅,她說這種月餅融合了老式糕點大塊酥的特點,用傳統的五仁、棗泥做餡,在外形上,改良月餅也繼承了老式月餅的圓形,有著「團圓、幸福、甜美、統一、和諧」的內涵和主旨。吃到嘴裡,皮層酥鬆,餡料肥而不膩,口感松酥,這是改良月餅的精華之處。品嘗著這種老式糕點,也勾起了我童年的回憶,兒時對月餅的印象是4塊或者6塊一盒裝,盒子是鐵皮的,上面印著花好月圓等字樣。那個時候盼中秋無非就是想暢懷地吃塊月餅。爸爸媽媽房間衣櫃的最上方,放著一個大紅色的鐵盒子,到了中秋節晚上才會拿下來讓我們吃上一塊,那種味道也是兒時記憶中最溫暖的一角。

現在魯雪蓮把傳統的手藝不斷的傳承和發揚,到現在她已經擁有十餘家代理,日銷各類糕點幾百斤,小小的牛舌餅逐步走出遵化,銷往北京、內蒙、海南……

如今老手藝的失傳有很多原因。在人們物質匱乏的年代,工業快速發展,這種純手工製作美食的手藝逐漸被冷落甚至遺忘,我們尋找手藝人,傳承文化,讓遺失的老手藝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讓老味道重新得到守護,傳的人要守,承的人也要守,舌尖上的遵化,為你尋找遵化最原始的美食。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是蓮靜是禪 的精彩文章:

我的清東陵日記:找到了那拉皇后葬處

TAG:清是蓮靜是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