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網上入殮師:「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

網上入殮師:「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

在偌大的互聯網裡,新浪微博「逝者如斯夫dead」(以下簡稱「逝者」)是一個特別的賬號。在這個賬號幾乎每一條微博評論下面,你都能看到那涌動的蠟燭表情。那是在紀念死者。「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這是這個賬號的自我介紹。

微博賬號「逝者如斯夫dead」的自我介紹是「為每個逝去的人都留下一篇微博」,被網友稱為「網上入殮師」。

3月18日,台灣作家李敖去世,如此重要的人物,「逝者」沒有放過,它還為李敖寫了一個人物簡介。但它記錄得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死訊,他們大多死於車禍、疾病、天災等意外。自殺者也不在少數。

「逝者」為李敖寫的人物簡介。

有人稱之為「網上入殮師」。一方面,它曾用日本電影《入殮師》中的男主角小林大悟作為微博頭像;另一方面,它每一條或長或短的訃告里,都嘗試寫下死者生前的體面和閃光點。

這個賬號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南都記者採訪了這個賬號背後的兩代運營者。

創始人:曾是程序員現為創業者

從2011年發出的第一條微博開始,至今沒有停更。七年時光飛逝。創始人小林(化名)曾是一位程序員,現為一名創業者。雖然屢屢接受媒體採訪,但他還是堅持使用化名,也很少參加露面的公開活動。記者了解到,小林還經營著一個擁有千萬粉絲的星座命理微博——「錦鯉大王」。相比起「錦鯉大王」,「逝者」的30萬粉絲,不算太多。

如果你用「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這樣文科生常談起的字詞來跟小林討論,你們估計很難談到一塊去。他說一開始做這個微博,是單純地想做個互聯網產品而已——他那會兒是一個IT從業者。現在他跟記者談得更多的是「KPI」和「指數」——在他看來,「逝者」是一個高度垂直的賬號,粉絲不多但很活躍。不過,這個賬號跟營銷賬號是截然不同的。雖然坐擁30萬的粉絲,但是很難盈利,「徹底沒想過賺錢」。

他告訴南都記者,從去年開始,由於精力有限,「逝者」的賬號轉讓給了武漢的一個運營團隊來做,「以前你是參與其中,把它當成是有意義的事情在做,它實在是太難做了。」「還是會記得自己做過這麼一件事。」今年3月18日,台灣作家李敖去世,小林對李敖略有耳聞但不太了解,還專門去看了一些李的資料

運營:信息來自網友投稿,「審核」工作很繁瑣

對逝者的信息進行整合,是他以前常做的事情。在轉讓賬號之前,他每天需要花1個小時的時間來整理信息。死者的信息大多來自網友投稿,「每天有3、4條,私信和艾特你的都有」。「審核逝者」的工作是繁瑣的,小林有自己的方法,一般而言,在微博停止更新之後,逝者的好友們會在上面留言哀悼,這時小林就會關注這名逝者,確定很長一段時間的確沒有更新之後,方能發微博祭奠。

「晚安,謝大家的堅持點燈陪伴。」小林的微博大多發布在晚上,評論里粉絲們會為死者「點」上蠟燭。這在小林看來,相比起清明節到墓地紀念,粉絲們可以更便捷地留下祝福。

現運營者:不想辜負讀者的精神需要

去年接下這個賬號的團隊,來自武漢的一家公司。小林目前全職創業,他再也沒有精力打理這個與他相伴6年的微博。

新運營團隊的小楚(化名)告訴南都記者,「一般微博運營如果不轉型的話收入基本靠廣告,『逝者』比較難接到相關廣告,同行也微乎其微,很多好的想法也嘗試過,但幾乎都無疾而終。」

這個1994年出生的女孩是從去年9月全面接管「逝者」的編輯工作,她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一方面可以為逝者留下點什麼,一方面又給予生者希望、警醒。」運營團隊的小余(化名)說,「還是有很多粉絲有精神需要,不想辜負了他們」。

感悟:紀念是為了重新理解

「逝者」的後台經常會收到很多來自抑鬱症患者的私信,小楚曾經也嘗試過幫助安撫他們,「但是後來發現作用微乎其微,現在基本給他們當樹洞了」。創始人小林甚至基本不怎麼回復,「我是業餘的,這不是我的範圍。如果真的有這個需求,可以找心理醫生。」

在生活當中,這份工作投射到小楚的生活,這讓她學會了更加珍惜身邊的人,「跟爸媽相處耐心一點,跟朋友相處忍讓一點」。

小林很少存照和自拍,他回憶起自己逝去的爺爺,「音容笑貌我記不住,但是模糊的感情在大腦里」。他說,「我們終有一天也會當爺爺,當你做到那個角色的時候,你的思念之感情就會一下子蹦出來了。」

寫過數不清的逝者微博,小林對死亡的看法沒有變化,他甚至覺得通過微博的寫法去認識死亡是怎樣,「太膚淺了」。「不一定每一個故事都感同身受。讀到與自己經歷類似的故事時候,感受才會很深。我們都是普通人。」

記錄本身對小林意義不大,他有屬於自己的哲學。那些關於紀念的意義,是為了重新理解之前的事情。就像那逝去的爺爺那樣,他說看著舊相片哭泣是幹不成事的,「你一定要跳出來的,要一直往前走。最後你要做到,你去詮釋這個角色是怎麼樣的。」

「逝者」故事

抑鬱症自殺患者媽媽的來信,引起廣泛共鳴

「逝者」曾發過一條抑鬱症患者媽媽的來信,記錄的是她在日本留學的獨子燒炭自殺的故事。這一條微博互動量很可觀,小楚印象深刻。這位媽媽的來信寫道自己一直在反思,為什麼走到今天這樣的結局。

1月11日,「逝者」在微博上發布一篇關於一位抑鬱症患者媽媽紀念兒子的來信,引起了關注。

「獨生子女,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從小一直強調的是學習能力,急於為孩子掃除成長道路上的障礙,忽略了面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忽略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在他遇到無法解決的困境的時候,獨自一人留學帶來的孤獨感和疏離感,認為自己給所愛之人帶來的負擔感,可能是他最後決定離開的最根本原因。」

「我們為人父母的,一味只關注孩子的生存狀態,在他發出求救信號的時候,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我們是在乎他,但並不是那麼在乎他,從而用最激烈的方式解決了他的痛苦。」

這樣的一條微博內容引起了粉絲們的討論,甚至寫下了自己的故事。「這篇的評論比點蠟多,一條條讀完。」一位心理諮詢師評論道,「生而為人,亦生而多艱。艱的不是人生,是無處安放的孤獨。赴死的孩子是孤獨的,殘存的父母也是孤獨的。我們錯過了彼此的痛苦,我們也都隱藏了各自的痛苦。靈魂有光,不懼暗途,我願做火石,一遍遍千百萬遍擊打。願此刻仍待天明之人,循路而前,不舍世間。」

采寫:南都記者 蘇海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睡不著,喝水渴…春燥陰虛,江浙人這種體質是天生的?
胡文輝:「金學」好就好在不正規

TAG:南方都市報 |